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信用本位、对称竞争与国际货币多元化——经济与管理

作者:张见、刘力臻来源:原创日期:2013-05-14人气:577
一、研究综述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普遍认为,建立在信用本位基础上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单一国际货币格局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正是由于缺少对美元的有效制约,美国在享受到发行国际货币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了依据世界经济增长状态稳定国际货币供给的责任。为了弥补美国自身的储蓄赤字、财政赤字,不断扩张的美元供给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流动性过剩,同时催生了美国国内的金融资产泡沫,金融泡沫的破灭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因此,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卷土重来,就必须要改革建立在信用本位上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单一国际货币格局。
世界各国学者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已经基本达成一致,现在的关键是要选择适当的改革方案。事实上,自从金本位体系无法维持之后,经济学家们就不断地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寻找方案。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有两种思路:超主权单一货币和国际货币多元化。超主权单一货币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高目标,早在二战结束之际,凯恩斯在其“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中就提出了建立超主权单一国际货币单位的设想[1],之后的学者们(如Cooper,1984[2];周小川,2009[3],等等)继承并发展了建立超主权单一货币的构想,欧元的诞生更被认为是从实践角度证实了建立超主权单一货币的可行性。然而,世界经济毕竟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欧元区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也暴露了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之间的内在矛盾,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政治层面和技术层面在内的一系列困难,都成为短期内实现全球超主权单一货币难以克服的障碍。
相对于超主权单一货币的改革目标,国际货币多元化则是一个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实现的目标,因此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蒙代尔(Mundell,2000)提出“货币稳定性三岛”(Three Islands of Monetary Stability)的概念,他认为包含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多元国际货币格局具有稳定性[4]。罗格夫(Rogoff,2001)认为,即使消除了实现更高程度货币协调(甚至是单一世界货币)的政治障碍,多种国际货币并存也不失为是一种优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元国际货币并存条件下的竞争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一国际货币带来的自然垄断[5]。艾奇格林(Eichengreen,2009)指出,以多种货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体系,可以减少单一国际货币发行国所受到的来自急需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的冲击,同时由于存在具有替代性的多个中央银行和多种国际投资资产,政策制定者们就会更加谨慎地采取措施来维护投资者信心[6]。
笔者认为,国际货币多元化目标又可分为两类具体目标:一主多元和对称多元。一主多元就是指以一种中心货币为主导,多种国际货币并存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对称多元又可以被称为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是指多种势均力敌的国际货币以竞争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一主多元实际上只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简单修补,并不能真正克服建立在信用本位上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专门考察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问题,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讨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稳定性问题;第三部分,对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等几种主要货币进行分别考察,讨论这些货币发展成为具有与美元对称竞争能力的货币的可能性;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
二、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
所谓对称竞争,是指建立在势均力敌基础上的竞争。如果竞争双方的实力具有明显差距,那么这样的竞争就是非对称的。如果竞争是非对称的,那么占据优势的一方对于竞争的结果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发行主体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经济实力大体接近,决策过程相互独立。基于此,可以运用博弈的方法来分析这种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为了简化过程,我们的分析只包括两个国际货币发行主体,但是由于多个国际货币发行主体具有对称特征,本文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包括更多国际货币发行主体的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
博弈参与者:具备对称竞争实力的国际货币发行国A和国际货币发行国B。
策略空间:假定两个国家都只有货币政策一种可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其中,货币政策工具又包括扩张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和紧缩货币供给三种具体策略。扩张货币供给是指特定国际货币的供给水平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对该货币的正常需求水平。稳定货币供给并不是保持货币的绝对不变,而是指特定国际货币的供给水平与世界经济增长对该货币的正常需求水平相适应。紧缩货币供给是指特定国际货币的供给水平不足以维持世界经济增长对该货币的正常需求水平。
策略收益:作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参与者,国际货币发行国实施特定的货币政策时,不仅要依据自己的政策目标,更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国际货币发行国不同的策略选择组合决定了不同的收益组合。如图1所示:
(一)策略组合:稳定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
其中,前者为国际货币发行国A的策略,后者为国际货币发行国B的策略,后面同理。由于国际货币发行国之间的对称竞争性,此时两国的收益相同。
正如前文中所指出,稳定货币供给是指特定国际货币的供给水平与世界经济增长对该货币的正常需求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此时国际货币的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在没有其他政策工具影响的情况下,稳定货币供给必将促使宏观经济实现内外均衡发展。具体而言,从内部来看,两个国际货币发行国均能保持均衡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从外部来看,两个国际货币发行国继续共同分享国际货币地位并获得稳定的铸币税收益,同时保持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相对平衡。之所以强调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是因为为了满足因世界经济增长而增加的对国际货币需求,国际货币发行国总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国际收支逆差,当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数量较多时,对单个国际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就不会太大,从而能保持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
(二)策略组合:扩张货币供给,扩张货币供给
由于国际货币发行国之间的对称竞争性,此时两国的收益相同。从内部来看:由于短期价格粘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经济出现扩张性增长并保持充分就业状态,但是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从外部来看:在没有新的具有对称性竞争能力的国际货币之前,两个国家的国际货币地位不会受到影响。由于国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两个国际货币发行国都将获得更多的铸币税收益,但是由于接下来国际货币相对于非国际货币的贬值过程,以及非国际货币发行国从国际货币发行国被迫输入的通货膨胀,会逐渐抵消这种暂时性增加的铸币税。同时,由于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具有刺激进口进而恶化国际收支的作用,如果马歇尔—勒纳条件[7]成立,汇率贬值又具有刺激出口进而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①,因此总体而言,国际收支的波动程度会进一步增加,但是波动的方向并不确定。
