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术英语与通识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张影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学报》日期:2019-11-30人气:1480

大学英语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已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已经推广到全国高校。当前改革的目标便是以内容为依托进行教学,即从以语言本体向教学内容转向。但以何内容为依托,学界呈现不同的观点。以蔡基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育应由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进而上升为专门学术英语[1-2];而王守仁等则认为"学术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3],不宜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胡文仲、孙有中明确提出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或者人文教育作为目标,倡导语言与知识的融合性学习[4]。上述争论的核心是大学外语教育属性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的问题。专门用途英语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人文通识英语认为语言具有"共核"性,工具性可由语言负载的各种知识的通用性来体现,亦即提高学科融通意识。上述观点各执一词,尚未达成最终定论。鉴于我国高校目前生源、师资、院校级别和性质以及各专业英语使用预期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硬要在二者之间一较长短不合时宜。大学英语教育能否暂时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问题搁置一旁,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摸索一条兼顾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路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术英语教学和通识英语教学的定义

目前学界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争论聚焦在课程设置的实质内容上,即以学术英语还是通识英语为方向,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术语进行简单梳理。Hutchinson&Waters根据使用英语的目标不同,把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VocationalPurposes,简称EOP/EVP)。学术英语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以教授学术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课程[5]。学术英语进一步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和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学术英语ESAP(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目前国内重点院校大多开设的是通用学术英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支撑专业学习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是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或全英语专业教学的衔接性课程。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理念起源于古希腊,19世纪勃兴于美国哈佛大学,又称博雅教育或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一种塑造正确价值观、养成健全人格、拓展思维方式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教育。2010年5月,"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在广州召开,与会专家提出以通识课程为依托,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这一方向,得到国内许多高校的认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ng-lishforLiberalEducation)或者人文英语教育(Lib-eralEnglishEducation)提倡以英语为语言推广人文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素养,提高学业和职业竞争力,具体实践就是为具备一定英语语言基础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高质量文化课程。

二.将学术英语教学与通识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逐步转型是大势所趋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再次明确指出:"将学术英语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但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却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方向。虽然学生的基础英语听说水平普遍提升,但学术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却相当薄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多以语言本体为中心,注重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培养,容易形成与中学英语教育同质化的现象,而且传统的交际层面的语言技能学习越来越不能满足为高层次研究提供语言能力支撑的需求。束定芳在谈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指出:"如果说中学英语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真实的英语交际场景,特别是学术交流场景,逐步培养学生真正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并过渡到培养通过英语获得专业知识、从事跨文化交际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6]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仍旧满足于教授语言技能而忽视课程内容改革的大趋势,难免陷入被边缘化甚至被取代的结局。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亟待提高用英语进行学术演讲、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近年来国内科研水平不断进步,成果显著,也急需培养一批能够用英语构建和展现其学科理论和知识成果的人才。因此,蔡基刚认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存在着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与我国目前通用英语加通识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7]在新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随之调整方向,从以学习语言技能为目的的通用英语教学向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学术英语转型。

(二)语言课程应与通识文化教育紧密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也承担着传播国际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重任。1926年,时任清华外文系主任吴宓先生就指出:英语教育要把培养博雅的文化人作为目标,使学生"成为博雅之士,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时间投入多但对专业学习促进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消极懈怠情绪,也达不到熟练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过去1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多停留在教学结构、框架和硬件的转变之上,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很小,导致大学生人文基础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弱,对中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因此,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列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2017版《指南》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一系列的政策表明,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大学英语急需从单纯结构框架的改革转向课程内容改革,增加英语课程的文化内涵,承担起人文通识教育的职责。人文英语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融合式学习,构建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同步提高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契合全球化时代国家人才战略发展的要求。英语不仅是语言,也是全球文化交流的载体,包含丰富的人文性内容。如王守仁教授所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转变'为语言而学语言'的观念,让他们通过学习外语来培育国际视野,了解外国特别是英美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8]大学英语不应只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更应成为一扇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世界各国文明的窗口,即通过语言教育达到人才文明素质培养的教育。

