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三线文化与六盘水市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作者:谌晗来源:《视听》日期:2018-04-24人气:2505

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六盘水市从“江南煤海”到“中国凉都”城市形象的转变,应注意依托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深入挖掘和抢救三线文化,开发以三线红色旅游为核心的特色旅游,推进三线文化进校园下基层,依托融媒发展,做好对外宣传推广等,使三线文化成为城市繁荣兴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创新源泉。

一、城市文化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聚集。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林奇认为:城市可以被看是作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和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城市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因此,城市不仅仅是一种区别与乡村的地理空间,而是文化、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要素在一定时空内集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大系统。

一座城市发展过程因集体力量催生出的地域文化是其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所在。不论一座城市经济如何发达、历史文化如何丰厚,如果未能善加利用开发,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也无法打造出闪亮的城市名片。

具体来说,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显,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城市形象代表了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能够长久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亦是精准识别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城市其他部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着城市发展,不论是城市建设、政府政绩、市容市貌、居民素养、社会风尚等等都与其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山川地貌、历史文化、民俗风物、都市霓虹、人间冷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都是城市文化的的一部分。但是在众多芜杂的城市文化中,只有那些底蕴丰厚、文化元素丰富、具有地理辨识度的城市文化才能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一如桂林主打山川水文“桂林山水甲天下”,西安主打厚重历史“十三朝古都”,香港主打现代化大都市“购物天堂”。

具体举例,江苏盐城作为海滨城市,生产海盐历史由来已久,因“盐”得名,因“盐”置县,因“盐”兴城。自然、人文景观都深深地打上了“盐”的烙印。

而地处祖国西南的六盘水既无厚重历史,也无独具特色山光水色,找准自身定位就成为其塑造城市形象关键一步。

截止目前六盘水建市不足四十年,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在这里,南腔北调并存,喜食面食、喜食米饭的居民兼而有之,彝、苗、布依、回族等44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居住于此,文化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最佳阐释。但是,作为移民城市,没有有效整合辖区内具备共通性的城市文化,居民归属感不强、文化自信不强导致的主人翁意识不强、自豪感不强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凝聚城市文化、塑造以城市文化为内核的城市形象成为六盘水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二、三线文化在六盘水的源起和发展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是新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在西南地区以化石煤矿能源原材料为主要产业,历经几代人几十余年艰苦不懈的建设发展而成的现代重工业移民城市。六盘水蕴藏丰富的煤矿资源,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同盐城因“盐”建市不一样的是,六盘水因化石能源开发,因“三线建设”建市。三线建设是1964年至1978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

三线建设作为我国特殊时代的标本,已经载入史册,但作为蕴含精神摇篮的产业,它正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基点。

三线建设不仅给六盘水建成了贵州最大的钢铁企业、最大的煤炭企业、最大装机容量的火力发电厂、最大的水泥企业,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数十万三线建设者深耕乌蒙深处、贵州之巅,在99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挥洒热血和汗水,使得穷山僻壤迎来山乡巨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盘水三线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线文化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振六盘水“文化自信”我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开展一系列活动,新建一批场馆,保护一批遗址,推动三线文化进工厂、进学校、进机关、进基层、进大脑。

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投入为六盘水弘扬三线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软硬兼施”还稍显不平衡,软件建设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三、以三线文化为核心的六盘水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的特征之一就是稳定性和动态性兼具一体,于六盘水而言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六盘水展示给外界的形象是“江南煤海”,从高中地理课本上全国化石能源主产区六盘水标注为煤矿就可见一斑。

将目光锁定贵州省内,省级层面贵州省于2005年提出“多彩贵州”的旅游品牌,在全国、全世界面前成功展示了贵州的新形象,近年来,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旅游营销策略,依托国家政策资源、媒体传播渠道,借助省旅游发展大会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效果好的旅游活动,开发了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看头的景点,将“山地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的省级形象打出去,产生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助推城市发展。

“19度的夏天,360度的激情”,近年来,六盘水依托气候优势,将“中国凉都”的这张闪亮的名片展示在世人面前,但是仅仅有气候资源远远不够,如何将“三线城市”的文化城市形象打出去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跨越转型发展、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六盘水要深刻明白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道理,依托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使之成为城市繁荣兴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创新源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塑造以三线文化为核心的六盘水城市形象:

(一)依托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深入挖掘和抢救三线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三线遗址上高楼平地起;时间流逝,早期的三线建设者们日渐老去,留住三线记忆,挖掘三线历史迫在眉睫。而地方高校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功能,还具有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目前六盘水境内拥有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六盘水师范学院拥有较为完备的师资,文学、史学、新闻学等学科门类教授、副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密集,并建有六盘水师范学院“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中心,下设“三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六盘水区域地方史研究、六盘水区域地方文献研究等三个研究室。高校和地方有机互动,邀请一批该校相关领域内学者专家,申请专项经费,通过田野调查、史志整理、口述历史等方式,参与三线建设历史遗产的挖掘,产出一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三线建设学术专著、纪实文学。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在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数据库并不多见,市级层面可探索“校地合作”的方式,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开放“绿色通道”,扎实做好资料搜集分类工作,建设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数据库,填补国内空白。同时,积极争取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向全体市民开放,真正发挥好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功能,培育和提升全民三线文化素养。

(二) 开发三线红色旅游线路,开启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从浅层次来看,旅游活动是经济活动,可就深层次而言旅游活动本质是文化活动。

近年来六盘水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山地公园市”目标,用大手笔、下大工夫、花大力气打造了一批旅游景点,如乌蒙大草原、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梅花山滑雪场、月照养生谷等等,但景点开发欠缺文化底蕴是其弊端所在。

为此,一方面应当在已开发景点上适当增加三线文化元素产品,让外界游客感受六盘水气候养人、文化养心、风景养眼,开创文化与景点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还应该精心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具体而言,要制定好中长期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有序开发各类红色资源,包括三线建设遗址,但不局限于三线建设遗址,还应当将盘县会议会址纪念馆、龙场碗厂红军纪念基地等革命遗址。规划如三线建设市内一日游、红色旅游周边两日游、三线深度体验三日游等线路。在规划线路的同时,借鉴遵义等兄弟城市成功经验,立足实际,围绕三线文化做好“双创”工作,开发红色旅游周边产品,如定制邮票、定制手绘明信片、定制邮戳等。让游客带得走、记得住,提高六盘水“中国凉都”新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推进三线文化进校园下基层,人人争当宣讲员

城市形象是内在文化底蕴和外在特征二者合二为一的产物。它依靠内、外公众的整体评价来衡量,仅仅是少部分公众知晓、了解、好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若想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形象,在城市内部形成人人都是宣讲员良好局面刻不容缓。

邀请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到各机关单位、各社区街道、各大中小学进行主题宣讲,老者们走上讲堂,回忆三线建设往事,用亲身经历教育后辈。让他们了解三线建设历史、了解过去的人和事。整合各类资源,编写三线建设本土教材,推出三线历史校本课,纳入教育评价考核体系,推动三线文化进校园,从而以三线精神为引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盘水境内保存有大量三线建设遗址,这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组织中小学生实地参观体验三线建设历史具备基础条件。

城市形象的更新源于内外公众的“口碑”,人人了解三线历史,在内部公众心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而自发对外宣传推介,以三线文化为内核的城市形象塑造自然水到渠成。

(四)依托融媒发展,对外宣传推介

此前,六盘水对外宣传推介城市形象主要依靠办会、办展和纸媒、电视广播媒体、门户网站等形式,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传播渠道相对狭窄,传播影响力有限。在媒介融合的高速传播时代,如何主动拥抱新媒体、拥抱融媒发展是城市形象管理者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1.从分散传播到整合传播。过去,各类三线文化资源大都“单兵作战”,缺乏统一规划和组合,影响力有限。如能将三线工业遗迹、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记忆创意小镇、三线建设系列图书、纪录片等加以优化组合“抱团取暖”,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和城市名片对外展示,所形成的影响力绝非“1+1=2”的简单相加。

从分散传播到整合传播还体现在媒介手段的运用上,当今“纸媒式微”,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如能综合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阅读习惯不同年龄的受众,构筑起全方位成体系的全媒体传播渠道,综合运用纸媒、电视广播媒体、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利用Gif动图、短视频、VR全景视频、短平快文案、深度报道、直播等各类传播形式,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将达到高效传播的目的,从而助力六盘水城市形象传播。

从政府传播到全民传播。从过去到现在,六盘水对外推介的主体还局限在政府部门,没有形成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全民传播意识。在市民中,普遍认为城市形象塑造传播只关乎政府部门的事情,而没有意识到作为城市形象一部分的主体责任。

城市形象的塑造并非靠政府兴建场馆、进行城市亮化美化就能实现的,更多的依靠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每一个个体的人都代表城市形象,因而提高文化素养、了解三线历史、弘扬三线文化、争当三线文化宣讲员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到了当今“人人都掌握麦克风”的全民传播时代更是如此。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移动端,不论是内部公众还是外部公众都可以对自己在六盘水的所见所闻即时发布,一条朋友圈、一条说说、一条评论、一条微博,就可以实现可见的影响力,通过网民之间的互动,无形中塑造着城市形象。

在物质文明飞跃发展的今天,六盘水如何勇立潮头,对外宣传自己、推介自己、在世人面前树立起崭新的以三线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需要多措并举、需要多方合力、需要全民参与。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