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谎言与救赎——对影片《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解读

作者:马亚南来源:《视听》日期:2015-11-30人气:1438

    影片围绕纳德与西敏夫妻二人的离婚展开,通过对两个家庭故事的讲述,折射出当代伊朗人在亲情与宗教方面的纠葛。本来幸福的一家人,因为妻子一次离别,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正是在这些环环相扣的冲突中,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满了亲情与爱情,但这些感情由于受到现实中私欲的影响而变得畸形。当现实中的矛盾触及到他们的底线时,他们都迷失了自我,纷纷选择用说谎的方式来为自己开脱罪责。但真正在《古兰经》面前宣誓时,两个家庭都认识到了自己之前所犯的错误,在《古兰经》教义的感召下,作出了人生中正确的选择。

一、矛盾建构中私利的呈现

    休谟曾在《人性论》中指出,“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导演将纳德与西敏、纳德与瑞茨、瑞茨与萨马迪这三组主要矛盾巧妙地融入影片,将看似简单的一部家庭伦理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令人赞叹。正是在现实、宗教、爱情与亲情多重困境的冲突中,当矛盾触及到他们的底线时,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在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谎言中展露出来。这三组矛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物编造的谎言交织在一起。

    首先,纳德与瑞茨是两个家庭建立联系的纽带,二人之间的矛盾无疑是最主要的。纳德与瑞茨二人之间的矛盾有一个形成过程,从开始瑞茨的迟到,希望加薪引起纳德对她的反感,到后来的瑞茨将纳德父亲绑在床上私自离开,险些让其丧命,这对于作为孝子的纳德来说是不能容忍的错误,冲突由此爆发。在这里不能让父亲受到伤害是纳德的底线,由于救父心切,纳德丧失理智,对瑞茨粗鲁地推搡。当得知瑞茨流产,他有可能因谋杀罪而被捕入狱时,谎称自己并不知晓瑞茨已经怀孕。如果自己入狱父亲和女儿将无人照顾,为了这个目的他要将真相隐瞒到底。这里纳德显然是“自私”的,但他的“自私”——尊老爱幼,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是《古兰经》所倡导的。瑞茨为了能顾家庭、改善家中拮据的窘境以及避免遭受丈夫的殴打这一己私利,谎称流产是因为纳德的推搡导致的。双方各执一词,毫不退让,让事实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然而纳德与瑞茨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让观众在痛恨他们编造谎言的同时,又生出怜悯之情。二人都十分孝敬老人,当瑞茨违反教规来帮生活不能自理的纳德父亲换裤子时,纳德在惊讶之余也流露出感激的神情;在二人多次吵架时,总是有意让孩子们离开,使她们免受成人世界的不良影响。二人撒谎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现实所迫。

    其次,纳德与西敏两者之间的矛盾则从刚开始法庭上签字的构图中——纳德位于前景,占据了很大画幅,西敏则处于边缘无奈地与法官理论——略见一二,这样的画面显示了纳德的倔强与自负。为了让特梅接受更好的教育,西敏决定出国。签证即将到期,她想用离婚的方式来逼迫丈夫,但纳德以自己需要照顾年迈的父亲断然拒绝。西敏在家中慌乱地收拾行李,纳德不闻不问,这让西敏在家中没有了存在感,很是受伤,只能躲在车里偷偷哭泣。对西敏来说,女儿的安危是她的底线,为了这一私利,在真相与亲情孰轻孰重的较量中,西敏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决定用赔款来解决此事,却遭到纳德的强烈反对。他对西敏处理事情的草率与懦弱极为不满,认为她遇到问题从来不去解决,只会逃避与妥协,直言不讳的话语戳到了西敏的痛处,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夫妻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二人最终走向离婚。

    生活的压力与赚钱的艰辛,使萨马迪对生活失去信心,性格也变得十分暴躁。从小女儿索玛雅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瑞茨经常遭受他的虐待。当得知妻子流产,萨马迪对妻子的健康状况漠不关心,为了获得赔偿这一私利不问事实真相,在学校与法庭大吵大闹,并对纳德大打出手。萨马迪是伊朗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他们辛勤劳作,最后还是入不敷出,负债累累。生存的压力,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扭曲。影片通过对以上三对矛盾的展现反映出人类自私的本性。

二、现实中人性的救赎

    从纳德将瑞茨推搡出门到两家达成和解谎言一直存在,但在谎言的背后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古兰经》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概括为“六信”,即:信真主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信使、信前定、信末日审判。《古兰经》也反复强调要“信主行善”,以此来唤起人性中的善念。

    瑞茨来做护工,纳德告诉她照顾父亲的各种注意事项,这絮絮叨叨的话语本应出自女人之口,但纳德却能娓娓道来,体现出他对父亲的关怀备至;对于西敏的“无理取闹”,纳德听之任之,他想自己扛起家庭的重担;为了不影响自己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他在楼梯上做实验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在加油站要回小费并交给女儿,帮女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瑞茨多次错误,他也不去过多计较,即使在法庭上,他也帮萨马迪向法官求情,对瑞茨一家不予起诉,表明纳德善良的一面。纳德一心想做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好主顾,但面对生活和家庭的琐事与意外,他有些承受不住,在帮父亲洗澡时,压抑的情绪伴随着泪水倾泻而出,观众也不禁为之动容。

    特梅为了父亲免受牢狱之灾向法官撒谎,以及贾哈衣老师由于不明真相在法庭上“撒谎”,并随后改正,与纳德划清界限。这让纳德深感自责,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对瑞茨的所作所为是否妥当。西敏提议要花钱了结此事,纳德也知道了自己的做法在女儿看来是有罪的,为了得到女儿的谅解,他决定用赔款的方式与瑞茨一家和解,完成自己的救赎。

    西敏离婚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丈夫的问题,反而她认为丈夫是个好人,也不能看出她不想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老人对西敏的悉心照顾还是非常认可的。但为了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甘愿做出牺牲。得知瑞茨流产之后,西敏不再置身事外,要与纳德共同解决问题。

    从衣着服饰可以看出瑞茨是一位保守且忠诚的伊斯兰教徒。她不辞辛劳,体贴家人,为了解决家庭的债务问题,在怀有身孕情况下出来工作。在知道违背《古兰经》教义的情况下,依然替老人换衣服。瑞茨很清楚流产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她并不想以此事为难纳德。当纳德认为她是窃贼时,瑞茨觉得这是对她尊严的一种侮辱,是她最不能接受的,她要讨回公道,但碍于丈夫的威严,只能将流产的责任推给纳德。瑞茨经过咨询后得知,如果收了赔款是有罪的,最终也没有手按《古兰经》发誓。

    萨马迪很需要这笔赔款来还清自己的债务,知道真相后他恼羞成怒。萨马迪不断地抽打着自己,当理智清醒后,将所有的责任一个人承担。这表明《古兰经》作为穆斯林宗教和信仰的准绳,对人们的生活有规制作用,《古兰经》教义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现实生活中私利对人性的侵蚀,“六信”的信仰准则已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小结

    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宗教信仰、现实利益、谎言与救赎之间痛苦地游移,它没有去评判剧中人物的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着力构建的是当人们在现实利益与宗教信仰之间迷失时,出于对教义的敬畏,会本能地完成救赎的主题。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