(三)策略组合:紧缩货币供给,紧缩货币供给
由于国际货币发行国之间的对称竞争性,此时两国的收益相同。从内部来看:由于短期价格粘性,紧缩货币供给政策将导致经济出现收缩,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压力增大。从外部来看:在没有新的具有对称性竞争能力的国际货币之前,两个国家的国际货币地位不会受到影响。由于国际货币供给量减少,两个国际货币发行国都将获得更少的铸币税收益,但是由于接下来国际货币相对于非国际货币的升值过程,会逐渐抵消这种暂时性减少的铸币税。同时,由于名义货币供给减少具有抑制进口进而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如果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汇率升值又具有抑制出口进而恶化国际收支的作用,因此总体而言,国际收支的波动程度会进一步增加,但是波动的方向并不确定。
(四)策略组合:扩张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
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A,从内部来看:在短期价格粘性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刺激经济实现扩张性增长,并保持充分就业,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加大。从外部来看:在很短的时期内,国际货币发行国A获得更多的铸币税收益,接下来,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国际货币A相对于国际货币B和非国际货币发生贬值。为了维护外汇储备的有效购买力,非国际货币发行国会减少持有国际货币A,增加持有国际货币B,这又会导致国际货币B进一步贬值,国际货币A的信用水平随之降低,从而动摇国际货币A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如此不断循环,国际货币A将逐渐失去其国际货币地位,铸币税收益会随之永久性减少。国际收支会随着扩张的货币供给和货币贬值而出现波动,一方面由于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具有刺激进口进而恶化国际收支的作用,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前提下,汇率贬值又具有刺激出口进而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因此总体而言,国际收支的波动程度会进一步增加,但是波动的方向并不确定。
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B,从内部来看:根据世界经济需要而适时调整货币供给的稳定货币政策,有利于国际货币发行国B保持经济均衡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从外部来看:与国际货币发行国A相对应的是,国际货币B将升值并逐渐成为唯一的国际货币,其铸币税收益也会永久性增加。同时由于国际货币发行国A在逐渐失去国际货币地位的过程中,需要有国际货币B进行补充,在这一阶段,国际货币发行国B将会出现国际收支的暂时性恶化。
同理,当国际货币发行国A实施稳定货币供给政策,而国际货币发行国B实施扩张货币供给政策时,两国的收益也正好相反。
(五)策略组合:扩张货币供给,紧缩货币供给
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A,其策略收益与在策略组合(扩张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中的基本收益保持一致,但是收益程度有所加强。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B,从内部来看:紧缩货币供给的政策将导致经济收缩、失业增加和通货紧缩。从外部来看,国际货币发行国B的策略收益与在策略组合(扩张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中的基本收益保持一致,但是收益程度有所加强。
同理,当国际货币发行国A实施紧缩货币供给政策,而国际货币发行国B实施扩张货币供给政策时,两国的收益也正好相反。
(六)策略组合:稳定货币供给,紧缩货币供给
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A,从内部来看:根据世界经济需要而适时调整货币供给的稳定货币政策,有利于国际货币发行国A保持经济均衡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从外部来看,其策略收益与在策略组合(扩张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中的基本收益保持一致。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B,其策略收益与在策略组合(扩张货币供给,紧缩货币供给)中的基本收益保持一致,但是收益程度有所减弱。
同理,策略组合(紧缩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的收益与此正好相反。
占优策略纳什均衡: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A而言,当国际货币发行国B的策略是扩张货币供给时,通过比较国际货币发行国A在不同策略选择下的收益,可以发现稳定货币供给是一个占优策略。同理,当国际货币发行国B的策略是稳定货币供给和紧缩货币供给时,国际货币发行国A的占优策略依然是稳定货币供给。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B而言,无论国际货币发行国A的策略是扩张货币供给,还是稳定货币供给,又或者是紧缩货币供给,国际货币发行国B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占优策略——稳定货币供给。综上可得,图1所展示的国际货币双对称非合作静态博弈具有一个占优策略纳什均衡——(稳定货币供给,稳定货币供给),此时,占优策略纳什均衡不仅符合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利益要求,也符合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同样的结论可以推广到更多具有对称竞争特征的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
上述博弈分析表明,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具有内生稳定性。除此之外,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还可以大大弱化特里芬(Triffin,1960[8])所提出的特里芬难题②,由多个具有对称竞争实力的国际货币发行主体来共同提供新增的国际货币需求,则单一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和货币币值受到的影响就会小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的稳定性。
三、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的形成
第二部分的分析表明:在信用本位的背景下,建立在对称竞争基础上的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具有内生稳定性,稳定货币供给是每一个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占优策略,占优策略纳什均衡不仅符合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利益要求,也符合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下,哪些货币有可能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
正如上文的讨论所指出,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发行主体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经济实力大体接近,决策过程相互独立。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除了美元这一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外,欧元、日元和英镑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具体如表1所示。除了上述三种已有的国际货币之外,随着中国经济越发强劲的发展势头,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显著,虽然还没有成为国际货币,但其对于世界经济也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欧元
从经济实力来看,欧元区的经济总量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大体相当,如图2所示,2008年欧元区GDP总量大约是同期美国GDP的95.5%。从决策过程来看,欧洲中央银行可以完全独立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由于具备上述先天优势,欧元自1999年诞生起,就表现出了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如表1所示,欧元占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比重一开始就达到了17.9%,之后更是一路上升,到2009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27.3%。同期,美元占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比重却一路下降,从1999年的71%降至2009年的62.2%。除此之外,IMF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也在不断上调,从2001年的29%上调至2006年的34%,再到2011年的37.4%。同期,美元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略有下降,从2001年的45%下调到2006年的44%,再到2011年的41.9%。以上数据表明,欧元正在对美元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欧元虽然冲劲十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欧元即将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具有对称竞争力的国际货币。