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从市井到屏幕——扬州评话的电视传播研究

作者:王春阳,蔡莹莹来源:《视听》日期:2018-09-18人气:1132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群体不断壮大,一种以扬州话为表演语言、连贯的散文为叙述特征的说书形式——扬州评话,在扬州市井坊间开始漫延兴盛,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大部分的说唱艺术相似,扬州评话曾经盛极一时,也曾低至尘埃。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翻开了一个新的发展篇章。

“传媒是城市的产物,他的主要服务对象天生是市民”。电视作为“满足文化消费需求”、“消解精神压力”的媒介,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更应该当仁不让。

2015年9月8日,扬州电视台打造了一档既立足于地方、接近民众,同时又能有效推广扬州评话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皮五新传》;不仅如此,扬州电视台更是在稳居收视宝座的《今日生活》中,开辟扬州评话版块——《老杨趣话》,与《皮五新传》形成互推模式,收视不俗。

一、围观的“舞台”:扬州评话在市井

“世界上所有不同的讲故事传统,以自发的、非专业的口头性叙述形式存在着,包括民间故事、催眠故事、神话和传说,是人们用闲暇时间一代又一代传诵下来的。”几百年来,评话人通过口述的方式,用扬州方言将各种耳熟能详小说故事娓娓道来。在那个娱乐活动较为匮乏的时代,扬州评话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据市井街头的一隅。随着拥趸的增多,在扬州一带,开始涌现出了大大小小的书场,内设有酒馆和茶楼,供宾客吃喝为主,也提供说书的服务,也有专门为说书而建的称之为“书社”。

但自清朝末年之后,由于中国的局势动荡、战争频繁等历史原因,大多数的书场面临关闭,阻滞了扬州评话继续向外传播的路径。听书者锐减,经济效益降低,传承自然面临断节,传播路径受到阻滞。扬州评话依靠几位老艺人辗转于“市井街头”,以微薄之力绵延扬州评话的生命。

扬州评话的传播路径囿于市井街道,说书人、观众、表演空间缺一不可。作为口对口的单向传播,评话艺术是“一次性”的传播。从传播力度和范围来看,它只局限于书场内的观众。在各大书场“新鲜出炉”的扬州评话,“与广播、电视评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文本具有新生性、鲜活性,不会有两次表演是相同的”。因而,评话所发生地点——书场更像是一个围观的“舞台”。它既是一个表演空间,也是一个“文化空间”。这种空间(书场)下生产出的文化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场性”。

在大众媒介传播时代,扬州评话被搬上屏幕,这与必须亲临市井的听书相比,电视媒介打破了评话表演的时空限制,受众面更为宽广。相较于需要观众“在场”的书场,割裂了时间与空间的电视媒介恰好弥合了观众潜在的一种“缺席”。与此同时,电视媒介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影像资料的可复制性,使得原本单一的传播之路变得更加多元。

二、观看的“窗口”:扬州评话在屏幕

近几年,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与保护蔚然成风,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来“守护”,乘着“东风”之便,获得了更加多元的传播路径。2015年9月8日,扬州电视台打造的一档融合扬州评话、民生新闻等多种文化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皮五新传》正式播出,顾名思义,是对扬州评话的经典剧目《皮五辣子》的翻新演绎。承袭经典,《皮五新传》是对传统剧目《皮五辣子》的继承与创新。

与此同时,每期时长两三分钟的《老杨趣话》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依附于扬州电视台收视率第一的栏目《今日生活》。《老杨趣话》秉持“老评话说新故事”的节目宗旨,致力于结合当下实事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传承人杨明坤先生,每日以一个虚拟人物虚构各种民生趣事,与《皮五新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扬州评话完成了从市井到屏幕的过程,也是人际传播过渡到大众传播的过程。从市井到屏幕可以说,“媒介技术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外,也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建构与认知。”“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百年前,观众如若想要听到精彩的扬州评话,便需要亲临书场。如今,从广播收听扬州评话,到电视媒介播放扬州评话,扬州评话的传播路径更加多元。包括印刷、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介通过人际传播、无线电、有线发射设备以及互联网这一“强力军”为传播路径进行“非遗”传播。与此同时,传播路径的嬗变缩短了传播的距离与时间,媒介的助力使得受众得以节省了交通成本与人力成本,从而构建了更加立体而完整的传播空间。扬州电视台则立足“窄众”,抓住部分电视观众对扬州评话的喜好,将扬州评话的传播空间从书场迁移至屏幕,实现双赢。

三、何以为继?扬州评话在未来

2016年末收视率高开低走的《皮五新传》停播。2017年初,《老杨趣话》进行节目版块整改,遭遇停播。扬州评话的电视传播之路之所以受阻,来源于节目“形”似而“神”不似。

其一,节目发展到后期,“老评话”也成了一个筐子。老套的故事,匮乏的素材,限制住了节目的发展。当艺术抛弃传统,说书人长期囿于一个身份,缺乏人物背景、人物性格、人物情感,就事论事进行新闻评论,甚至是强行编撰故事,缺乏“烟火气”,不可以说是一个“好的传播路径”。除了内容的匮乏,节目呈现单一,选题遭遇枯竭之外,在当今这个看图时代,说书时的单一布景,乏善可陈的视觉效果成为短板。

其二,依赖方言、立足本土的《皮五新传》《老杨趣话》,在语言和论点的表达上一直不痛不痒、失去了搔人心弦的的魅力。著名的扬州评话大家惠兆龙曾对后辈马伟说到:“千遍不变是钢,万变不变是骨,钢骨不可变,其他皆可变。”在扬州评话的版本中,皮五本是一个“辣”中有“贱”、同时又带点侠气,善良正直而不失可爱的草根人物,他的艺术形象十分丰满。然而在节目中,却没有很好地展现出这股“辣”“贱”劲,对事件热点的评论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无论是《皮五新传》《老杨趣话》节目本身抛弃最精髓的“评”字,加之“窄众”传播和地方平台的传播本就相对劣势,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传播阻滞亦是必然。

第三,无论是书场还是戏台、剧场演出,都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这些“文化空间”在与大众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多少会产生不适性。在人际传播中,讲究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媒介面对传播时所使用的自身感知器官与非面对面时使用的人际通信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以实现良好的信息传递和彼此相互理解或共鸣之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听书人与说书人的集体配合,构成了一场完整的演出。所有的舞台艺术也是如此。这些正是电视媒介现阶段无法给予的“在场感”与“仪式感”。在虚拟技术(Virtual Reality)快速发展的当下,相信电视媒介、虚拟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将能弥补这一缺憾。

四、结语

“在时间上具有持久性,在空间的渗透上反而缺乏力度,越是悠久的文化,在现代性和全球性的面前,越是显得迂腐、边缘、脆弱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这是所有古老文化所需要面临的时代难题。

2015年,央视《叮咯咙咚呛》开启了“戏曲真人秀”模式。2016年央视春晚上,谭维维与陕西华阴老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喜民联手演绎了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获得不俗反响。这证明了古老的传统艺术并非与电视媒介不可融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浪潮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电视传播势在必行。尽管它们有的突出重围,有的被湮没在浪潮中。

虽然,扬州评话与电视媒介的这场融合并非成功,但客观来说也增加了扬州评话的曝光度。而这一场电视传播之旅也为今后的“非遗”节目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印刷术产生之后,西方文化经历了200年才适应了这一新的信息环境,才产生了一批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发明和理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包容、融合、汲取、裂变的产物。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绝非单一的空间迁徙和单向的传播路径,也许我们更应该给这个传统文化与媒介的融合多一点包容与时间。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