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安妮·普鲁的写作立场与叙事策略

作者:余丹丹来源:《芒种》日期:2015-07-12人气:2686

安妮·普鲁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移民家庭。她是美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在五十岁之后才步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一系列作品接连问世。同时,她也是美国文坛上受人瞩目的作家,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福克纳奖和薇拉文学奖等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1988年安妮·普鲁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心灵之歌及其他》之后,之后几乎每隔几年就有一部优秀作品问世。其作品《船讯》《断背山》等先后被搬上了大荧幕,使安妮普鲁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赞誉。

童年时期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成人后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安妮·普鲁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美国西部地区的热爱之情,她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象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在她的作品里我们总能领略到独特的风土人情,美丽而狂暴的自然风光。在大海、巨浪、冰雪、疾风,沙尘和风暴这样蛮荒严酷、狂暴无常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作者生活的激情与渴望。目前学术界对安妮普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船讯》《断背山》等几部具体的作品中,包括对其作品中的生态理念的解读、象征手法的分析以及其作品的区域特色等方面,但在宏观的视角上,整体把握其作品叙事结构方面的文章罕有涉及。应该说普鲁小说的巨大成功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连续性、整体性的基本框架基础上的。本文试图从写作立场、叙事视角、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几个方面分析安妮普鲁小说中独特的叙事策略。

一、安妮·普鲁的自然主义写作立场

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论证了决定文艺创作和发展的三种因素:种族、环境与时代。他认为,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其中某些持续的局面以及周围的环境、顽强而巨大的压力,被加于一个人类集体而起作用,使这个集体中从个别到一般,都受到这种作用的陶铸和塑造。 毫无疑问,泰纳的理论完美的诠释了普鲁的自然主义写作立场。

首先,安妮·普鲁自然主义立场表现为对于小说故事背景的设置上。阅读普鲁的小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作品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个性,而是阅读之后小说所呈现的极强的画面感。普鲁花费大量笔墨对小说中的生态与环境进行描写。纽芬兰岛、长条地区、怀俄明州这些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场景一以贯之的出现在普鲁的小说中。例如,选自《怀俄明故事集》的短篇小说《断背山》,它为我们所熟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安导演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但除却故事吸引眼球的同性恋主题的阐释,单纯回归文本本身,我们看到,小说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故事就在简单、流畅描述性的语言下展开,但却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这一切都有赖于作者对小说环境的描写。在作者的下笔,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怀俄明州的西部那里人迹罕至的原野、温驯的羊群,懒洋洋的阳光。一幅壮美而又安详的西部自然世界就这样被勾勒出来,翠绿的树林、潺潺的溪流、肥美的羊群、明朗的月亮,故事中的主人公下开始了一段唯美的爱情。可以说,只有断背山才这样的环境下,故事情节的设置才显得合理、毫无违和感。

其次,安妮·普鲁更善于从生态立场诠释当下的社会问题,在她的作品中对一直以来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念是深恶痛绝的,面对满目疮痍的自然环境,在现实中普鲁束手无策,但在笔下却积极寻求着改善环境的方法。她将自然与人视为一个平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积极探索着现当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危机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之间的联系。人类对生态环境肆无忌惮的破坏,源于由来已久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基于人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伤害,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普鲁小说的主题。在长篇小说《老谋深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了在美国西部长条地兴建的大型工业化养猪场给本土居民带来的困扰,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对人类的历史活动进行价值评判。

二、简单粗犷的语言风格

安妮普鲁生在美国东部康涅狄格州,“康涅狄格”源于印第安语,意为“潮汐河流域”,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普鲁从小就对这片土地的的历史、地理、宗教、传说等传统的文化耳孺目染,这些都成为其日后小说创作的母题目和素材。有了这样独特的历史视角,她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与之相适应的是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

