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新媒体传播与“立德树人”的冲突与成因分析

作者:景熹,李振委来源:《视听》日期:2019-03-05人气:1386

“立德树人”指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新媒体主要是指更加依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手机网民占比达97.5%。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必须关注新媒体传播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之间的主要冲突。

一、新媒体传播与“立德树人”的主要冲突

(一)新媒体传播开放性与“立德树人”教育主体主导性的冲突

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开放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新媒体准入的超低门槛让几乎所有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发布者。一方面,微博、微信和众多APP应用程序等自媒体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流,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进入;另一方面,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如腐文化、丧文化等误导着青年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同时,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亚文化内容,一些低俗、色情和暴力的内容充斥其中, 这对我国的主流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也严重影响青年正确的社会化进程。

“立德树人”教育主体主导性指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的把关下,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显而易见,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与“立德树人”教育主体性存在一定冲突。

(二)新媒体传播个体性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统一性的冲突

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个体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客体的主动性和传播个性的彰显。新媒体传播打破传统媒体受众的被动地位,人们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和各种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等,浏览信息或成为UGC信息(用户上传信息)、PGC信息(专业上传信息)的发布者。个人不仅获取了所需信息,还成为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生产者。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个人对文化的取舍选择、创意重构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大量个人发布的自媒体UGC信息被传统媒体的职业或专业人士采纳,从而把这种个性化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指的是各阶段的学校教育、长期的家庭教育和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必须以此为最终目标,达成“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人才” 的教育共识。不难看出,新媒体传播的个体性与这一共识有不小的冲突。

(三)新媒体传播即时性与“立德树人”教育过程系统性的冲突

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及时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的瞬时性和平台的交互性。新媒体传播的瞬时性特点使其能以4G或5G的传输速度让信息能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随着三网融合、VR新闻的崛起和翻译软件的广泛使用,人们能更方便、直观、实时地进行信息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以前,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很难使传受双方获得平等的信息交流权利,信息传播受传者垄断现象明显。如今传受双方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多平台的应用,使传受之间可以进行有效地双向传播,及时解决了信息受阻和变形的问题。

“立德树人”教育过程系统性指的是把教育看作是社会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内部不同教育主体应有不同的分工,完成不同的任务,承担不同的责任。同时教育系统还应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如信息系统、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发生碰撞,从而实现教育系统自身的自我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舍本逐末,因此其与新媒体传播即时消费信息文化有一定冲突。

二、新媒体传播与“立德树人”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传播监管 “失位”

新媒体传播监管 “失位”主要表现为法律监管体系“跟不上”、监管机制不健全和监管手段不先进。

我国针对网络新媒体的法律监管体系“跟不上”,我国针对新媒体的立法虽出台多部,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总体上立法层级不高、法律效力较低。而且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比较抽象,加之各种“意见领袖”和网络水军的舆论轰炸,大大提升了监管难度。网络新媒体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网络技术安全等多个领域,因此,对新媒体的监管应具有跨界的视野,必须借助现进的监管技术才能有理想效果。

(二)传统教育模式“失宠”

传统教育模式“失宠”指的是传统学校课堂教育模式的缺陷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一些新兴教育方式,如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应运而生,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互联网+教育”对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冲击,但是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优势也是不可磨灭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教师的语言符号、语音语调等副语言符号以及表情、手势等非语言符号,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反馈更及时;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能锻炼其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这些在通过观看网络教学视频是很难获取的。

(三)青年社会化引导“失调”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在掌握基本生活生产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实现自身社会角色的准确定位,同时维持和延续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也是青年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统一的过程。

网络新媒体冲击下,青年社会化引导“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现实的客观世界与虚拟的网络世界断裂容易导致青年人身份认同的危机,形成网上网下“双面人”。由于网络所具有的海量信息和发布的匿名性,青年在网络上能非常容易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网友的认同,网络的匿名性和身份认同感使得青年不愿意接触现实,变得越来越“宅”。长此以往,青年人会越来越少地逃离现实生活,甚至逃离现实生活,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阻碍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第二,青年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情怀内化的过程。因此,青年社会化总是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国情背景相关。然而,融媒体时代的网络所带来的是西方隐藏在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中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再加上青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所以他们极易受网上信息所暗示的“文化霸权”的负面 影响。

第三,网络的匿名性和网友之间的“群体感染”容易激发青年人深藏在心底的“恶意”,诱发网络犯罪甚至现实生活的犯罪。在网络上,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敲击计算机键盘实现的,青年在网络上可以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次的欲望,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做事,成为所谓的“键盘侠”。因此,笔者认为规范青年人的网络行为、切实有效地实施网络管理的相关政策条例、确保网络环境的相对洁净,这对于“90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应对策略与结论

新媒体传播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存在诸多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可调节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教育主体必须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关注过程,实现全流程、全方位和多主体的教育目标。为此,笔者认为家庭和社会应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应切实推进“五个+转变”。第一,史实形势教育向“史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转变;第二,专业教育向“专业+学科德育”转变;第三,第二课堂教育向“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教育转变;第四,职业发展教育向“职业能力+理想信念”教育转变;第五,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向“德+才”并重上转变。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