(三)学术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文通识英语和学术英语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两个主流发展趋势,内容并不冲突,二者都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辨的能力,都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照大纲的指示,这两者实为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可以同步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结构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必须既接受人文通识教育,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才能成为具有博雅精神的专家学者。20世纪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就此作过精辟的总结,即:"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以无通才力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如果一味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实用价值,忽视通识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只会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反,只接受通识教育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锻造的学生,实践中也只能画饼充饥,纸上谈兵。因此,从实际需求出发,发挥教师的专业所长,开设一些将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新课程,不失为大学英语转型的一条出路。"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学术英语课程"就是基于这种改革理念的大胆尝试,旨在将人文通识教育和学术英语教学相结合,实现学术语言能力和跨文化鉴赏能力的同步提高。首先,学术英语水平的提高需要跨文化能力的支撑。在历史文化语境下学习学术英语,是语言技能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可行性尝试。Cummins认为,认知学术语言能力不可能从日常交谈中获得,必须基于任务和体验的学习,与语境、任务和文本进行互动,处理跨学科的复杂内容[9]863。近年来通识英语教育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新范式,许多重点高校已经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开设了人文英语课程,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概况"等。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本土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构建一个"第三空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进而建构或者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9]865。二语习得的最新研究也证明,人类大脑的语言学习并不是在大脑的封闭状态下进行的,而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文化提供给我们的工具和符号来实现的[9]866。其次,历史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历史文化是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佛大学1996—1997年开设的152门核心课程中,历史研究领域的课程多达32门,外国文化占到19门。外语界老前辈王佐良先生早就提出:"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10]

选择历史文化作为课程语境有两个优势:第一,国外历史研究资料十分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个主题,有利于课程材料的选择和语料库的构建。第二,语境化英语教学有助于学术语言技能的掌握。研究证明,作为当前学术英语教学的主流方法,语境化教学法注重语言技能与学科内容建立显性关联,培养学科化的语言技能,训练目标明确,具有可移植性,学习者可以"即学即用",使用所学语言探索新知,从而克服传统语言课堂投入时间长、语言能力提高缓慢、学习者动力不足等问题。再者,基于学科特点,世界史学科是双语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在世界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不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影像素材,英语国家的历史资料都是相对丰富的。北京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马克垚先生曾指出,语言问题是目前世界史研究的两大短板之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必须有语言能力的保障。由于英语是世界科技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所以对于人文学科的大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英语,能够运用英语阅读国外刊物和专著是领略世界文明的基本功。对于非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来说,学习世界史不仅有利于开阔视野,思考和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可以在文本阐释、分析、评价和再造等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西方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学习,实现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标。正如老话所言,"文史不分家",世界史和外语专业的互通性极强,两个专业学习齐头并进,可以事半功倍。

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加大,我国现阶段急需"专业+外语"的国际化复合人才。目前,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已走在前面,通过开设世界史双语实验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交叉式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跨学科教学,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事实上,在接受全英文的专业课程之前,学生应该选修和专业相关的双语课程进行过渡,打下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然而,基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在完成公共外语学习后,直接进入了专业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衔接课程,学生进入专业英语课程时往往觉得难度太大,力不从心。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顺应形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充分开展与其他院系的合作教学,在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中发挥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三.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学术英语课程实践

2018年秋,"英国历史文化要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向武汉大学本科生开放。这门课的特点是:既不同于历史专业的国别史,也区别于介绍性的英国概况,而是将外语学习和世界文明互鉴相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的语言输入,帮助学生了解英国历史发展进程,领会式地掌握历史专业相关词汇和表达,梳理历史文化学术英语的话语模型和语篇特征,继而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语篇重构和学术思辨。作为全校公选课,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各个年级的本科生。其内容包含10个单元,所选内容以时间为轴,跨越英国历史发展的6个阶段,即罗马时代、从盎格鲁—撒克逊至封建时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殖民争霸时代以及帝国的衰退期。每个时段均以一至两个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力求反映各个时期英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课堂讲义和课件均使用原始英文材料,并辅以历史纪录片和图片资料加深印象,及时推荐和引导学生课下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学术论文、专著节选,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授课环节包括教师讲解、重点事件影音回放以及小组讨论、个人陈述、教师总结等。同时,利用互联网将课堂讲授和移动在线学习互动相结合,翻转课堂、讨论陈述穿插其中。迄今为止,本课程已连续开设两轮(2018年秋季和2019年春季)。本课程开设前后均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行摸底。主要结果如下:

1.需求分析:2018年总选课人数59人,收到56份有效答卷。学习本课程之前,对英国历史比较了解的只有10.71%,但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学完该课程后,9成以上学生表示了解了英国历史的来龙去脉。96%以上的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增强。2019年春开设两个班级,选课人数设置每班为45人,笔者授课班级收到有效答卷40份,比较了解英国历史的只有8.57%,但近8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课程结束时,结果与2018年相似,9成以上学生表示了解英国历史后,兴趣增强。同时,学生表示选择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同时双语教学也是亮点。

