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2001:太空漫游》与《流浪地球》比较研究——电影文学

作者:宋歌来源:《记者摇篮》日期:2019-08-15人气:2273

《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由其开创的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和斩获的各项视觉奖项可见一斑。2019年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端”。两部科幻电影类型相同,但创作完成于不同的技术背景下,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以在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

一、主题方面

二者都属于硬科幻范畴。《2001:太空漫游》(以下简称《2001》)以科技来推动情节发展,《流浪地球》则用科学猜想来设置情节。《2001》对未来科技的预见性实在令人赞叹,且不说影片中电子屏幕大量使用、微重力等细节,单论登上月球这一大胆设想就非常了不起——要知道,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在该片上映后才成功的。《流浪地球》同样幻想未来,在逃离太阳系的大格局下,以地球被木星引力捕捉、即将进入洛希极限解体分散为矛盾。

《2001》以黑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为线索,讲述了猿人和黑石、人类和黑石的故事。《2001》显然能为其他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经验。《2001》对科学发展的准确猜想令人惊异,库布里克在片中影片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大段的古典音乐和静默,不受对白支撑,层次分明,亦提出了走在时代前沿的观点和猜想,带有厚重的哲学色彩。《2001》以人类文明旁观者的角度发表对生命演进的猜测,也为之后的科幻影片立下了太空中的人类文明的范例。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构筑了一个太阳老化的世界。人类计划逃离太阳系,并在地表建立了万座行星发动机,这项预计耗时2500年的计划称为“流浪地球”。《流浪地球》采用的是拯救人类这一主题,但与国外相同题材的电影不同的是,它并未突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彰显了集体力量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影片以CN171-11救援队为视角展开叙述,从向杭州运输火石到把火石运往苏拉维西三号发动机,最后点燃木星挽救地球命运。在电影中不仅包括硬核科幻的大胆想象,也有中国式的人文关怀。

《流浪地球》让人惊艳的一点是带着地球流浪,寻找新家园的设定,从此处就与好莱坞大片划开一条界限,是家国情怀而非个人主义,对土地的眷恋而非登上钢铁巨兽。正如导演郭帆打趣“我们在美国找到了中国科幻的内核”。可以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一座里程碑。

二、场景方面

《2001》的场景无不彰显着硬科幻的魅力。电影开长达三头分钟的黑暗为观众更好地沉浸在这一感官盛宴中提供了条件:长时间的黑暗环境使人对外界亮度变化的反应变得敏锐——这使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太空之中”的感受越发强烈。

人类的祖先猿人在水坑旁小心翼翼地触摸静默伫立着的黑石,文明的曙光乍现,猿人举起了手中的骨头,敲下了代表着进化的第一个音符。接下来是一组极典型的蒙太奇镜头,高高抛到空中的骨头变为航行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于是文明自然而然地过渡了。当人类在月球发现了突然出现的神秘黑石,他们的动作与猿人并无差别:对未知的谨慎、惊诧和好奇。

电影的主要剧情都是在昏仄宇宙中向木星进发的”发现者号”上发生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也在这艘飞船上提出了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反思。“哈尔9000”是该电影设定中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从未出错”是它反复被夸耀的优点。但飞行员大卫·鲍曼和弗朗西斯·普尔发现哈尔9000出错,他们躲进太空舱私下计划关闭哈尔;却未料到哈尔会读唇语,知道了自己即将被关闭。于是一场谋杀开始了:哈尔撞断了普尔的氧气管使其丧命太空,又关闭电脑让处于休眠中的三位科学家休克死亡,拒绝给出舱营救的鲍曼打开舱门,但最后仍被鲍曼关闭——“谋杀计划”也结束了。此时飞船也进入木星,黑石第三次出现,带领鲍曼穿过星门,来到一个房间内。迅速老去直至濒死的鲍曼伸手触碰立在房间里的黑石,他变成了“星孩”。

《流浪地球》没有用特效对人们的视觉进行轰炸,而是展示出巨大的行星发动机、零下八十九度的家园和地木交汇等等宏观场景,清晰地勾勒出影片背景。在这部科幻电影中,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全世界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作品除了展示这些宏大、高冷的场景以外,地下城里的烟火气也给观众带来一丝安慰。影片在不同场景还注意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例如给行星发动机顶摄镜头,表现太空的浩瀚神秘,人类所及极其有限;运用仰拍镜头时,又可以表现人类文明的力量。另外,我们不难发现,2019年的《流浪地球》运用了一些元素向半个世纪前的《2001》致敬。比如空间站致敬了《2001》中的太空舱;且Moss的外观、故事、性格等都与《2001》中的哈尔有些相似。《2001》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新奇的,它描绘的人在太空中的场景十分真实,在舱内漂浮的物件和缓慢行进的脚步,微重力的环境都给那时的观众带来冲击。

