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

作者:孟文瑶来源:《视听》日期:2017-10-21人气:10371

面对更新迅速的“快餐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媒介呼声以及规避新媒体对其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当今学者的关注重点。在这种背景下,从2013年的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到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几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带动全民重温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被誉为“综艺清流”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标志着中国电视“国学风”的兴起,并在受众当中掀起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浪潮。

一、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危机

  (一)语言滥用

当今社会中,“MM”、“GG”、“886”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词语横行,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语言特色:语言滥用。①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即时性,它首先最讲求的是效率,这满足了当下社会受众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的网络词语已经不单纯运用于受众的网络交流中,它们也运用到了受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不懂网络的人陷入困惑,受众之间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同时,一些低趣味的词语或者传统诗词的改编降低了中国传统的语言魅力,使语言的美感荡然无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剧烈冲击

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让世界渐渐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发展本土的传统文化,中国色彩才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由于互联网的过度开发,外来文化借助新媒体也会输入到本国。不同文化在相会碰撞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融合与摩擦,从而导致本土文化的大量流失。

近几年,中国的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互联网也已步入世界前列,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滞后于新兴文化的发展速度。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可以在世界产生一股最剧浪潮,各国电影也以能够冠上好莱坞的称号而觉得无限光荣。外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大批的中国受众,对中国的本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三)新媒体内容的过度娱乐化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不相兼容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进行传播的精英式传播体系,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是受众与传者的互动传播,大众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众,这样就更加强化了不明身份个体对于文化构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对于媒体所传播内容需求就更倾向于娱乐化。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是“快餐文化”,受众在精神压力与时间压力的双重压迫下去接收新时代的文化,因此能够快速消化的文化才是受众首选接受的文化,过度娱乐化的内容也就应运而生。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优势

  (一)受众范围扩大

《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播传统古文化方面就有独创之处。将中国古诗词以选手答题的方式搬上了银幕,加上中国国学专家的点评与解释,能够让观众轻松理解有些艰涩拗口的古诗词以及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过去,大多数传动文化传递的复杂、艰涩难懂的文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一定的受众群,许多受众因知识水平受限,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受到了一定阻碍。

新媒体出现之后,由于传播的虚拟性,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就淡化了传受双方的年龄、地域、身份、文化水平等多种现实情况,降低了信息参与者准入的门槛,使得人人都可以利用媒体表达看法说出观点成为可能,因此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进行解构会越来越通俗易懂,受众群体也会更加广泛。

  (二)传播途径与形式更加丰富,传受双方互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气息。

形式单一、固守僵化的传统媒体是影响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阻碍之一。各种媒体的调查报告都显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观众数量正在逐年降低。②而新媒体诞生后,它不仅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一切可以表现的形式,还可以为其提供视频点播、三维立体动画、APP客户端等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交互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众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质量提升了一大步。同时,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以往的单方面传播的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三维动画、人物生平的综合链接等方式去全方位的走进传统人物,是公众对于传统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三)导向作用更加明确

过去的传统媒体的的文字内容以及视频内容的投放都是不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文字的重复印刷以及视频的循环播放对于主流观众来说无法抓住他们的内心诉求,从而会造成宣传效果价差、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出现。新媒体针对传统媒体的这一缺陷,对于传播内容的投放会根据受众的年龄、职业、性别制定精确的传播计划,力求最大程度上提升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和导向价值作用,利用新媒体精准传播,能够进一步使得传统文化贯穿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价值在人民中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策略

  (一)树立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思维意识

现在不仅仅是新媒体时代,更是进入了全媒体、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话语权的拥有者甚至是成为意见领袖,因此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环境,并且产生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行为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有效利用新媒体,必须要形成新媒介的观念,全方位的认识新媒体平台,深入把握好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规律,使传统文化便显出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和连续性。

  (二)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并融合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作

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可以在形式上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例如利用全媒体的三维立体技术可以打造数字博物馆,使历史中的人物与场景通过动画动起来,让受众能够从全方位的感受历史的风采。当代社会的大众更乐于接受的是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内涵的文化,从《百家讲坛》中被众人所知的教授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就是将刻板的传统文化以易于受众所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众而受到了大众的好评,他们的广受欢迎表明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正在回归。与新媒体融合,摒弃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积极打造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品牌才能构建起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形势的社会价值观。

  (三)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并拓宽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的通信交往平台,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媒介传播和移动性传播,利用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渠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的一种新趋势。因此将碎片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通过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民族精神,能够形成线上线下的广泛认同。同时,传统文化应该积极着眼于新的数字技术,利用强大的数字技术来塑造新的传播形式。传统文化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字化的升级与改造,打破不同媒介传播界限的壁垒,更大程度的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四、结语

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重新解构塑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下流行的APP、“两微一端”中去,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