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我爱比尔》与《扶桑》分析比较谈――“跨国恋”情节下的文化认知焦虑

作者:张鑫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8-05-29人气:2532

《扶桑》是严歌苓的代表作,主要简述了中国妓女扶桑在美国与白人贵族少年的凄美爱情,扶桑的丈夫为维护她被捕入狱,判处死刑,两人在刑场上举办了婚礼。而《我爱比尔》是中国知名女作家王安忆所著,讲述了中国女子阿三与大使馆馆员比尔的虐恋,阿三在追寻比尔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阿三是当时第三世界女性的代表,寄托着作者的心路历程。两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描绘方式都有所区别,我在此着重比较由于不同文化带来的碰撞火花与矛盾。

一、 你的笑,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与你的身份无关

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是美国的著名双语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有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阐释,而且还有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评价,折射出复杂的人性。《扶桑》主要是对中国移民在美国生活与命运的描写,这部小说获得了文学界的极高评价,并且《扶桑》也被导演相中,将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些都证明了这部小说写作的成功。

扶桑,代表的是她那个时代的女性,出生就被订了娃娃亲,出嫁后在婆家又没讨到好,遭人嫌弃,但她做的只有忍,站在买卖场中任人挑选时,她仍就在忍,被人玩弄时,她仍在忍,她生活中所有都是一个忍字,直到遇到那个面目苍白的少年,他是她生活中的阳光。这本书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扶桑、克里斯之间的情感纠葛,另一条是中国移民在美国遭受到的迫害,以此记录中国在美移民的历史进程。两条主线相互融汇贯通。

在这本书中,严歌苓对于那些中国元素的描写,例如,头发,眼睛,黄皮肤,这些词汇,都代表着中国,但这些又不完全代表中国,它代表的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是狭隘的中国,在这本书中,中国的男人懦弱而自卑,女人放荡而不懂得自爱,这些都是以美国人角度所描写的中国,这些都是当时片面的中国,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批判。故事就主要发生于这样的片面理解之下,美国少年被这种批判式的文化描写所吸引,爱上了扶桑。

这本书在叙述描写时采用一二三人称混用的写作方式,小说通过主人公扶桑展现中国文化的隐忍,以另一男主人公克里斯对扶桑的迷恋展现美国对中国的迷恋与同情,他们俩之间的感情代表着不同国度身份不同的悲哀【2】。“懊恼渐渐转化为憎恨,他憎恨这个使固有的一切伦理乱成一团的唐人区”,“世上竟有这样的生命,只凭一罐小米和一撮盐就能活下去”,这些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大众的隐忍,与美国对中国人的同情与厌恶,代表着不同种族间的不同理念。故事主人公扶桑与克里斯两人的爱情是值得人称羡的。扶桑是一种盛产于中国南方的观赏植物,非常漂亮,作者以其寓意,代表着一种纯洁美好的寓意,严歌苓作为一个女人,本身就具有母性的光辉,她在小说中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利益的感情,但这种纯真持续的时间没有太久,现实的残酷给予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他们再相爱,也无法对抗世俗教条,以及由于身份不同所造成的的壁垒。正如扶桑身上那条白麻布与红衬衣背后的意义,白麻布象征的是一个女子在社会中所必需规范的社会礼仪,而红衬衣象征的是原始女性对于男性最本质的愿望。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存在矛盾的,克里斯作为一个有身份地位的美国公民,他所受到的礼仪教养无法容忍它与扶桑走到最后,所以,故事最后的结局,扶桑只能抱着大勇的骨灰独自地离开。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不同种族间的身份差异的结局。

严歌苓在对《扶桑》的创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间的不断摩擦融合,以及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底层妓女与美国贵族少年的爱情发展历程。扶桑代表着那个时代千百个中国人的缩影,男人忍耐着世界,而女人忍耐着世界与男人。

在这部小说中,克里斯与扶桑因文化差异相恋,但这份文化差异的产生不仅仅是源于中美两国的地缘与历史差异,更因为美国对中国文化深深的偏见与露骨的骄傲,妓女与贵族少女身份不对等的感情暗喻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境况,即在西方文化大潮下,中国文化逐渐被西方主流文化异化,即使在中国本国人眼中,也由审美主体转变为审美客体。

