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意象:构建诗歌隐性连贯的核心-文学论文

作者:张晓鹏来源:原创日期:2012-01-19人气:1269

摘要:诗歌中出现语篇的隐性连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而意象作为诗歌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能够激活人的情感,产生认知语境;构建隐喻,弥补认知空间;产生象征体系,俨然成为构建诗歌隐性连贯的核心。

关键词:意象; 诗歌; 隐性连贯; 认知

Images: The Core of Poetic Implicit Coherence

Abstract:Textual implicit coherence is a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poetry.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poetry, image can inspire a person’s innermost to create cognitive context, construct metaphors to make up the cognitive spaces and what’s more build up the symbolic system. Undoubtedly, imag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making a great poem.

Key words: image, poetry, implicit coherence, cognition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语言形式独特,音韵优美,结构张扬,文化内涵丰富,被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称之为“百花之蜜,一切学问的精髓,智慧的本质,天使的词语”。[1]P4对于诗歌的研究,历来层出不穷,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意象作为构成诗歌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诗歌的解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不但是诗歌图像释放的载体,同时也是诗人内心世界情感碰撞和体验的表征,这对于解读诗歌语篇中出现的隐性连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隐性连贯

连贯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在语篇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以往人们单单从语言的形式上去研究它,而忽略了它是一种存在于语篇中的语义关系,涉及言内和言外的因素,这不仅包括语句中内在的联系和语义的指代,而且还超越了语篇,涉及到了人的认知心理以及社会积淀的文化认同和思维定势。连贯可以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显性连贯是指语篇中由显性衔接手段支持的连贯,比如像韩礼德提出的各种支持连贯的衔接手段。而隐性连贯则往往在显性连贯的基础上,借助非显性的衔接手段来促使语篇连贯,比方说用语境的知识进行推理来获取语篇意义连贯。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Some say that has now been achieved. But I know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连词but,表转折)

I had a little nut tree.

Nothing would it bear

But a silver nutmeg

And a golden pear(斜体it表指称)

I play basketball. My brother does, too. (斜体does表替代关系)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语言的结构上我们都可以分析出语言之间的某种衔接,所以言内是紧密相连的,结果呈现的是一种显性的连贯。我们在看下面一个例子,这又是另外一种连贯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三、四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向来脍炙人口。这两句纯粹使用并列名词,叠加意象,用意象代替语法结构上的衔接,构成隐性连贯,渲染了羁旅的清冷和悲凉。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点评这两句诗词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无论从美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性连贯具有存在的普遍意义,而意象无疑可以构建出这种溢于言外的审美情趣和超乎寻常的语言形式。中外的诗歌在这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比如庞德的《在巴黎的地铁站》就是一个典范: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诗歌无疑是一个隐性连贯,也是用了相似的意象叠加法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审美情趣令人叹为观止。

二、 意象的几个解读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视角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对诗歌的意象是非常关注的,研究也颇有心得。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2]p33中首次提到意象这个词,“玄解之宰,循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指出了意象是艺术构思和艺术想象的基本因子。唐代王昌龄《诗格》[2]p33中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可见意象的选择已经成为了诗人创作的最高的要求。宋代以后,意象这个概念已经广泛用于文艺批评当中,后来逐渐演变成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艺术概念-----意境。

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的出现往往与文化的积淀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文化的特性、历史传统的秉承、人文环境营造的氛围以及地域性和民族特性往往决定了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来渲染诗歌的意境,从而使诗歌浑然一体,妙不可言。这种意象的组合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使用相近或相似的意象组合,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

第二种使用相反或相对的意象组合,形成反差: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温庭筠)

水色潇湘阁,沙程朔漠深。(李商隐)

第三种时空跳跃。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温庭筠《送人东归》)

