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问题

作者:中州期刊-小君来源:原创日期:2011-11-03人气:1383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中国”一词不仅是现实所指,更是历史的概念。历史意义上“中国”一语曾内含民族文化的“沙文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入了新型的民族关系,即平等、团结和相互尊重。其间,不同民族文化都得到了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各族文学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学史,其间不同民族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要注意凸显不同民族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了解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作品。
关键词:中国;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文化
自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是千奇百怪的。我们注意到不同时期人们对此学科定位的要求不同’这一方面是与不同时代的追求有关,同时也表明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存在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导致教育工作者往往会漠视构建此学科的一些根本“基石”。其中,民族文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言“中国”二字最不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绝不会成为理解上的“障碍”。事实上‘从最初的启蒙教育到读大学时“中国现代文学史”授课的课堂甚或是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授课者,大都忽略了这个词的深层涵义。从直观形态看‘在时间上,它纵横了几千年;在空间上,它绵延了几万里,似乎它的涵义是不言自明的个整体的存在。当然,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有这样的认知已经够了,但对于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学生、研究生特别是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授课老师而言,这种表面化的感性的认知决不能满足我们对这个词理解的需要。
“中国”一词是个历史的概念,最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一语。但这里的“中国”并不是指独立的国家‘联系上下文,它是指“国中”的意思。到了战国时期,这个词就指向独立的国家了’如《庄子》《田子方》篇就出现了“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大意是说,中原人尊从礼仪形式‘而忽略从内心深处关爱别人《孟子》《滕文公上》更是有“陈良产地,阅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的说法。此后“中国”一语广泛使用,但其根本意义大都是指在黄河流域由汉族、华夏族建立的国家“中国”一词这种意义上的所指在漫长的岁月中成为一种文化“积习”得以流传。这样,直到满洲人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他们的族裔身份依然没有得到国人的认同。就连“辛亥革命”的口号也包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提法。既然是“驱除鞑虏”’那么“鞑虏”一定是被视为异己了;同样"恢复中华”更是表明对“鞑虏”统治的不认可。就晚清末年的腐败政治统治而言,这个口号在当时深得人心,可推敲一下却令人颇为诧异。对一个政权的不认可本身是建立在对统治者统治不认可的基础上的。这种不认可可以是指统治者的无能或荒淫误国等。但就清朝而言,这个政权统治中国达数百年,从其建立到其走向没落‘人们对它的反抗从未停止过。不论是在其鼎盛时期或是其穷途末路之时,人们之所以反抗它、不认同它更多地并不是由于它的统治不能给人民带来福祉,而直接是因为它统治者的族裔身份不被认同。这种现象曾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言,“人不自畛以绝物,则天维裂矣,华夏不自畛以绝夷,则地维裂矣!”1王夫之的这种思想是当时大多数具有汉族族裔身份人的共识。如此,由于人数量上的差别和文明发展方向的各异导致长时期以来的“中国”概念被中原文明所独占。“我们"(指中原)是“中国”。“他们,’是“蛮夷”。就文明本身而言,有不同的形态’并无高下之分。我们已进入现代杜会‘似乎已超越以前的文明形态。但当我们面对许多困境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或许会从其他文明形态中找寻可资借鉴的解决策略。从这个意义上看,各文明形态都能得到同样的尊重,但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发达的第一世界和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在对待文明的态度上是惊人地相像或一致,即认为文明有先进落后之分’先进的文明一定要取代落后的文明。用这一观点来判断这个世界是很荒谬的。”0我们发现“中国”一语及其在文明形态上的表现几乎成为一种专指,它特指居住于中原黄河流域以及逐步扩大的一个版图范围,更多地是指由汉民族建立统治的国家及其文明表现形态。这种观念文化意义上的形成‘导致了不同族裔间的不信任和猜疑关系的存在,与我们现在所言的“中国”的含义是相悖的。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文化传承和流传的深广程度,短期内很难将这种观念彻底清除出人们的认知系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追溯“中国”二字的历史含义,着重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中国”一语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现代意义上“中国”概念的形成有赖于晚清一批留洋知识分子的引介和传播。