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从影戏到电影——中国电影理论的萌芽之路

作者:吴伦凯来源:《视听》日期:2019-03-23人气:5547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生活在对外开放的城市的市民,在接触到电影影像之前,就已经接触到了摄影术以及电影发明等多种西洋技术,由静止的“小照”、“小影”到“活动影戏”,这种影像已经被他们接受了几十年。这就是中国电影在接触电影前的“前电影”时期,是对于电影最初的理性思考。

一、影戏溯源

在1897年上海所出版的《游戏报》里面刊载了一篇《观美国影戏记》,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作者看完这篇电影的感受,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影戏”的起源以及“美国电影的关系”的见解。中国的“影戏”发展历程极为的漫长,其经历了从“中国影戏”延续到“东洋影灯”之后再到“美国电光影戏”的历程,这是“影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充满的无限的生命力。

二、电影的发展及其根源

(一)从影戏到电影的内部变化之路

从我国观众的审美角度出发,影戏不但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电影不但具有娱乐性,也因为其与市场紧密的联系和反应是极具市场性的,相比影戏而言电影的受众更多,传播度也更广泛。受到电影技术和制片队伍的历史沿革影响,形成了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取向。

时过境迁,中国的电影从技术和艺术层面都在不断变革,其中关乎市场性的属性是在不断地突显与强化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电影在其娱乐性和市场性之外又增添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从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间的政治运动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电影逐渐强化了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之后,它的艺术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和“影戏”之间的艺术创作之路开始渐行渐远。戏剧性冲突和矛盾成了表现阶级冲突、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直接工具,构图、光线、影调等电影的视听时空构成因素随之成了特定的政治话语和语言元素。

(二)戏剧性的叙事本体论包括性极强的超稳定结构

刚开始,中国人拍电影的主要灵感都是来自于戏剧,电影的故事讲述要符合基本的讲述故事的原则,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其实就是脱胎于戏剧,从戏剧角度来对电影要素构成的认识。

(三)“讲故事”的生命力

不论是“影戏”、戏剧还是电影,其核心就是“讲故事”,电影因为其技术和艺术手段的多样化,更能强化“讲故事”的手段和方法,而其基础,或者说执行经验则来自于历经百年的传统戏剧。我们说“影戏”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之前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其中的原因在于影戏能够贯彻社会沿革与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和中国电影市场中所处的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八十年代的电影新潮,试图通过对戏剧化的冲破来为电影的发展道路打开一条宽敞的道路。

三、电影理论思维的萌芽

电影并非中国人对于现代影像的启蒙。其实中国人最早一批接触影像作品是在沿海的通商口岸,随着货物、人员的大量流通,沿海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类似于电影发明的各种技术的西洋货,通过那些静止的“小照”、“小影”到“活动影戏”,已经有几十年的影像接触历史了。

(一)前电影时期

1940年初期,上海并没有发展到非常通达,在江浙地区诸如苏州,这样比较繁华的东南沿海城市中,中国人已经开始进行比较普遍的对西洋幻灯片的制作。随着这些西洋幻灯片的制作和普及,“影戏”的称呼就逐渐地传播和为更多人所知了。

(二)摄影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人对静止影像的最初反应

中国人对于摄影和影像存在着比较深刻的体会。当中国人刚刚的接触到影像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比较敏锐的,他们已经开始逐渐的体会到现在所看到的和之前所看到的照片存在本质的不同。相较于单方面地观看接受影片的内容,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观众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影像的思考,也逐步形成了观影的方式。

四、电影传入中国时的初始理论思维 

中国人在刚刚接触到影像的时候的反应,在早期也是存在过详细的报道。第一,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对于那些在银幕上急骤活动的反应表现的很从容,而西方人通常表现出很惊恐的反应,因为中国观众早就看过“影戏”有了相关的体验经验,而因由来源于“影戏”等的观影基础也塑造了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观影反应及萌发理论的根源。

(一)中国人对于电影初始理论表达

宁波1910年7月的《四明日报》期刊上刊登的商人王敬文所开设的群英聚乐公司放映“电光影戏”的广告称:“影片鲜明活泼,出人意表,五色电光,万花齐放,使目睹者不知其身入琅缳,不可言状。”从这份史料的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观众对于电影的最直观的感受和描述,一切都是基于“光”与“动”,以及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基于此,电影制作中的“运动”概念开始萌芽。

(二)中国人对于电影的观念

中国人在接触电影初期的思考,主要是源于自身对于影像直接的艺术体验上,并没有以前的经验理论作为参考,通俗点说,中国人对于电影的早期的理性思考,是以自我和影像的审美心理的关系为基础的,并不是通过电影作为单独的案例,来去论证形而上的某个观念或理念的正确。法国人盖伊的文章则一开始就指出了他理性思考的先定视角:“这位发明家向我们表现了他的器械和他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因此,这篇文章是以电影的发明为实例来讴歌科学与理性的胜利,出发点是一种启蒙时代的人文精神。

五、影戏与电影的关系

(一)电影的取材

在中国电影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对于电影创作的取材十分有限,因此中国的传统戏剧就作为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取材背景,不管是在叙事方面或者是在结构布局以及人物塑造方面,都充满着浓厚的戏剧色彩。比如20世纪初期的拍的影片《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就是把那些在戏剧冲突能够很好的运用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同时通过这些故事情节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以达到教化民众的意图。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包括郑正秋、张石川在内的很多中国早期的电影人对电影的创造使得很多评论者把中国影坛确立了“影戏”的基调。

(二)影戏和电影的共性

不管是是中国的传统戏剧或者是中国的电影,其主要表现的方式都是看重对情感的投入以及呈现,只有真情实感的投入,那么才能对剧外的观众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对于情感的表达方面,中国传统戏剧虽然是比较注重情感,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一定的节制表达,而这种情感表达的形式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名族文化。

和中国电影刚刚产生的时期相比较,对于当代中国影坛上的一些影片表现的更加丰富,比较典型的戏曲片开始慢慢的淡出历史舞台,但是这不能改变中国传统戏剧对于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

六、结论

影戏和电影这二者可以说认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互相影响,互相滋生,互相完善,互相发展的艺术形态。戏剧作为历史跟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核心的“讲故事”上与电影可以说是一本同源的。而电影因为其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而衍生出更加多样的艺术手段,在戏剧的核心基础上很好地继承了戏剧的艺术思想,又做到了传统戏剧做不到的地步。在中国电影的范畴中,电影之所以从“杂耍”或是单纯的技术演变成为一门艺术,与其与“影戏”或者说是传统戏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