巫峡涕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二)意象派诗歌的解读

西方文学中对于意象的理解莫过于美国的意象主义。20世纪初是美国文学意象派诗歌崭露头角的时候,里面出现了一些先锋性的诗人,比如弗林特,庞德和洛威尔等人。他们对意象的理解更加注重于对自然物体和其主观情感的融合。1913年弗林特在《意象主义》中认为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核心,所以意象派诗歌应该是直接、精确和富有音乐性。而构成这三个特性的物质就是意象。庞德也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不”》提到“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正是这样一个‘复合物’的呈现同时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3]P215

庞德作为意象派诗歌的倡导者,多次对“意象”有着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就是超越公式化的语言的道(word)。”“意象不是一个思想。它是光芒四射的中心或光束;它是……一个漩涡,从它之中,通过它,进入它,种种思想源源不断地奔突喷涌。”[3]p236

从这些言论中,我们似乎得知,意象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语言复合的特殊载体,绘景融情,主观与客观和谐地交织,构成了诗歌连贯的核心,成为表达诗人内心丰富情感的一种手段。

(三)认知语言学下的视角

上个世界70年代语言学界中吹起一股认知风,认知语言学便大行其道。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颠覆了传统语言学的一些思考的角度,特别强调了体验和个体认知对语言的理解,对意象这个概念的理解无疑有了新的认识。Lakoff[4]从认知的角度列举了三种意象。

第一种称为感觉意象,指那些主要通过感知直接获得的意象,比如人看到落日,落日就是一种视觉意象。实际上感觉意象主要是来源于我们人类对世界感知的对象,比如听到的,闻到的。

第二种意象是心智意象。这种意象实际上是对感觉意象的内化,它保留的是一些经过心智处理过留下来的一些带有概念性的心理表征。这里面包含有强烈的认知成分,与认知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落日可能就意味着夜晚的到来。当然构建这个落日这个意象不一定要亲眼所见。

第三种是意象图式。这个时候意象已经是一种被高度抽象了的心理框架了。它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感知方式,与认知环境更加密不可分,上升到了一个认知模式(Conceptual Model)的范畴。比如看到落日可能心理就会联想起一种颓败的命运或悲凉的前途等等。诗歌中所产生的意境很大部分原因得益于这种意象的存在。

三、意象对诗歌隐性连贯的构建

(一)激活人的情感瞬间反应,产生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是人内心世界对外界感知后,对输入信息进行高度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综合认知判断。这种语境可以加强语言间的关联,为解读语言提供合理的线索。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强,单靠语言的形式和词义所指去解读文本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而意象就像扔进干柴中的一根火柴,瞬间就会激活人的认知烈火,熊熊地燃成一片,顷刻间人的认知就会构成一幅饶有意境的图画。各种认知的、被存储已久的百科知识便如洪流,来填补想象的空间。因此庞德把意象称之为“瞬间呈现出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3]p236让我们以威廉斯的“the Red Wheelbarrow”为例。

So much depend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从内容表面上看,这四节诗句几乎被断裂成一个废的语篇(nonsense),语言的规范形式被割裂开来,违背了语法和书写规则。叶维廉认为:“诗人为了让这个形象暗藏强烈的主观情绪,但又不想借助述义行为,便把语法上所需要的连接元素大大的削减(造成一种扭曲的语法),使这个形象的视觉性加强,……”。[3]P258对于这样的一个隐性连贯,我们必须从意象入手。诗歌中的意象有红色的手推车、雨水和白色的小鸡。然而这三个意象的构成的画面却是随着人的认知而深入的。红色原已经亮丽,加上雨水的浇湿,更是艳丽,令人叫绝的是旁边还有白色的小鸡,红白相映,静动相宜,美不胜收。然而就在这美好的瞬间,诗人似乎捕捉到了些东西,所以感叹到“这一切取决于”,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我们读者不妨会问“so much”是什么呢?从意象的推断中我们也许马上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语境:这里的描述发生在乡下,这里有着一种田园的美,这里有着一种恬静的生活,这里有着一种可以释怀的乐趣……而这一切都被作者的情感高度地概括和浓缩了。这样的诗歌读起来自然就意味深长了。