晚清时期,梁启超等一批留洋知识分子和国内一些能变新通达的士大夫较早形成了各民族是一家的思想雏形。梁启超就提出:“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踱于五大陆之上。”在此基础之上,他进一步提出“大民族主义”的主张“吾言中国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从梁启超的论述中可见,他所言的“大民族主义,’与曰常生活中所说的“大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梁的“大民族主义”与我们今天所言的“民族团结”有相近的意思。正是由于梁启超等一批具有开化思想知识分子的影响’民族团结的思想、更为合理的民族意识才逐步为国人所接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就提到“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在《宣言》中的这些思想实质上与梁启超的思想见解如出一辙,学界一般将其概括为“五族共和’。“五族共和”说的提出是现代中国民族思想形成的一种过渡’一方面它从民族之间仇恨和敌视的认识中走了出来,认为各民族是一家,可以很融洽和谐地相处;另一方面“五族共和”说并没有达到我们今天所言的“中华民族是一体”的认识高度,没能明确将各个族裔不论大小和人数的多少均单独作为平等对待的对象来尊重。但反过来看,尽管“五族共和”的理念没能达到今天的认识高度,它毕竟为以“中华民族”统合国家理念的形成起过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以《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的形式告示天下实质上包含着一定的建国思想。这较之元朝时期明确将不同人种分为不同等级、清朝时期明显的种族歧视政策无疑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就此而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概念已露端倪。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现代意义上“中国”概念的有力体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4众所周知“民族国家〔~曲00-对对幻是近现代世界列国并列的国际政治体制的产物,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主权’观念的确立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即国家是由民族和人民组成,占有一定的领土,不受外来的统治,拥有一个有组织的政府。”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性大法,其以明确的形式确立起各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各不同民族的平等地位,是在传递一个信息,即“中国”是各民族融洽相处、平等参政议政和享有权利的“中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中国”二字即是此层面上的所指。
之所以在这里追溯“中国”的意义和所指,是为了提醒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讲授者在授课过程中凸显现代“中国”的理念。当然,这并不是要求讲授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民族团结,甚至于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堂变成政治说教的讲堂’实则是因为不少授课老师更多地是就教材讲教材‘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到了“现代’、“文学”和“史”而忽视了对现代“中国”理念的注意。“中国”不仅是汉族的中国’同时还是满族的中国、维吾尔族的中国、壮族的中国、回族的中国等等。同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应该仅仅是汉族文学的文学史,还应该是包含满族文学的文学史、维吾尔族文学的文学史、壮族文学的文学史、回族文学的文学史等等。由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只看到文学、只看到它的“现代”性质,同时还应该看到在这几十年的文学发展中,各民族的作家、创作者共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付出的辛劳以及由这种辛劳所结出的丰硕果实。这种果实可以是鲁迅的犀利,对中华几千年文化文明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可以是老舍的豁达和满族人独特的幽默风味以及面对苦难荡溱在嘴角的笑意‘更可以是沈从文对已失去的古朴人性的讴歌和湘西民众那炽烈的爱和果敢的恨。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少了鲁迅势必会失去这门学科的许多深刻和睿智,但如果少了老舍、沈从文等也同样会减少这门学科的“独特风味”。尽管我们注意到了老舍、沈从文等的“独特风味”,但我们往往会漠视这种“独特风味”背后的一些起支撑作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在鲁迅那里是士大夫文化长期浸淫后的觉醒和反思,同时还是对华夏文明几千年恶习和积习的鞭挞’但老舍、沈从文等一些具有不同民族身份作家和创作者的“独特风味”背后又是什么呢?当具有汉族身份的作家创作出的作品被从儒文化或其族裔文化的角度加以深层开掘时‘一些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创作作品却很难受到同样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华文化”同样是众多民族共同参与创造出来的。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由不同文化浇灌孕育出的独特的创作形态也不应该是一个汉族文化所能涵盖的。如此,当我们在讲授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时,对不同作家、作品背后的“支撑点”应该有所关注。这个“支撑点”在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民族意识,如果具体的分析它更是不同民族文化或隐或显的体现。
