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中外合拍片中价值观念的认同度与读解视角的差异--以《金陵十三钗》为例

作者:李冠骏来源:《视听》日期:2019-11-05人气:1275

《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合拍片,从电影的制作水准来看,在近年来的中国电影中无疑是佼佼者。除了获得关注与称赞之外,也受到了随即而来的质疑与批评。身处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语境,合拍电影以其资源融合与互补的优势成为了电影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成为合拍片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与排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

一.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在制作模式上的差异。《金陵十三钗》在筹备期间就确定了国际化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必然会带来沟通与交流上的困难与问题。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拍摄电影时发现,中西方的电影制作方式非常不同,在拍摄期间贝尔发现在中国电影的制作模式是高强度的连续工作,演员以经验指导表演。而在美国的电影制作模式中,相应的演员工会组织会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演员的正常作息,导演需要的则是充分发挥演员自身的个性与创造力来服务于电影。

其次是电影在宣传发行上的差异。作为一部面向国际的影片,在宣传发行上对于国内外也是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我们从国内版的预告片和美国版的预告片就能发现些许端倪。国内版预告片主要是侧重于表现日本士兵的残忍、"妓女救国"与情色镜头的模糊化表达,这与中国的历史是有关联性的,能够唤起大众对历史的民族认同感。但在美国版的预告片中,我们会发现它没有国内版的那种快速剪辑,而是采用了一种悠长空灵的手法表现日本人的冷酷与无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反衬出女学生的无助和妓女们的无畏,用那种不顾生命的奉献刻画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这两种不同的宣传发行方式其实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对于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表达,文化历史上的差异造成了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最后是对于历史背景理解上的差异。影片背景设定是南京大屠杀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段沉痛的历史。但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于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当影片呈现出日本人的残酷无情与中国人的苦难时,西方媒体和社会会认为这是政府意志的体现,认为中国所描述的这段历史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夸大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上的差异造成了文化认同感上的差异,成为这部电影文化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现实文化语境下的中外合拍片是依托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但却一直受困于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让中外合拍片陷入了一种迷失方向的困境。

二.价值观念的认同度与读解视角的差异

在合拍片的历史演变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同样折射出当下中外合拍片的困境,也就是价值观念的认同度问题。一个关于救赎与人性的故事,却没有在国外得到更多的认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与文化背景下,外在的形式化表现是无法到达内心深层情感的。所以,很多的合拍片带给人们的都是一种"距离感"与"陌生感"。但是有部分合拍片在价值理念的认同度方面却做的十分出色。像李安的作品,无论执导东方题材的电影还是西方题材的电影,都能将异质的文化接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实际是抓住了解决文化冲突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价值观念的认同度。在他的"家庭三部曲"中,家庭作为一个叙述主体,面临着巨大的矛盾与冲突。导演没有选择激化矛盾,而是选择了克制到包容的一个中庸化的转变过程。将东西方文化的传统与开放用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点"包容"联系了起来,更好的解决了异质文化共融的问题。《金陵十三钗》的外在表现的确足够"西方化",但是内在意蕴采用的却是一种含蓄内敛和意境化的表达。

另外一个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就是读解视角的差异。对于影片的读解是有各种不同视角的,如西方人的视角、东方人的视角、女性的视角等等,正是由于对不同视角的不同解读让这部电影的意义生成了不同版本,也就造成了种种误读。西方视角中对于约翰一夜之间转变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这种方式表示质疑,认为这个过程太过突兀,而东方视角则认为善恶就在"一念之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体现。但是当这种观念植入西方意识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基调。电影中约翰占据了整个电影的意志中心点,他本身还是带有"英雄拯救"式的美国价值的体现,夸张的表达了约翰个人的能力与精神属性,但对于中国人的描写还带有负面色彩。电影套用了美国式的"英雄拯救"的内核,将神父、妓女、陈乔治都化身成无畏死亡威胁的英雄人物,试图将"妓女"这一形象转换为一种可以被观者所认同的角色。但是用妓女这样的瞬间式的精神价值提升和假神父的性格转变是无法带给人们情感上的认同的,只是流于表面的伟大崇高。当读解视角的不同带来影片理解的差异时,文化冲突的矛盾就更加凸显了出来。电影如何让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共存,使其文化观念相互包裹与贴合才能让不同视角下对电影的理解更加接近。李安对于电影"中庸精神的表达"是值得借鉴的,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李安电影会取得成功。

三.文化冲突下的普世价值与国际化表达

《金陵十三钗》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了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对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作品要传达的普世价值。在观众纠结于约翰性格转变的突兀时,我们结合小说与电影的描写可以抱着一种意象化的理解。"对照小说和电影,最大改动莫过于新添加的'假神父'约翰。张艺谋担心,'这个片子最难的是让这个人物合情合理地融入整个故事中'。尽管做了努力,效果却差强人意,未能深入揭示救赎者见义勇为的心理动机。电影是一次过的艺术,在心理刻画层面自然不如小说那般从容。张艺谋用主观镜头表现约翰目睹女生遭枪击,与辛德勒目睹'小红裙'消失有相似性,旨在唤起主人公内心人道主义情感,对此我们不必加以苛求。"影片要传达出的就是一种对于人性的表达与书写,将妓女、学生、神父、汉奸父亲、日本军官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做出强烈的对比,造成一种强有力的反差感,以此展现人性的伟大,表达出爱与奉献的伟大品质。电影借助于小说的戏剧化表达,在群戏的叙事架构之下单独展开人与人的冲突与和解。在东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影响下,中国电影能否有真正的国际化表达还是取决于文化冲突的消解。

在中外合拍片中,电影的文化冲突问题应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上加以解决。外在主要诉诸于题材选择、主题植入、人物处理、故事情节、表达意向的设置以及叙事策略等可视可听的直观层面,让影像本体的视听语言去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文化价值取向;内在则表现为认同模式和文化观念的适时调整、转变,要求创作者以更为自觉、自信的主体精神的不断升华,在体察、把握中国当下现实和想象西方观众的趣味之间,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模式。

电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如果继续让文化冲突成为阻碍文化交融的障碍,那么必然会加剧文化分歧。电影丰富的表现手段应该用来表达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人们都能认同和都能认知的价值理念。中外合拍片作为直接参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推动、碰撞和融合的文化载体,电影人必须要反思当下中外合拍片中存在的跨文化的冲突与隔阂,借鉴比较成熟的欧美合拍片的成功案例,对中国的合拍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抓住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建立起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同一性。从文化冲突的迷途中走出来,这是合拍片最基本也是最实际的诉求。所以,保持核心价值理念与民族精神才能让中国合拍片得到大众的接受与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合拍片真正的走向世界。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