(二)构建隐喻,弥补认知的空间

就如同生活中的各种隐喻一样,对于诗歌中的隐性连贯,隐喻起着关联的作用,而意象则是构成这种关联的节点。因为隐性连贯在诗歌中呈现的特点就在于一个文本的变异性和跳跃性。而意象的概括性、直接性往往比较容易把喻体投射到读者的认知空间中,从而进行比对和推理,从而构建出合理的文本解读。在庞德的《在巴黎的地铁站》中,意象中有脸庞、幽灵以及湿漉漉的花瓣,从而构建出一组隐喻:昏暗的脸庞像幽灵;而在昏暗中突显的脸庞同时也跟站外昏暗色调下闪出亮色的花瓣又构成第二重隐喻。这是一种美的完美契合!如Robert Frost的“Fire and ice”。

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Some say in ice.
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
I hold with those who favor fire.
But if it had to perish twice,
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
To say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
Is also great
And would suffice.

从诗歌中我们知道“火”与“冰”是典型的隐喻。如果我们按字面的理解,很容易就会迷失诗歌解读的方向。但是如果我们把“火”的意象的“象外之象”抽象出来得出“欲火”,那么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同样不难得出,“冰”的隐喻本体就是人类的仇恨,因为彼此的相似性在于冷酷无情。当我们把这两个意象的隐喻的喻底找出来,诗歌的外延马上就得以伸展,诗歌的命题就上升到了一个关于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层面了:欲望和仇恨都能毁灭人类!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有想象的空间,一两个关键的意象往往像认知网络上的节点,一旦放上去了,所有的思想都被激活了,人的创造力便得以释放。

(三)建立象征体系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符号,那么意象自然也是一个具有图像性质的象征符号。比如壮族中的青蛙就象征着繁殖、延续生命的符号,所以青蛙在壮族的农耕生活中是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象征的出现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一种高度概括,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抽象的反馈。象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经过时间磨合和筛选自然而然积淀而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在诗歌中,意象是象征的载体,意象的编织是象征体系构成的关键。在诗歌《荒原》中就出现了“水”、“死亡”、和“圣杯”等象征体系,这对于解读这首二十世纪最伟大和最难懂的诗歌有着深刻的意义。我们的古诗词中更是不乏其例。下面我们以Wallace Stevens的“Anecdote of the Jar”为例解读象征体系。

I placed a jar in Tennessee,

And round it was, upon a hill.

It made the slovenly wilderness

Surround that hill.

The wilderness rose up to it,

And sprawled around, no longer wild.

The jar was round upon the ground

And tall and of a port in air.

It took dominion everywhere.

The jar was gray and bare.

It did not give of birth or bush,

Like nothing else in Tennessee.

在诗歌中,明显的意象有“罐(jar)”、荒原,山丘,地表,天空等。罐子属于人类的产品,而其他几个意象属于自然的东西,俨然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前者象征着人类,而后者几个意象的组合形成了自然。所以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而这两者的关系是如何的呢?Wallace通过使用模糊不清的语言,比如第三行、第五行、第九行和第十一行的“it”模糊了“罐”和“荒原”这两个概念,象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依赖、共存但又分彼此的微妙关系。让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这个亘古不衰的命题有着更深的思考。无疑这里并存着两个象征体系;人的象征和自然的象征。[5] p200

四、结语

意象作为诗歌的核心要素,对诗歌的解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意象不仅能解读一般性的诗歌,同时对于诗歌隐性连贯的阐释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构建诗歌隐性连贯的核心,为篇章语言学在诗歌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2]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3.

[3]王珂.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15,236,258.

[4]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45.

[5]Brooks, Cleanth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M].北京:外研社,2004:200.

[6]Croft, William and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Martin, J.R. and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