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关照下的《黔之驴》

作者:屈方方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8-08-23人气:1436

语文教学课程化,就是要突破对于课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局限性的理解。对此,李山林先生在“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表现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加教科书)之基础上,第一次具体化的提出并讨论了语文课程存在的其它三种形态:“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参见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上海:《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2005.12)。三种语文课程的划分深入到了语文教育的内部,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三种微观结构形态。对我们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简而言之,“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表现为教师在对课外有关教学资料的吸纳,对教材内容的组织、安排等方面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创造性解读,个性化理解。“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就是使教师的语文理解与学生的语文经验实现重合,它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展开来讲就是“将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置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中,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学生向教师反馈,双向互动、不断修改、不断补充,实现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向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的转换”。这样一种对课程微观形态的动态描述,其实是以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作基础的。“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则强调教学内容不仅是指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知识”,还强调学生应亲身经历的课程事件。那么,学生获得什么样的间接经验——知识,经历什么样的经验课程,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个性化理解的程度。离开这个,忽视教师的个性化,语文教学则有可能会陷入教书匠的泥淖。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这一基础环节,我们教师也应该在专业上,在备课、钻研教材上苦下功夫,只有充分发挥、体现出教师“教”的主体性,才能关注“学生的关注”,才能激发、维护好学生“学”的主体性。

有了这样的理论认识,笔者在初一下学期上柳宗元的名篇《黔之驴》时,在备课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学案例都囿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基本上都是笼统的总结出文章借文中驴的形象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位高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并指出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样的思考很中肯,但有待深入。有教者,在分析课文时也偶尔谈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作为“知人论世”的补充,但总觉力度不够。笔者在翻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研读之后,试着从“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的层面来解析这篇文章,以求谈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解析《黔之驴》要明确三个认识

首先要明确三个认识。

第一,现在的文学史上都把《黔之驴》放在“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之内(在古代文学史中论析这篇文章,都把它归结到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中),这就需要我们对寓言、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寓言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学习《黔之驴》。“寓言”顾名思义,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借古喻今,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借此喻彼,都是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然而探讨中国古代的寓言,则要从《庄子·寓言篇》说起,其文曰:“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庄子·天下篇》也云:“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两者分别指出了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和传达思想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寓言从它的雏形开始,就不是以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的,较早的寓言其实是散见于一些诸子散文中的,它是长文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庄子·秋水》中叙述的“井底之蛙”,《韩非子·五蠹》中的 “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它们原是作者用以说理、立论的一种譬喻或手法而已,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当时各诸侯国争夺霸权,文坛上游说之风盛行有很大的关系。“寓言”这一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除具有说理的功能之外,又表现出了劝戒功能、讽刺功能等等。我们要探讨的选自《三戒》之一的《黔之驴》恐怕就是在履行它的嘲讽的功能。而且,从寓言发展的角度来看,《黔之驴》在文体上也相较于原来的寓言完整,它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将依附于散文的寓言独立化,柳宗元算是较早的作家。我觉得学习这篇文章就要先弄清楚这点,了解它在中国寓言中的位置,才有可能高屋建瓴。此其一。

第二,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的寓言更不同于独立成篇的西方寓言,就拿文体上相对完整、独立的《黔之驴》来说,它也是文章《三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它不能就《黔之驴》而谈《黔之驴》,要有对《三戒》的整体把握,才能认识清楚。

第三,研究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就要真正的做到“知人论世”,古代的作品沉淀了几千年,要想真正的理解它,就要还原当时的文化习俗、文学背景,要用当时的眼光来衡量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孤立的剖析它。这样,才能跨越时间的距离更好地来把握它。对于我们中语界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传承文学作品本来的面目应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所以,要吃透教材,由《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黔之驴》组成的《三戒》组文不得不深入研读;课本《黔之驴》中被教材编者删除的,作者抒发议论的最后一节不得不深入研读(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说,在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镇之”);涉及到作者创作《黔之驴》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以及作者流传下来的相关作品不得不深入研读。这都是我们在备课预设时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黔之驴》背后的深层含义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有可能站在一个高度,对文章进行整体的审视;我们才能把握住研究文章的视角,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求还原出作者写作时的初衷。这应该是从“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的角度关照《黔之驴》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下面就谈一下笔者在此基础上所得到的一些粗浅的理解。

笔者认为现在教参上所述“文章借文中的驴的形象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位高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的寓意,只说出了作者写作原意的一个方面,是作者借故事以警人!

透过文字回到那个时代,《黔之驴》是作者贬官永州之后所写,文学作品“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者在贬官后写出讽刺意味较强的这类文章,是与他先前的经历分不开的。唐顺宗时,他参加了王叔文组织的“永贞革新”运动,并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翻开历史,柳宗元持朴素唯物论,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通俗来说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送薛存义序》、《封建论》等文章都体现了他这种先进的历史观。所以在“永贞革新”中他积极参与政治、经济、军事革新,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仅仅七个月,就遭到了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加之顺宗李诵病重,顺宗就被逼让位于宪宗李纯,“永贞革新”宣告失败,集团中的主要领导人物也因此纷纷遭贬谪、诛杀,于是就出现了唐中期著名的“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就是被贬为永州的司马之一。值得玩味的是,他被贬后职务的全称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这只是一个编外的闲员,并无实职。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也曾描述自己当时已“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致,内消肌骨”的痛苦,由此可以想象他当时穷困潦倒的窘况。《黔之驴》就是写在此时,在重复古代仕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哲学之后,柳宗元应该是深谙了官场上的艰辛,这时候仔细品读《黔之驴》之后的一段议论“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和《三戒·序言》中的文字,“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作者似在讽刺与驴有着相似之处的在统治阶级内部那些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人。柳宗元以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告诫他们,并暗示了他们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还有一个方面,作者其实也是在借寓言来怜己!再深入研读现存的文字资料,我们还可以看出柳宗元此时其实也是在自醒以往:参加“永贞革新”是自己的意愿,可是却没料到革新派得势时,不少人鱼龙混杂,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他们以为有了顺宗李诵的支持就可以永远掌权(这样的思想在柳宗元的文章,诸如《答问》、《寄许京兆孟容书》等中都有反映),这也是革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自己是这场革新的领导人物之一,碍于种种原因,自己不愿准确的说出一些人和事。只是觉得改革集团成员“不知推己之本”,不考虑自己的力量,以为依靠顺宗的力量(“外力”)就可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部分改革派的腐败分子又“窃时以肆暴”,这一切都导致了“卒迨于祸”!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作者不便于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就假借寓言来表达了,这符合古代仕人的生存哲学。这应该也是寓言的原意,是诗人借故事以怜己。

三、古代寓言故事留给我们的启发

以上是笔者就寓言原意所作出的一些探讨。另外,超越寓言的本身,不同的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了“要步步为营,有毅力,谨慎小心地对待自己并不熟悉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对手,不要轻易地显山露水,暴露自己的弱点,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它的表面所迷惑,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寓意的启发。这体现了寓言的魅力,它可以留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这也是寓言故事留给后人的智慧! 

当然,在“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中,教师的个人理解往往会有增有减,随机而成(因为教师要将学生的关注变成自己的关注,变成课堂的关注),但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永远是基础(其实就是指教学内容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和“学生经验语文课程”深入的程度。另外,中学教材中加重古文的分量,我们就要传授学生古代文学中原汁原味的东西(当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接受情况有选择性的预设课堂,但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必须要有这样全面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继承。或许只有有了对博大精深古文学的真正继承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让古代文化的精髓为我们所用。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