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改编的面向:与历史、经典的回溯式对话——以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为例

作者:王瑶来源:《视听》日期:2020-01-21人气:1137

对昔日经典的改编意味着什么?于创作者与评论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与文本的对话:对经典的再理解和历史的当下化。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希翼借助电影,这一大众媒介,将自己的体悟和理解传达给观众,并与之分享、交流与再对话。如此说来,改编的艺术之矢是双面向的。譬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再登银幕,其意味昭然。但是,当下观众——尤其是80、90后,他们生活与作品写作、描述的年代相隔甚远,且对卫国战争的历史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跨越时空与经典与历史对话吗?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正向线性思维可能行不通。我相信,俄国的电影艺术家是非常清楚他们的目标的——经典中所蕴含的民族意识与价值观才是他们最想与观众交流的,过往历史却给观众理解经典带来了困扰。于是,“打动观众”成为了最迫切的诉求:唤起其艺术兴趣、柔化其当下功利、重拾其历史情怀,最终以期达成培育其民族意识与价值观的目标。依此推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最初的设计目标便是一枚“糖衣炮弹”,在看似华丽震撼的视听中裹挟着严肃的民族苦难与抗争,观众在享受战争奇观时,挨了一针“皮下注射”却浑然不知。如此观之,商业元素和视觉奇观的大量运用,便是题中之意并且可以首肯的。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电影艺术魅力的面向不再是简单的双维度——对话与再对话,而成为一种“回溯”、一种交织着不同审美方式的三代人的集体“朝觐”:它体现了再创作者与文本对话、期待着观众与文本、再创作者的再对话,并从观众所面临的困难出发,有意识地在对影像的编码过程中,帮助观众解决一系列困难。但是这种看似以消除隔阂为目的的再加工同时也对原文本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信息流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当如是观,下文笔者将利用文本细读及叙事学与美学分析的方法将其与1972年版电影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佐证。
一、沟通的尝试——中立的言说
(一)无所不知的叙事者

