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关于大学传媒素养教育的若干思考

作者:王沧来源:《新闻知识》日期:2014-10-29人气:748

    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予人们认知视域以无限的可能,它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挑战和冲击,引发了多元的传媒素养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在传媒技术应用中严重的“失范”现象,对新时代大学生传媒素养健康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青少年学生如何有效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 检视:大学传媒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定位不准

    传媒素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现代传媒手段”,让学生对“现代传媒手段”形成一种主观判断、选择和评价能力,从而使“现代传媒手段”的价值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得到充分的发挥。[1]但大多数大学对传媒素养教育这一“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认为在以培养新闻学与传媒学方向人才为目标的相关专业开展传媒素养教育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殊不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互联网覆盖范围的急剧膨胀,大众传媒呈现出明显的电子化、网络化趋势,传媒人与受众之间已经不复“你登我读、你说我听、你播我看”这样的主动——被动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对于传媒信息的再加工和选择性、互动性的人际再传播,甚至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人们扮演着信息受众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传媒素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它的价值还应该得到更高层次的关注与重视,它不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有别与素质教育的独立存在体,其必须从素质教育中解放出来,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通识教育!

(二)策略不当

    由于目前我国学界对于传媒素养教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大众对于传媒素养教育的理解十分表面化、空泛化。导致传媒素养教育的作用被刻板的定位在对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规范与提升这一狭小范围。抑或是对受众进行传播媒介与信息网络工具使用能力的教育,即是将传媒素养教育等同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了对传媒素养教育的真正价值内涵,如上网、摄影、摄像、新闻采访和写作、编辑和评论能力的关注。[2]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分强调了传媒的“传播”功能,而对其宣传功能、文化服务功能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实施不力

    当前,虽然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传媒素养教育”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可见“传媒素养教育”还没完全进入大众关注的视野,仍然需要持之以恒的推动与普及。同时,“传媒素养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还要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整体改观,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课程。从政府部门到媒体从业人员到每一个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的普罗大众,都需要通过系统性、专业性的教育来提升传媒素养。总之,传媒素养教育的深入实施需要将家庭、学校、教师和以党政干部、传媒从业人员、普通公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多种教育要素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整合的几何效应,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追问:大学传媒素养教育的必要

(一)传媒素养教育能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本真就在于教育要“与时俱进”,即教育的主体、手段、方式、内容绝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进行及时的甚至具有前瞻性的蜕变。“传媒”是当代社会变革最快的知识媒介,它本身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很符合“教育面向现代化”对知识发展的要求,因此“传媒”当之无愧地应成为现代化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把“传媒”作为现代化教学内容,丰富了已有的教学内容,弥补已有教学内容的不足,把教学内容与现代化需求联系得更紧密。理所当然,传媒素养教育也从原有的素质教育范畴中脱颖而出,敦促教育界更新教育理念,活化教育思路,使教育真正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传媒素养教育能改革教育教学技术

    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予人们如何改良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技术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为大学教育教学构

    造了一个与现有教学氛围有很大区别的的教学氛围,即虚拟教学。在这种新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发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在整个虚拟世界里,课堂信息的传递并不再唯物质的,它也不再受时空区域的限制,它被信息的多元辐射所屏蔽、消散。传统的“面与面”的交往将不负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交往形式。已有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无形的扩大了原有的内涵空间,这将对教师教学资源的采集以及学生学习资源的拓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3]

(三)传媒素养教育能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传媒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用信息化的智能交往方式取代已有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授交往方式,然而现实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大学的的教学仍然偏重于语言的传递与接收。在北京举行的200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学科特聘教授丁兴富如是说。随着现代传媒的日益发达,大学教育中通过教授、课本和图书馆传递的信息将变得更加的“公共化”,师生都生活在共有的“信息圈”内。每个人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只属于封闭的个体,师生、生生间可以彼此分享所持有的信息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公共的信息,也有个人的信息。这样就能无形当中拓展已有的教学资源。

三、反思:大学传媒素养教育的强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传媒素养教育并不是依附于素质教育的一种通识教育,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标准!但一般公众的理解,传媒正在使学生个体生命的主体意识一点点淡化,学生在传媒世界里对生命的认识变得越来越迷茫,将真实生命与虚拟世界里的生命混为一谈,使本应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冷漠,甚至逐渐被忽视。[4]学生的言行被转化为仿效性的远离现实社会的“二进制”言行,学生成了无个体生命意识的“二进制”存在。这种不真实的虚拟存在,使学生身临于外界传媒所设置的虚拟环境中。正因为此传媒素养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价值肯定。基于此,为了改变传媒素养教育的尴尬境地,传媒素养教育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在传媒世界里要秉承“慎独”的标准,《中庸》云:“莫见乎隐,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即指要通过传媒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反省、约束”的内在道德准绳。

(二)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

    “传媒素养”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一门传媒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它需要融入到其它学科领域中去,真正实现其“通识”的要义。这种“融入”不单纯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机械整合,它更是相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互相渗透与补充。让学生了解到现代传媒是一把双刃剑,要想使其发挥其积极的效应,必须把它内化为学习任何学科知识所必备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品质。[5]主要着眼于既要让学生强烈的传媒素养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传媒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具备相应的传媒技术运用的道德准则。

(三)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实施力度

    传媒素养教育绝不是单一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对传媒素养教育有明确、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组织相关的关于“传媒素养”的“对话式”讨论就显得尤为必要。这种“对话式”讨论能使学生在互相切磋中提高对“传媒素养”的正确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传媒素养”观。通过这种“对话式”的讨论,学生还能对传统的“传媒素养”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讨论过程达到共同的认知模式,这有助于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达到学生对“传媒素养”的自我建构。当然,对传媒素养教育来说,营造家庭、学校、社会的传媒素养支持教育系统也是必然的。这样就能将校内传媒素养教育与校外传媒素养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将传媒素养理念带入生活常态。

参考文献:

[1]Robert Hauptman.Ethics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Spring,ethics[J].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2002(6).

[2]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Luciano Floridi.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Ethics: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J].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10).

[4] 丁素.从生产方式到信息方式[J].哲学动态,2002(2).

[5]沙勇忠,王怀诗.信息伦理论纲[J].情报科学,1998(6).

[6]吕耀怀.信息伦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