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广播新闻访谈《院士的强国梦》的采写感悟

作者:杨洋来源:《视听》日期:2016-07-21人气:768

如何发掘重大事件的本地化题材,是地方媒体经常遇到的问题。笔者采写的广播新闻访谈《院士的强国梦》就是对此的一次探索。记者在“嫦娥三号”成功登月后,获悉了南京的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研究成果与玉兔探月车的关系,进而迅速约访,通过节目讲述了老一辈中国科学家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故事。此稿件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欣喜之余,有几点感悟。本文拟从“广播新闻稿的采访方法及技巧”方面作一探讨。

 

一、好声音

“声音”是广播的生命,一篇好的广播新闻稿必须具备好的声音元素,《院士的强国梦》就是以“采访对象语言的鲜活、生动”见长的。稿件中采访的赵淳生院士已70多岁,回想当年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投身“超声电机”技术研发,老人的话语中充满洒脱与率性。当科研进展到节骨眼儿上时,夜以继日的工作侵蚀了赵淳生的健康。在单位例行体检中,他先后被查出患有胃癌、肺癌,连续两次手术,六次化疗,体重骤减26斤,身体几乎虚弱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是,这位两度患癌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却底气十足、笑声爽朗,透露出一种近似孩子般的直接和率性。这种声音和他的经历形成了强烈反差,他的“声音”一出来,就瞬间抓住了听众的耳朵。作品中,赵淳生这样叙述自己的病情。

院士:一般的人都觉得,癌症就是死亡了,但是我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就好好治吧。我还不想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家里人,我自己跑到医院去开完就算了。结果我一个朋友他小孩儿在美国,她打电话给我女儿,说:你爸爸得了癌症,你知不知道啊?这句话捅了马蜂窝,听了这个消息,我夫人立刻就瘫倒了,母女两个当晚就回来,我女儿问我:“爸爸,你到底是要命还是要超声电机?”我说我两个都要!如果我不坚持,这个结果就没有了。

广播的“好声音”还体现在口语化的表达上。广播语言是说给人听的,口语化的表达尤为重要。这篇稿件,从导语到正文,都体现了广播语言的特色。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专业性术语,更是采取回避处理。比如,“超声电机”技术,它到底有什么用?在玉兔探月车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记者把探月车比喻成一个人,那么,超声电机就相当于人的一个关节,通俗化的解释让听众听得懂。

二、好角度

《院士的强国梦》这篇稿件,起源于嫦娥三号成功登月后,记者得知南京有一位赵淳生院士,他研发的“超声电机”技术被运用在玉兔探月车上,前去采访。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有四五十人,当大家都在追问“超声电机”技术层面的问题时,记者发现这位院士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挖掘,于是,当场改变了采访的侧重点。有了好的角度,内容组织便不是难题。整篇稿件没有过于执着于技术专业内容,而把重点放在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的情感、理想、性格、取舍等,听来极富感染力。

为什么同样的新闻事件,报道后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关键就在于角度。《院士的强国梦》从一个院士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一穷二白”搞科研讲起,直到讲述相关技术被运用于嫦娥三号上,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发现,赵淳生表现出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正是对“中国梦”的生动示范。小故事契合了“中国梦”的大主题,“小切口”好角度使得主题得到升华。

采写稿件时,寻找好角度,要求记者有开放的眼光,勇于创新。《院士的强国梦》最终成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新闻访谈”稿件,稿件开头与结尾都采用了记者的现场同期声,从记者的角度,向听众阐述了所处的位置、眼前的采访对象和即将进行的谈话主题,代入感强烈,起承转合之间让观众如临其境。稿件开场如下。

听众朋友,我现在的位置就是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前天,也就是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这个重大航天成就与我们南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嫦娥三号玉兔探月车上的“超声电机技术”正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院士和他的团队完成的。按照约定,我现在就来到了赵院士平时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他。

我眼前的赵院士头发花白,但面色红润,嘴角微微上扬,一直带着点儿笑意。我们的交谈首先从赵院士研发的“超声电机技术”开始。

稿件的好角度,还在于“多角度”,丰富的稿件内涵使“人物形象”立体呈现。比如,《院士的强国梦》除了采访“赵淳生”院士本人,还采访了赵院士的研究生以及与赵院士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从他们的角度阐述赵淳生抉择的不易,赵淳生对“强国梦”的无私奉献,为新一代科研人员带来的“正能量”。

三、好细节

新闻报道中,一个好的细节描述能胜过旁白的千言万语,也往往最能牵动听众神经、最能形成“记忆点”。比如,《院士的强国梦》中,有一段采写的是赵院士的晚辈,描述他眼中的“赵院士工作时的背影”。那是他和赵院士一起出差去作报告,半夜的时候,赵院士还在宾馆的小电脑桌上,一点点准备PPT,其实这些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但赵院士还在一页一页地讲,甚至一张关于新研究的图片,都要再加进PPT中。于是,他给赵院士拍了一张照片——赵老师工作的背影。这也让晚辈们感慨: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精神、爱国热情是年轻科研工作者所亟需的。对于赵院士工作背影这一细节的描写,画面感强,让听众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也打动了评委。稿件中,记者与李华峰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为什么会有灵感拍这张照片?那个背影给你什么样的触动?

李华峰:嗯……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精神吧,我觉得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所以当时就拍了一张照片,赵老师工作照,一个背影。

记者:赵老师身上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是您觉得是现在的相对年轻的学者或者科学家所亟需的?

李华峰:亟需的……我感觉他对祖国啊……现在说这个词,可能有些人觉得很虚伪,我觉得他对祖国、对党真诚的热爱,促使他这么大年纪还去做这些事情。名,他已经有了,利,他根本不在乎,他就是为了心中这种信念来做些事情。

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曾经说过,“一名记者所需要的是细节、细节、还是细节。”记者会不会“讲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细节的敏感程度。所以记者从采访前的准备到采访全过程,都应学会“捕捉细节”,以此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重大题材本地化处理

对于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重大题材,地方媒体在报道时,并非要“悬在空中”,追求“大而全”,而应“沉下心”来,寻找本地的契合点。《院士的强国梦》,就是结合了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这一重大题材,寻找到它和南京的某种联系,使南京受众在听到此稿件时,瞬间产生一种亲近感,“接地气”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

重大题材如何本地化处理?地方媒体可以做的尝试还有很多。比如,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了非洲,本台记者在习主席初访当天,到南京高校采访了多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表达了对习总书记访非的看法。再如,2015年10月,在某高校一次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上,记者发现,英国高校备受中国学生青睐,不少学生表示:习主席访英之旅,也坚定了他们去英国的决心。在采访了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专家、学生、高校教师后,记者采写的稿件立足点定为:习主席访英之旅,使英国留学热悄然升温。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