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关闭朋友圈的心理因素

作者:朱雨潇来源:《视听》日期:2019-09-16人气:1510

微信自诞生以来,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其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更是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早在2015年,腾讯公布的以分业绩报告便显示,微信覆盖就已经达到90%以上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应用,现在占比更高。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职业方面,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用户总数的80%。其中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比例高达93%。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微信朋友圈的确给其用户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并满足了用户对于社交的部分需求。但事实上,人们频繁使用朋友圈的背后,更多的折射出了一种心灵上的空虚与孤独。因此,本文便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试探究大学生关闭朋友圈背后的心理因素,并以此得到一些关于微信朋友圈新的视角。[2]

一、朋友圈使用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社交需求

微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社交工具。而基于朋友与朋友关系构建的这样一个信息分享互动生态圈,其社交性占据着朋友圈功能的很大一部分。

相较于微博,朋友圈是一个基于强关系构建起来的生态圈,在其中发布消息的可能有同事、朋友、亲人、上级、下属等等。而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借助朋友圈对其好友所发布的状态进行评论与点赞,并与信息的发布者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模式。在此过程中,其实满足的就是用户对于社交的需求。

(二)自我展示的需求

朋友圈,正是人们展示自我的一个最佳平台。根据企业智库发布的《微信2017用户研究和商业机会洞察》报告,到2017年初,微信好友超过200人的用户已经接近总用户数的45%,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地提高。可以说,对于许多微信用户而言,基于庞大的好友基数以及朋友圈的实时互动功能,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其展示自我,满足自我传播欲望,同时构建其形象的绝佳场所。

(三)自我认知的需求

根据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构成了我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而我们根据这面镜子,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一方面,通过朋友圈,人们可以看到其朋友最近的状态,了解他们近来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人们在朋友圈发布状态,根据朋友的点赞与评论情况,以此来修正自我的行为。此外,也可以根据米德的“主我客我”观念来进行理解,人们在发布朋友圈状态后,其好友对其朋友圈的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构成了其认识自我的“客我”,然后人们便根据“客我”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构成一种新的自我状态。

(四)信息获取需求

朋友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通过用户原创的内容,人们可以了解其所处圈子的近况,然后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观看公众号分享的内容,人们可以以此获取相应的知识与资讯。可以说,几乎对于所有用户而言,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一个获取资讯与消息的平台。

二、大学生关闭朋友圈的心理因素

(一)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化下的信息过载

过多的微信好友,把微信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强关系连接变为了弱关系,而过多的好友数量,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对象就是朋友圈。当今时代,人们本就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说,人们几乎每天都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状态,从电视、手机新闻、路边的广告牌,商场的大屏幕等等,每天人们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冗余信息。而当人们打开朋友圈,想看看亲密好友的近况,想了解下身边发生的事情,马上会被朋友圈庞大的信息洪流所淹没。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朋友圈,海外代购信息、微商信息、商场打折求点赞信息等等。这些毫不相关的信息扑面而来,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过载的信息,让本就被信息洪流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大学生更加痛苦,而这也成为了其关闭朋友圈的原因之一。

(二)“晒”文化背后折射出的攀比心理

随着朋友圈的发展,在朋友圈中晒各式各样的东西,仿佛已经成为了朋友圈必不可少的一环。从青年人晒美食、秀恩爱,到刚刚结婚工作的人晒娃、晒月薪,再到30而立的人晒房子、晒车、晒旅行等等,可以说 “晒”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朋友圈的方方面面。

根据上文所讲,晒本来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途径,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过热的晒文化之下,反映出来的,却是当今社会下人们一种浮躁的心理状态。越来越物化的晒文化,不仅违背了人们自我展示与自我表达的本质,也不能够起到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情感作用,还会引领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人们走向物化的极端。因此,被晒文化充斥着的朋友圈,受到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抵制,他们也因此关闭了朋友圈。

(三)朋友圈恶化的生态环境

随着朋友圈功能被开发的越来越精细,更多的人利用朋友圈,进行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传播,以达到某种诉求。或许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做起了微商,做起了海外代购。类似微商的过多的冗余信息会让人应接不暇,反而让一些人们原本所需的信息淹没于其中。

除了微商、代购之外,朋友圈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求点赞求投票”的信息。比如,一个小吃店在朋友圈打广告:点赞超过50个就可以享受本店八折优惠。除此以外,各种心灵鸡汤、成功学文章、伪科学伪知识文章也充斥着朋友圈。甚至还有一些别有居心的人或组织利用人的同情心,在朋友圈中散布一些谣言,以此来达到营销或者种下病毒链接的目的。就如当初所谓的朋友圈祈福事件的链接:“我叫XX,我来自XX,我是第XXX位为灾区祈福的人”。

朋友圈生态环境恶化,使其不仅不能正常发挥其社交、自我展示、获取资讯等功能,反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少人因此关闭了朋友圈。

(四)朋友圈成瘾的高昂时间成本

日本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曾经提出过一个“容器人”的观点,表示随着电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宅在家中看电视,足不出户,就像一个被装在容器中的人一样。该理论反映了一种新型媒介技术对人的控制作用以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为了提醒人们应该理性适度地来使用新兴的媒介技术。

容器人的观点放在当今同样适用,以前是容器人,现在则是“手机人”、“朋友圈人”,以此来形容人们沉溺于朋友圈,浪费掉大量的时间。事实上,朋友圈大多数的信息都是与用户本身无关的。一方面,随着朋友圈由强关系向弱关系状态转变,越来越多的无效信息充斥于其中,人们阅读类似信息,只会占用其时间而不会产生有益收益。另一方面,随着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通过朋友圈,不仅不能获取有用的资讯,还有可能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影响。根据《2018微信数据报告》,2018年,每个月有1082500000位用户保持活跃,有63000000位55岁以上的用户保持活跃,每天有410000000次音视频。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在微信朋友圈上花掉了大量的时间,而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笔者认为,无论未来朋友圈发展方向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技术使用者的主体,我们应该更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要被技术所控制。同时,任何人,也不应当在朋友圈,浪费过多的时间。或许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因此刻意关闭了朋友圈。

三、总结

技术是把双刃剑,应该合理适度地去使用它。对于微信朋友圈,毫无疑问,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种种便利,人们可以借此进行社交、自我宣传与自我认知等活动。但是,它也存在其消极影响。笔者在文中分析了朋友圈关闭的四种心理因素,也从中论述了朋友圈可能对人们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笔者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更为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微信朋友圈。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