2015版相较于老版最大的变化在于:舍弃了彩色回忆与黑白现实交叉叙事的手法,取而代之地引入一个不知名且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它以旁白的形式向我们逐一介绍姑娘们的生平经历与作战双方的战况发展。这一凌驾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除却增加了影片的信息量:在使当今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生于和平年代甚至俄罗斯独立后的观众更清晰地了解民族历史的同时,其身份莫测还将赋予这丛林深处的交战以神秘的传奇色彩。游离事外、不偏不倚、娓娓道来的叙述者,使故事不再苏联人自己的言说,从而更加真实有力。譬如对姑娘身世的交代放弃采用高度假定的场景和色彩,不再是姑娘的自我表达,取而代之的是超大字幕提示闪回段落开始、并用大段旁白介绍其关键信息,战前和战时生活产生了间离感。第三人的叙述使得姑娘的身世更加确凿,我们信服她们的真实存在,继而便会担心、关注她们的命运走向。
(二)德军“看”的权利 
在1972年版中,德军主要存在于画外及湖水、丛林等大远景中。德军不但没有“看”的权利甚至也没有“被看”的权利。而在2015版中,他们同时拥有了两种权利。 
1.“被看” 
以发现德军人数一场为例:1.苏军视角:苏军在望远镜内发现德军,景别较前作缩小,忽略环境,德军占据了画面的主体;2.全知视角:俯冲镜头,迅速聚焦在德军的身上,并采取中近景、仰拍表现德军的行进。 
2.“看” 
2015版中,苏军首次发现德军时,德军亦发现并杀害了苏联居民。于是德军的看与发现作为后续行动的先在条件,一经出场便获得了肯定;这也为后续德军的一系列侦查及行动提供了铺垫。
在之后的两次周旋中,对于德军的表现也可窥一斑:1.全知视角:德军揭开面纱,扶着望眼镜望向湖对面:女工伐木;2.苏军视角:德军代表侦查,热内亚决定跳湖洗澡;3.全知视角;热内亚游泳,德军凝视(近景切特写);4.德军视角:热内亚游动,准尉拉她上岸;5.苏军视角:德军将面纱重新蒙上。
此时,德军“看”的被承认,为苏军做戏的必要性和危险性提供了反面例证。虽然他们仍旧是故事中的“他者”——危险的敌对势力,但是他们拥有“立场”不再缺席,且进行了思考判断,他们由符号变成了人。同时,德军视点的引入使这小小的战役不拘泥于卫国战争,而成为双方不同价值观驱动下的交锋,跳脱民族叙事成为人类战争史的一部分。
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与德军视角的引入,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苏联历史遗产的继承,再创作者似乎想要力求中立而公正,甚至平均主义,而这与时代密切相关。二、时代的诉求——叙述背景的变化 
自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了电影国有化法令起,苏联电影便受苏联共产党直接影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卫国战争成为了苏联电影从未中断的母题之一。苏联战争电影经历了40年代初—50年代中期的英雄主义、50—60年代中期生还者伤逝情绪的风格流变;到1972版拍摄时,随着子一代的成长,此时苏联电影的使命则是向子辈传承历史,带给时人以反思和参照。 
2015版则摈弃了说教,企求更宏大的表达。战士的子辈已然老去,第三代、第四代也已长大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甚至没有经历苏联。于是,在新版中苏联民族英雄故事被不知名的叙述者娓娓道来;故事的时空永远地停留在战争年代:准尉同志虽然幸存了下来,但仍旧要投入了新的战争中,结尾又来了五个女兵和刚刚在失去的那五个战士来时一模一样,没人知道战争何时结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由于时代诉求的变化,新老版本所散发的气质也便截然:前作仿佛苏联对“卫国”英雄的赞美诗,而新作则近似于俄罗斯对国家史前史、民族独立史的一曲挽歌。 
三、交流的无奈——诗意渐远
视觉的奇观化和叙事的热处理,使得新版与好莱坞工业化生产的大型战争片别无二致,节奏紧凑、高潮迭起,但换言之,苏联电影诗意现实主义的传统也今非昔比。
例如对送信姑娘死亡与发现的处理,旧版采取了分开表述的方式,即观众对姑娘的死先于苏军知晓。对于死亡的处理采取了长镜头:姑娘逐渐被沼泽淹没,最后留下的几个小气泡也逐渐消失,只剩下平静水面倒映着树影。而再准尉发现这一事实时则闪现了彩色画面:1.“准尉责备姑娘走得太快”;2.“姑娘害羞道她太着急了”,两人中近景直面镜头、画面柔光处理具有高度假定性。随即切换到现实中准尉的特写,这形成一种超现实的对话感:1.姑娘与准尉告别而准尉亦向她送别;2.观众重新想起逝去的姑娘,并看到准尉对其感情的回应、而这些是姑娘不知道的,这样便平添了几分伤逝之情。然而新版中,姑娘之死是准尉发现手杖时的想象:1.准尉在交锋中死里逃生,流落在沼泽附近;2.准尉发现姑娘的手杖留在沼泽里,猜想姑娘的死因;3.准尉在瀑布下杀死一德军;4.准尉找到战友、继续战斗。姑娘的死亡被观众与准尉同时知晓,成为了准尉后续行动的心理动因,这有效地揭示了谜团、并推动叙事。但节奏的催化,使其之于前作,少了对生命的关注,即少了几分诗意。 
四、结语:神话的拷问
在热内娅游泳做戏一场,旧版德军的反应仅仅是苏军视角支配下的远景和全景中的标志性动作来表现的,如隐藏、提枪、收枪。德军作为这场戏的目标观众却实质上没有看得权利,而成为苏军的“独角戏”;然而新版则拥有全知视角、苏德两军的视角。虽说,如此处理本应使事件更加可信。但细思之会发现,两次做戏都是唐突而不合常理的“不可能行为”,那么我们在建立了对德国视点认同时,亦随之审视苏军的冒险行为,于是自圆其说的苏联战斗神话受到了质疑:伐木女工的行为是否真实?整个故事是否经得起推敲?当民族神话为外视角所审视时,它能否立住脚?时过境迁,工业化叙事、追求普世价值与视效优先,能否被民族故事用之?而上述这些关于经典故事的新时期言说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俄罗斯要面对的,也是我国要面对的。


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