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中运用的利与弊

作者:孙素芳来源:《视听》日期:2018-01-04人气:1189

当记者久了,就会不停的琢磨,怎样把新闻写的更好更美?怎样把中国最美丽的语言融入到新闻作品里?如今,运用文学写作手法把新闻写美,在各种媒体当中都不是稀罕事,这些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中的运用给新闻增加了美感,让人读起来也回味无穷。

一、文学写作手法和新闻写作手法的关联

文学写作手法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学语言的运用。文学语言是运用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可以抽象,可以写实,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它以具体、夸张、生动、形象为显著特征, 例如脍炙人口的诗句“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文学语言,不仅传达了作者的审美感悟,也给读者留下不少慨叹。

新闻写作体现在新闻语言上。说到新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真实。毋庸置疑,新闻语言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新闻语言必须实事求是,丁是丁,卯是卯,它具有客观、真实、准确、清晰、生动等特征。不能像文学语言那样可以“编天堂,诌地狱,合鸳鸯孔雀以乘风,凑蟒狮虫獬以成龙。”

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的关系。根据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消息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它是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母腹中脱胎而出,正式成为一种独立于文学样式的报道体裁。

1862年9月6日,《上海新报》有一条关于太平天国的消息:克复嘉定前一日,已经官兵攻打一仗。次日西兵攻城约有二点一刻,其城即破。英华重兵同时进城,城内发贼无多……”诞生于十九世纪初的近代中文报刊,在为数有限的“新闻”中,一般也是以模仿中国古典文学表达方式之一的散文式文章为主。所以,新闻自其诞生,和文学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新闻就是在文学中脱离出来的一种文体。

自新闻发展成熟以来,是否能用文学的手法来写作真实的新闻,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新闻就是新闻,文学就是文学,二者是两种不同文体,不能相互越界,更不能混为一谈。而大多数人认为用文学的笔法来写新闻,赋予了新闻新的意义。六十年代初,我国新闻界前辈穆青在新闻刊物上就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的学术观点, 八十年代后,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穆青在新闻采写理论中的这一创见,推动了全国新闻写作的改革,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风。散文式新闻写法,在当今新闻界得到了普遍运用。

  二、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中运用的优点

让新闻充满感情。1982年,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最早用散文笔法写出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的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十副照片,仿佛又重睹他的音容笑貌……”。这是一篇较早实践穆青关于新闻散文诗写作理论的杰作,它是新闻艺术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葩,导语用“安放着”和“默默走进”一静一动的对比手法,写出了追悼会的现场,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浓厚的悼念氛围,使读者对金山这位伟大艺术家心升敬慕之情。这样的文学语言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过目难忘。

 更好传承中国文字美。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它传神遒劲、美丽大方。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迅速发展,也冲击着美丽的中国语言,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弘扬中国语言的优秀基因。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一张图上画着浩瀚的大海,海上有一群鸟飞过。 有人看到图赞叹:“哇,好多鸟。” 。有人则吟出了“山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句。 前段时间的高温导致长江水面雾气蒙蒙,有人赞叹:“哇,长江的水都烧开了”。有人则想到了:“气蒸云梦泽”的诗句。有人说,写新闻要通俗易懂,就应该像第一种人那样直白的描述。那如果你是一篇新闻的受众,你是喜欢“长江水都烧开了”的表述,还是喜欢“气蒸云梦泽”的表述呢?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刻玉的良人,而不只是一个垒石块的匠人。

文学语言让走转改更生动。 2011年,由中宣部联合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尤其在改文风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到“短、新、实”, 什么样的文风才能体现“短、新、实”呢?纵观一篇篇优秀的走基层稿件,我们会发现,有生动文学语言的新闻稿件更能打动人心。《三西扶贫记》是2012年度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的获奖作品,它不仅是一篇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通讯,还是一片热气腾腾的走转改稿件,被赞为“一部扶贫工作的史诗”,文章无论是开头还是字里行间,文学语言随处可见。文学语言不仅在通讯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综观中外新闻发展史,大凡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绝大多数都适当运用了文学表现手法。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媒体还是兴盛的网络媒体新闻,适当的运用文学语言都会给新闻作品增色添彩,尤其是只靠声音传播的广播媒体,如果美妙的声音加上恰如其分的文学语言,一定会吸引住更多受众的耳朵。

文学手法在新闻中用好了会画龙点睛,但是,毕竟新闻和文学是两种文体。如果把握不好用的“度”的问题,它也会毁新闻于一旦。

过度使用文学手法会使新闻“四不像”。新闻语言尤其是消息都要求真实精炼。适当的文学语言可以让新闻更丰满,更有血有肉,但是在新闻作品中过多地使用文学语言不仅容易造成喧宾夺主,使新闻作品出现“三纸无驴”的现象,而且会让受众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最重要的是,会失去新闻“精炼”的特点,整个文体自然也是新闻不像新闻,文学作品不像文学作品了。

一味融入文学语言就更容易写出“四不像”的新闻作品。而且,内容决定形式,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用文学语言,都能写成视觉化的“现场写真”,我们必须额从实际重发,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来适当运用文学语言

 过度使用文学手法会使造成“假新闻”泛滥。目前,在新闻界使用文学手法写新闻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过度使用文学手法写新闻稿件也呈现出递增趋势。这段时间“杭州市检察院公诉人员吴某加班办案,其四岁儿子被置于家中坠楼身亡”以及 “女公诉人王某为了办案两次放弃拟定的怀孕计划”的新闻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不难看出,这两篇新闻都存在作者欲用文学的手法臆想拔高写作对象的想法, 他恰恰忘记了自己是在写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

现在,无论是新入行的记者还是老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常会犯“想当然”的老毛病,不由自主的拔高新闻事件和典型人物,然后利用文学语言洋洋洒洒写出了不实甚至是通篇“假新闻”的新闻报道,让受众贻笑大方。这些表现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没有更好把握文学手法在新闻中运用的“度”,更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养不扎实的问题。

过度使用文学手法贻误新闻事业发展。前面我们说过,虽然新闻是从文学中脱离出来的文体,但是它和文学目前是两种不同文体。它有着自己别的文体无法改变取代的风格特点。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过度应用,自然会吞噬新闻的一些特点。纵观新闻事业发展历史, 百十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总结出了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性质以及新闻工作者要具备的素养等等经验。当前,新闻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写作手法不断变化,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始终记住新闻有着自己发展的生命轨道,过度使用文学手法,写出“四不像”的新闻乃至假新闻,自然也会对新闻事业发展造成影响。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