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行知观视阈下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

作者:杨梅来源:《视听》日期:2017-08-24人气:812

信息社会,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之间的壁垒与边界,多种传播媒介共存共生并且相互融合。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而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发展迅速,新闻从业人员理当应势而动,并以专业的信息传播水准接受全新的挑战。作为向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领域输送人才的高校,也应审视如何提高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应用性和有效性,在行知观的视阈下探索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要求。

一、媒介融合驱动下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在接受与发布新闻时,手段和方法多样,信息传播可采用多媒体方式,在新的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看写说播录等手段的自由选择和组合,给信息受众提供更多的接受方式,新闻传播体现出更加自由、人性化和方便快捷等特点。

与媒介融合相对应的新闻传播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新媒体技术平台支撑的当下,公民新闻已展露锋芒,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和传播主体发生变化,报道方式从以往的专业记者独立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两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转发等点击行为形成信息的投票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表现为基于多媒体平台的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团队跨媒介整合重组新闻传播资源。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信息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改变,对新闻传播内容信息获取、鉴赏及整合加工编辑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针对不同的受众,如何对新闻品牌赢得信任,对内容精准定位,对新闻呈现方式适当选择,对传播流程有效地进行控制与管理,成为所有新闻媒介经营实践面临的新问题。同时,当下的新媒体行业岗位上簇拥着各种学科背景和从业经验的大学生。因此,以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的院校,理应及时敏锐嗅觉到传媒业界出现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框架体系,开展紧跟时代需求的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

二、行知观的现代解读及“密苏里模式”中的行知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凝聚着先贤对知与行之间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做出的精辟见解。认为行先于知,由行致知,肯定行是知的基础,如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或强调知对行的指导,如荀子的“知明”则“行无过矣”。 或看到行对检验知的重要作用,如孔子的“听其言观其行”。或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如朱熹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上世纪40年代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发扬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做学合为一”的教育理论体系,拓展了教育施行的空间。现代科学哲学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因为当人们在获得感性认知的过程中,总是以原有知识为背景,借助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作为西方新闻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推行着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密苏里模式”。其 教育理念尤其注重实践,和我国传统行知观中重视行的观念不谋而合。该学院自办商业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应用,新闻传播课堂和传媒编辑部整合在一起,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知识有机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即“新闻实践是培养新闻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透露出的实用主义和职业教育取向,对当下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发展模式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

三、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行知观的践行路径。

结合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相比其他文科专业来说,网络新闻传播人才素养在知与行的关系结合度上要求较高。行先于知,即要求网络新闻传播人才系统教育之前及过程中,学生对网络新闻传播媒介环境的关注度和熟知度的把握,了解业界网络传播动态,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获得专业的感性认知。同时,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专业知识理论的沉淀与思考能够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传媒现实具备批判认知的能力。而关于行对知进行检验的重要性方面,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则更为凸显。在新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原有的传播理论框架受到挑战,传播业务随之变革,要求学生具备从当下传媒业态规则出发,思索并质疑既有的传播理论的思维能力。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人才素养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必须相促互进,方能应对迭代更新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一)关注业界动态,在媒介活动参与中锻炼后台思维。

借助现代科技平台发展的网络新闻传播业界变动频繁,学科专业的知识淘汰率也在加速,网络新闻传播课堂应将这些业界的前沿动态及时共振反馈,思考并把握业界的发展趋势。当下的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受众参与的门槛较低,恰给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子带来更多的专业参与及锻炼的契机。应将学生直接推向各种网络互动空间,获得实践体验,并鼓励他们积极与社会各网络新闻媒体平台进行频繁互动,训练新闻敏感及信息采集加工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媒介后台思维,从积极的受众角色开始,逐渐转变为具有媒介后台意识的执行者。

(二)接轨业界实践,课程任务与网络运营发布一体化。

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不能以弱化课堂理论教学为代价,理论知识的储备恰能够有效地对纷繁复杂的业界现象进行案例式评析解剖。为达到真题真做的效果,可以将学生的课程作业发布到网络平台中,或与网络媒体运营实践直接结合。借助校企共建合作项目,高校与网络传媒开展长期合作,学生采取远程轮流值班形式,将课程任务转换成媒体编辑实践,工作内容即为媒体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做到能从指定渠道搜集信息并按规范要求发布信息。考核评价方面,把信息的传播影响力等要素作为评定课程任务完成效果的量化指标。

(三)制作媒介产品,在仿真性模拟实践中检验媒介技能。

媒体融合的业界环境下,对网络新闻传播人才的媒介技能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可从媒体的人才招聘条件明显反映出来。更有甚者,越来越多的媒体要求应聘者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实战经历。因此,高校除了借助社会媒体实施实习实践之外,在校内搭建系统有效的媒介产品生产制作平台才是更加稳妥的解决之策。针对当下的媒介环境,可以设计对应纸媒、电台、电视台及网媒四种介质的媒介产品。适应媒介融合要求,学生能够按媒介偏好有选择地进行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培养和锻炼,还能胜任全能“背包型”记者编辑岗位。

四、多元化配套保障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行知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重塑当下急剧变革的网络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指导和借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要具备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方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进行。

(一)打造跨学科、实践型师资团队。

教育家陶行知在其行知教育理念中强调了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担负起专业指导的职责作用,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诉求的基础前提就是相关师资团队的配套。针对当下媒介应用发展,理想的教学师资团队应该是涉及新闻传播、数字技术及视觉艺术等学科领域背景的人才组合。此外,教师要与业界有更多交流,成为新媒体实践的参与者,参与到媒体业界的策划、采编一线,做到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应用相结合。

(二)构建系统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

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要求下,可以从课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及社会实习实践等方面,增加学生在模拟实践、综合实验及媒体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此外,还可以利用高校内部优势,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驱动,促使不同专业学生合作组成团队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走出专业限制,提升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健全网络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相对来说,教学管理部门在对“非教学途径”管理上要比“教学途径”管理棘手得多。而前述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常以“非教学途径”为手段,多方借力。因此,应摒弃惯常使用的专业教师主观性较强的单一化评价做法,合理制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细化各级指标内涵及合理权重,采用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和业内专家评价的三位一体的评价运行机制。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