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如何激活党建节目中“典型人物”的生命力

作者:徐燕来来源:《视听》日期:2018-09-18人气:1407

党建节目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形态,其内容一般是宣传党的知识、传播党建动态、树立党员典型等,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意识有重要的宣传引领作用。目前,全国开办的党建节目是数不胜数,但这些党建节目大都有一个共性:故事性不强,只顾生硬地解说大道理,可看性较差;真实性不够,对宣传对象拔高力度过大,不食人间烟火,事迹看不懂、学不会,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内容缺乏深度,采访不深入,往往就事论事,角度单一,停留于浅层次的描述和介绍,无法引起党员群众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党建节目,不仅洗礼观众的灵魂,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效应,而且还会促进采访对象心灵的成长。因此,要想党建节目既有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又要真实、鲜活、接地气,就必须从源头入手,激活党建节目中“典型人物”的生命力。

一、深入人物内心,捕捉鲜活的瞬间

“典型人物”既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特征。宣传和树立先进典型的目的在于引领示范,为受众树立学习的榜样与前进的标杆,党建节目要宣传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就离不开典型人物。

党建节目中的典型人物,大多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又是平凡的劳动者,没有惊天伟业。要用电视手段来生动展现他们崇高品质和先进事迹,在琐碎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寻找真善美,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些典型人物中,有的事迹非常突出,很容易找到闪光点;有的事迹则相对平淡,需要记者深入挖掘……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记者用实际行动赢得典型人物的信任,深入人物内心。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给信任定义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信任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信的情感表达,有着极大的价值,能让被采访对象轻松愉快地接受采访,能在镜头前敞开心扉,真实自然地表现。

“三分编,七分采”。匈牙利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还不够近。”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党建节目拍得不够好,那是我们离现场、离采访对象还不够近,还需要进一步融入到典型人物的生活中,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只有扑下身子,扎进生活,和典型人物“在一起”,面对面、心贴心,才能捕捉到真实感人的精彩瞬间,记录到朴实无华的原生态故事。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采访的过程中下功夫。采访前,要尽可能的收集有关典型人物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从只言片语中寻找蛛丝马迹,建立对典型人物的初步印象。采访中,要尽可能地去零距离接触和多侧面了解采访对象。有的文字材料为了突出典型人物,对事迹有些拔高。通过到现场面对面的交流,去繁就简、去伪存真,也对其工作、生活和个性有更直观的感受。采访后,则需要根据现场拍摄的视频素材,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宣传重点进行二次创作,突出典型人物形象特点,深化主题。

二、见人见事见细节 ,讲好典型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党建节目要学会讲故事。典型人物除了是优秀的党员,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拥有个人价值观、处世态度、精神面貌、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想要挖掘出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制作出生动自然又符合党性、观众耐看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就需要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起人物的命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见人见事见细节”,既避免了千人一面、枯燥说教,又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那么,在讲述典型故事时如何“见人见事见细节”呢?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党建节目的生命,在讲述典型事迹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表现细节而刻意地拔高,主观臆造,脱离了真实性,要有一说一,实话实说,经得起核对和推敲。否则,对党建节目来说,就是致命的伤害,得不偿失。作为电视节目来讲,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只有选取那些最突出、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细节,比如一声吆喝、一个微笑等,就是很真实的素材。这些包含真情实感的生活化细节,摒弃了高高在上的官话套话,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寓于形象的“人”和“事”乃至“细节”中,在借助电视声画语言完成对人物经历和感受以及事迹片断叙述的同时,讲的是故事,洋溢却是时代主旋律。

(二)运用好同期声

同期声能很好还原现场的氛围,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极大地缩短了观众和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恰当地运用同期声,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提高节目的感染力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党建节目来说,同期声促使采访者和观众有更加直接的接触,采访者也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观点以及经历利用声音传播给观众,观众可以通过其说话的语气、神态、举止、表情、声调等感受到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典型榜样。不过,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一定要剔除那些内容空泛的官话套话和言过其实的豪言壮语,多一些人物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和朴实自然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三)运用好镜头语言

电视是通过画面说话的,蒙太奇既是电视成为独特艺术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视画面实现基本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修辞”。在镜头语言方面,党建节目可以根据故事讲述的需要,设计符合典型人物特征的场景,合理的情景再现,一方面可以让节目的画面内容丰富起来,表达更充分,可视性更强;另一方面传递的信息更明确,更为突出地将内容呈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镜头语言,感受到心理引导的力量,加强对党建节目的主题精神了解。

三、吃透文件精神,润物细无声

党建节目的特殊性在于“讲党性”,要有政治和教育意义。其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发布党建信息,传播党建经验,宣传党建典型。特别是要通过典型人物这个载体,将抽象的文件精神和宣传思想具象化,以达到弘扬主旋律、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党建节目中的人物大多是各级党组织推荐或评定出的典型,这样一来就意味着编导在题材选择上十分被动。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汇报材料,照本宣科,就丧失了可视性,陷入既不能感动观众,又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窘境。有的则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重政治性思想性、轻艺术性可视性的误区,有意无意地隐去生活本来的、真实的自然形态;有的党建节目采访和制作过程浮光掠影,普遍缺乏深度和专业素养,节目往往就事论事,音画“两张皮”。

因此,党建节目一定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领会上级文件、指示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绝不能为“好看”想当然的进行艺术创造,也不能简单地照搬文件当“传声筒”。因此,在立意选题、脚本创作、镜头拍摄、配音配乐到剪辑合成等各个制片环节,要将先进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敬、可学,使观众感同身受,彰显的榜样力量。

四、结语

总之,党建节目要精心讲好故事,细节要精彩、突出、感人、鲜活、生动,人物的思想、观念要有对比、有冲突,点面结合,使其“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让党建节目中“典型人物”迸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