首先,作者运用精准、地道的方言彰显出人物性格,呈现出一种粗犷的语言风格。例如《断背山》中杰克与恩尼斯的经典对白:“不是这么回事。问题是,我们俩都应该睡在这个帐篷里。那个该死的小帐篷就跟猫尿一样臭,比猫尿还臭。”“跟你说,晚上你得起来十多次,防着那些狼。你跟我换很乐意,不过给你提个醒,我做饭可是屎臭。用罐头开瓶器倒是很熟练。”这样的对话在文本中比比皆是,简洁冷峻极为有力,甚至算得上是粗俗。没有花哨的修辞,充斥着简单的句子,这让她的语言风格拥有了一种狂暴粗犷的气氛,叙事节奏很快,情节飞速堆积。凭借语言这个媒介,作家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可以说,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够诠释出人物的性格。

其次,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普鲁都在世界各地旅行。她喜欢去探索她以前从未踏过的领土,认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实际上,多年生活的积累沉淀和艰苦旅行的感受都成为她日后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和源泉。当记者问及写作之前资料采集的过程时,普鲁回答道:我翻阅各种工作手册包括方言词典、城市攻略、地质资料、气候特征等等。这些后来都出现在她的小说中。正是有了这样的亲身实践,普鲁的小说中才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纯正的乡村方言。鲁普的简单粗狂的语言特色正是由她的成长环境和她的成长经历所决定的,她的旅行为她的语言积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的输入。她独特的语言特色和精准的语言提炼方法使得她的作品呈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美,当然又不乏强壮的生命力的体现。

三、多样化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涉及叙事主体、叙事时间等方面,单一的叙事结构会导致一部作品的乏味,而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会使作品呈现出丰满的状态,从而更加有利于触碰到作者的写作动机及写作意图。叙事结构决定了构思作品的轮廓和特点,同样一个故事变换一种叙事结构就可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显然,普鲁的小说里并不缺乏这种技巧。

首先,以短篇小说《半剥皮的阉牛》为例,这部作品使用的是嵌套的叙事结构方式。小说一共分为两个叙事层,以故事主人公梅罗的追述开始,描述了他对故乡的记忆,这是小说的外在层次。另一个叙事层以一个半剥皮的阉牛故事开始,在叙述的过程中线性的时间结构不停被打断,现实与回忆的画面组合排列,而某天他突然接到陌生女子的电话,要求他回乡参加侄子的葬礼,层层嵌套,形成了故事中套故事的模形结构。一不小心,就使读者陷入了她的故事圈套之中。这样的两条叙事流,使得原本单调的故事变得曲折多彩。

其次,普鲁的小说中还采用了平行叙事结构等,当然其中不乏传统的叙事模式。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的理论在她的短篇小说中有所体现。小说中同时叙述的每个故事,互不干涉,互不打扰,相互层叠。《身居地狱但求杯水》中,首先介绍艾萨克家的家庭情况,接着又介绍廷斯利的家庭情况,然后又把叙事的矛头指向了艾萨克家。这种回环往复的叙事方法使得小说有了意味深长的特点,不再是一条线索的枯燥展开和延续。叙事结构的丰富多彩,能够清晰展现作者的创作思路,使读者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作品的精髓。如果说鲁普的长篇小说较少运用这种多样化的叙事结构是一种缺憾,但是鲁普的短篇小说无疑向我们展现了她的叙事水准。长期以来,当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我们更看重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关注的焦点在于是文本写了些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而非怎么写和写作的过程。这就回到文学理论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许多作家对作品的形式并不重视,这是避重就轻的。但阅读安妮普鲁的小说我们不会有这种感觉。

安妮普鲁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效果,成功的在自己作品中传递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永恒美感。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包含强烈地方区域特征的风土人情。阅读安妮普鲁的作品,不仅充实了读者的精神世界,也开阔了读者的眼界的情感。尽管普鲁的作品属于音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还原作者的真实表达,但他却承载了特定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佳佳. 安妮·普鲁小说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 林晓慧.安妮·普鲁作品中的生态理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6-141.

[3] 杨丽.新区域主义框架下的生态叙事——解读安妮·普鲁小说《老谋深算》[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12.615.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