关纪新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甚或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中应突出与“国族”称号相匹配的民族意识一“我们今天既然已经拥有了并且大家都已然服膺于中华民族的‘国族’称号‘从前曾经局囿过我们思维的那些不无偏颇的单一民族的文化意识,便是有必要加以调拭和修正的。无论出身于大民族的还是小民族的文化人’都该走出本民族固有的圏子’打造起与‘中华民族成员’这一光荣称号相匹配的宏阔文化眼光。”6所以,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要意识到作家民族身份的存在、民族文化品格的存在’同时更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风貌,挖掘出少数民族作品“独特风味”背后的文化背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总结,经过了大浪淘沙般的筛选留下的必然是一些内涵丰富的作家作品。这其间’不同的民族文学、民族文化都在绽放异彩、争奇斗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要突出一定的民族文化’绝不是将作家作品拉回到狭隘的民族视域中,而是强调在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称号下对不同民族作家作品及其深层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探析。这种关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作家的作品’更有利于对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解读。从一个想当然的角度’特别是仅仅从汉族文化的角度审视少数民族的作家作品很可能会带来许多误解和误读。当20世纪30年代的评论者甚或是现在的一些评论者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少“现代”气息时,谁又曾想过他那种浸染着对往古遗风的伤怀以及期待重建的背后与苗族曾经的被驱逐和对自己土地及习俗以死抗争的文化积淀有关。同样,其他少数民族作家亦如是。老舍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我居住在伦敦,房主是个妇人。她问我:‘您怎么不把太太接来同住?’我说:‘快啦。’她又问:‘几时呢?’我说:‘等我结婚以后。’她笑了。她疑惑我不是纯粹的中国人。”7老舍的故事讲的很有意味。为什么那个英国妇人会疑惑他不是纯粹的中国人呢?实质上是人们对中国人的文化和性格已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认知,而这个认知是片面的。老舍幽默意味和他作品中的幽默品格与其民族文化滋养有着紧密的联系。老舍对英国妇人的回答不仅是睿智的体现‘更是其族裔文化熏陶的结果。"满人的幽默水平’跟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又是同步增进的。这样的幽默里‘尽管也时有嘲弄和滑稽的成分’可是一般都不过分,不大会把人嘲笑得下不来台‘也不会滑稽竟致无聊’到不堪入耳或者不可收拾的地步……满人的幽默,以及满族文学传统中的幽默,在老舍这儿得以集大成。”8不论是语言风味还是风土人情,没有旗人乐天知命的历史记忆就不会有老舍的成就。老舍自己曾经说:“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兄弟民族各有悠久的文学传统。”9这也从一个侧面阐述了老舍幽默的民族特色。实质上只有在尊重理解各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认知现代作家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内涵。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自己或自己所在民族文化的眼光考察一切作品。在当前文化沟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更应该走在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前列,如果我们学科的教学工作者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个问题‘更多的学生会直接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存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不同“风味”将会被开掘的更加深入。同时,当广大学子切身感受到、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时,无形中会强化整个杜会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民族关怀和民族间的交流必然会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共鸣”。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摆脱以汉族文学史代表中国文学史的认知误区。
参考文献: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2册呦长沙:岳麓书社,1992:501
因迟子建,周景雷I文学的第三地出当代作家评论,2006〔4〕
囝梁启超I饮冰室合集:第二册關北京:中华书局,1989:75-7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0.2004-03-14.
0许小青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0〕I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I
6〕关纪新I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①I民族文学研究,2007〔2〕I
7〕陈逸飞I老舍早年在文坛上的活动①I芒种,1981〔9〕I
8!]关纪新I老舍与满族文化關I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2281
9〕老舍.兄弟民族的诗风歌雨關0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