严歌苓最后通过在小说情节层面上对克里斯与扶桑的至纯之爱的终极追求,完成了在中西文化层面的探索,即超脱阶级身份的终极认可,达到形而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

二、比尔,你是我心中的一缕阳光

《我爱比尔》是海派作家王安忆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其内涵丰富且具有深刻意义,王安忆抽象的将比尔代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阿三作为第三世界的代表,在阿三身上王安忆找到了中国的文化故事。有一次阿三在画展上和比尔相识,阿三马上坠入爱河,为了迎合比尔,阿三希望改变自己的中国身份,更好的和别人相处。阿三为了比尔变的都不像自己了,她为了比尔不断改变自己原本的特质,只是为了让比尔更加喜爱自己【3】。但后来,阿三发现正是自己独特的东方魅力吸引了比尔,但故事最后还是以悲剧告终,比尔抛弃了阿三,而阿三也从此堕落自我消沉,通过与不同西方男性的交往来认识自我。王安忆通过描写阿三逐渐走向堕落来暗喻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尴尬地位,同时也表达了王安忆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堪忧。

小说中有一段经典的场景:“‘我们并不需要你来告诉什么,我们看见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就足够了。’阿三眼前一亮回答道:‘我也只需要我需要的东西。’比尔用手指了一个地方说:‘这就是有意思的,你只要你的,我们却都有了。’”此时作者所表述的是,西方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喜欢东方文化,只是有些内容是他们需要的,他们并不关注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但是阿三并不明白比尔对他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只是一时的热情,最终比尔和阿三坦白自己无法接受跨国恋情。比尔回国后,阿三只能通过和不同的西方男人交往,来证明自己具有西方情怀的价值,从此走上段落的不归路。

王安忆曾回忆说,《我爱比尔》不单单在描写阿三从女性身份到文化迷失的象征,也在用阿三这一人物形象暗写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而阿三在于比尔和马丁两人时,不断地改变自我,追求西方文化,是自己脱离中国文化的影子,但阿三改变的也只是自己的表面,并没有改变自己是中国人的本质。

《我爱比尔》语言犀利,通过对主人公动作、心理细致入微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传播时,不断改变自身文化定位,而西方世界却固守文化偏见。王安忆将男女主人公比暗比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线路的描写反映出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中的尴尬地位。同时,引发国人思考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强势的捍卫下的身份文化双重焦虑。

三、古老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跨国恋”

《扶桑》是作者严歌苓在留学时创作的,为走向国际化,拓宽读者范围,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和关注,而采用双语写作【4】。海派作家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通过对文化的感知力,表达了对中国文化逐渐丧失自主力的堪忧,用阿三代表第三世界的女性,从国家的立场上,向读者揭露这一残酷的现实。

《扶桑》中中国女子被拐卖到美国当妓女,与克里斯相恋的爱情故事。作为嫖客的克里斯,似乎出于对文化差异的好奇,对扶桑充满复杂的爱意,继而多次为保护这个不幸的中国妓女进行辩护。《我爱比尔》中的主人公阿三与比尔的爱情故事再一次向读者表明,表面上的改变并不能釜底抽薪,从实质上改变,正如同男女主人公各取所需,并没有真正的彼此了解,上升为纯洁至上的“爱”。同时,也引导读者要正视中国文化,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充斥。

《扶桑》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而《我爱比尔》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一个是无知善良的中国妓女,另一个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女大学生。从内容上看,严歌通过对扶桑“弱者不弱”的赞美,而表达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女主人公扶桑的命运折射出十九世纪中国移民的悲惨遭遇。正如,扶桑一样,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处境如一件畸形的物品,满是被动与误解。王安忆通过对女主人公为追求比尔不惜改变自我,追求西方情怀,结果弄巧成拙,比尔喜欢的恰恰是她的东方情怀的凄惨爱情故事。俩部跨世纪的跨国爱情故事,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两位作者对中国文化认同焦虑的思考。

结语:这两部小说相差了一个世纪之久,两位作家细致入微的抽象描写,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东西文化问题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主人公“跨国恋”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文化认同焦虑。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跨世纪的爱情故事的描写,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界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独到的见解。也放映了那个时代由于种族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所形成的悲剧,令人叹息不已。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