三、人物形象方面

《2001》从始至终都在营造着孤寂的氛围,暗示着在科技发达、生活智能的未来,人际关系将会走向疏离,人类生活也将走向孤独。人物形象较为单薄。鲍曼和普尔除去商讨哈尔的错误及对策外没有多余的交流、鲍曼抛弃普尔的尸体进入太空舱,可见人物的冷漠。库布里克给这部影片抹上了淡漠色彩,这都是从其对人类未来的猜想而得出的推测:科技发展对人类造成的无声毁灭。库布里克在这部影片中突出了人性的冷漠,比如鲍曼接受父母生日祝福时的冷漠表情。导演没有花费大篇幅来煽情、讨论人与工具和人与宗教。因此有观者抱怨其”散文化的叙事”,故事性平平。

如果说《2001》展现了人类的疏远,《流浪地球》中的人物可体现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流浪地球》的故事性很强,中华色彩丰裕。“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春节十二响”,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生活气息。

《流浪地球》中的人物塑造较为饱满,例如叛逆离家的少年刘启。刘启离开地下城的主要原因是不愿见到自己的父亲刘培强,因为从刘启的角度看,刘培强欺骗了他、亦是”杀死“他母亲的”凶手“。这个少年形象塑造的比较典型,像是反复强调”天才“和自己的优势、不断地否定成年人、强盛的个人主义——总而言之,与ACG用语中的“中二病”描述的性格特征略有相似,处在心理上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若是经历过这一阶段的观者也会有一定的共通感。刘启又始终是一个承担责任的兄长形象,他对妹妹韩朵朵一直多加照料,像在电影开头,电梯中面对吹入电梯的风雪时,他紧紧拉住韩朵朵;在车上先帮助韩朵朵戴上头盔再给自己戴上;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坠落,抓住坠落中的韩朵朵的手去保护她……诸如此类的各种细节都展现刘启虽然性格稚嫩,但努力成为一名“保护者”。

刘培强是一位感性和理性兼备的角色。一个优秀的中国宇航员、一个任职期满即将卸任回家的工作者。作为一个父亲,他是理性的,亦有自己的私心:放弃重病无治的妻子是理性,在行星发动机熄灭后紧急联系王磊、要求其将老人孩子放回地下城是感性。导演在拍摄时也用中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来展现其细微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他将伏特加砸在闪着火花上的Moss,火光窜起,被点燃的纸张在微重力的指挥舱里向上漂浮,而刘培强坐回原位,操纵空间站向地球与木星之间飞去,他眼角的泪也因失重环境向一旁晃晃悠悠地飘离。此刻,刘培强的角色愈臻丰满。并且他和王磊等中国军人角色一样,都体现了铸剑为犁、仗剑为民的使命担当和执着信念。他们是军人,也是千万家庭中的父亲和丈夫,对他们而言,牺牲自己和空间站去换地球上其他普通人的性命,是值得的。

《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电影而言意义颇丰,但仍有可以改进之处。例如颇受争议的科学设定,不少人指出技术设定上有瑕疵,如零下八十九度中的大雪纷飞、木星引力波动和点燃木星,还有一些常识性的物理知识错误。电影的特效激动人心,可除去特效,导演、编剧和观众也需注意到其它方面,恢弘场面和磅礴气势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紧凑剧情、连贯逻辑、科学设置乃至感性与理性的交织难道就不是一部科幻电影佳作需要的吗?为了泪点笑点而牺牲一定的逻辑似乎无可厚非,但谁不认为如果有强硬理论支撑、这部电影会更加优秀呢?逻辑和科学设定是今后科幻电影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占据市场主流的情况下,中国科幻电影若想独占鳌头,就必须对自身弱点加以改造、打造中国特色,在国际市场上唱出中国声音。中国科幻电影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有力支撑,提高科学素养,讲好中国科幻故事。“中国科幻电影需要在折射和讲述新时代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上有所作为。”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科幻电影创作的根基,创造出符合本土观众口味的科幻电影。


本文来源:《记者摇篮》:http://www.zzqklm.com/w/xf/2273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