2.课程设置:本项调查包含话题内容、教师讲解、阅读材料、课堂活动和课程时间安排。两轮课程中,学生最满意的是教师课堂讲解(85%和97.5%),其次满意的是话题选择,需要改善的是课堂活动尤其是课程时间的安排,主要是觉得课时太少,内容太多。9成以上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者喜欢课程推荐或者选用的历史纪录片选段,认为对学习课程很有帮助。

3.学习效果:问卷分列4项,分别是提升了跨文化能力、扩充了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了思辨能力和提高了英文阅读能力,设置为多项选择。学生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历史文化知识(87%和95%),但思辨能力教学尚需加强(约35%)。同时,学生反映主要的学习困难是英语语言能力和时间安排,而学术词汇和历史术语成为阅读材料的首要障碍。

4.课程建议:学生对后续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包括将历史剧表演融入课堂活动、思维导图的使用、阅读材料难度调整以及单词表的设置和历代王朝的梳理等。总之,从课程问卷反馈来看,这门课迎合了学生的需求,可以继续改善推广。为充分实现历史鉴赏能力与学术语言能力的并驾齐驱的目的,此类课程需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课程内容难易适中,话题多元化且具有开放性。

首先,历史文化学术英语的内容要做到难易适中,介于历史专业和英美概况等入门级文化课程之间,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可以避免学生因内容过于专业生涩而信心受挫,又弥补了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思辨性不足的缺陷。

其次,话题内容尽可能多元化,体现学科发展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启发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的思考。例如,在"入侵浪潮与语言的融合"这一专题下,通过介绍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入侵以及诺曼征服对于不列颠的影响,学生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英语的语言特征,并进一步拓展思维,思考英国历史上的入侵浪潮与英语民族语言形成的关系。

最后,话题还应具有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辨。比如英国历史上的光荣革命,不同历史学派评价各不相同,学生应学会查找资料和整理材料,梳理观点,并规范引用文献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又如在考察罗马不列颠历史这一章节时,2018年期末问答题是:"HowdidtheRomanschangeBritain?Useexamplestoillustrateyourideas."这样的命题比较传统,学生往往依靠网上搜寻答案进行准备。2019年此题改为:"IfaRomanfamilywan-tedtovisitBritaintotracetheRomaninfluence,whatplaceswouldyourecommendandwhy."考查点没变,但问题答案可以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突出思辨教学的特点。

2.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工具性。

一方面,历史文化学术英语的课程材料应根据所选话题,将语言学习置于原汁原味的历史语境之下,以英文版学术论文、经典著作节选和历史纪录片片段等作为教材资料,保证语言材料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所选语言材料也应兼顾学术英语的工具性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学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语言风格。目前西方历史研究的许多话题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比如近年来有关欧洲黑死病的研究就涉及档案解读、计量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并融入了人类学、医学以及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选择这类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熟悉学术英语词汇和语言风格,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文献解读,并学习用英文进行引用评估、归纳概括、统计分析等实用的语言技能。

3.教学和考评模式灵活多样,注重启发性和参与性。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课堂讲授者变为组织者,采用提问式启发教学,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定期组织学生讨论与辩论,逐步展开学术演讲和写作等输出型语言任务训练。

其次,充分采用最新的信息教育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穿插视频、音频等资料,强化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时空观,增强课程的吸引度。再者,教师要利用慕课、微信等新兴媒体,创建网络教学平台,这样做既便于教学信息和资料的即时分享,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加强师生互动。

最后,课程评价方式也应打破英语考试客观题为主的常规,将学生的阅读报告、学术演讲与写作纳入成绩的评定,加大形成性评估在期末总评分值中的比例,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诚然,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成为一个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学术背景大多以文学、翻译、语言学为主,具备历史专业学术背景的师资较少,专门学术英语教学往往由各院系海归老师自行承担。因此,开设这样的课程,一方面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可以考虑与历史学专业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推进历史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和大学英语的课程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学术英语与人文英语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2018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明确提出把公共外语纳入国家战略的新精神,要求高校致力于培养"专业+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历史文化语境下构建学术英语课程便是一个有益尝试。历史学与外语专业两个学科有机结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交叉式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有利于整合和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体现了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对广大英语教师而言,开设这类混合教学模式的跨专业课程,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如果挑战成功,其不仅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还能够拓宽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出路。大学英语教育应当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特点,抓住改革机遇,在通识英语教育和全英文专业课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学报》:http://www.zzqklm.com/w/qk/2589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