相反,欧元区接连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为欧元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欧洲中央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短短三年间,欧元区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大约上升了17%,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为82.7%,成为欧元产生以来的最高负债水平。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这些主权债务危机背后的制度性障碍: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相对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欧元区各国政府对于财政政策的过度依赖,才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最终发生,而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又必将进一步影响到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信用水平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欧元表面上的强势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发展障碍,要最终解决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相对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深化欧元区的政治改革,实现欧元区真正的统一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因此,可以预见,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欧元还是无法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具有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
(二)日元
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狭小,但其经济实力却异常强大,在2008年全球GDP排名中,日本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不过,日本的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如图2所示,2008年日本的GDP大约是同期美国GDP的35%。与日本经济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表现却相对平常,如表1所示,日元占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的6.4%一路下滑至2009年的3%,除此之外,IMF公布的数据显示,日元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也有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15%下调至2006年的11%,再到2011年的9.4%,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完全不能对美元形成对称的竞争力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经济总量上的绝对差距之外,日本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无法完全摆脱美国的影响是一个更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附庸于美国。在美国的帮助扶持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然而,即便如此,日本的经济政策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最显著的事件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为了扭转对日本长期巨额的国际贸易逆差,美国公开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元在短期内实现了大幅度升值,激化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泡沫,为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及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埋下了种子。
综上所述,日本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其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其经济决策过程无法与美国保持独立,日本与美国更多时候是一种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合作博弈,如果日本能够完全摆脱对美国的依附,那么,日元完全有可能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
(三)英镑
英国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如图2所示,2008年英国的GDP大约只有同期美国GDP的18.6%。曾经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的英镑,也渐渐地开始边缘化。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自1999年以来,英镑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表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2.9%上升到2009年的4.3%,但是总体水平依然很低。另外,IMF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开始英镑在SDR中的比重也只有美元比重的1/4左右,根本无法与美元形成对称的竞争力。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当前英国的经济实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第二,英国与美国长期的同盟关系促使两国在决策时都会充分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英镑不会主动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这意味着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英国与美国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性博弈。
综上所述,英镑要重新回到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要走的路还很长。
(四)人民币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如图2所示,就经济总量而言,2008年中国GDP大约是同期美国GDP的30.5%,位居世界第三。另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日本内阁府的初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由于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有关两国利益的地区问题和国际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竞争总是多于合作,因此就决策过程而言,中美之间可以保持很高的相互独立性。总体而言,如果人民币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必将大大增强现有建立在信用本位上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然而,在表1的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我们还看不到人民币的身影。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人民币尚未国际化。显然,人民币要最终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除了要努力增强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在带给货币发行国很多额外的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在中国宏观经济还不够均衡、金融体系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中国政府一向坚持谨慎推进的态度。因此,当前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准备:一方面,要加强调控引导宏观经济实现内外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化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这两方面工作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推进。
四、结论与展望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本文分析了建立在对称竞争基础上的国际货币多元化问题。研究发现:在信用本位的背景下,建立在对称竞争基础上的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具有内生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的可能性。总的来说,虽然每种货币背后都存在不同形式的发展障碍,但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都具有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的潜力。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基本结束,但其对于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仍将持续。即使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保持着独一无二的主导地位,并且这样的国际货币格局在短期内仍将持续。所幸的是,随着欧元等货币的异军突起,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即使无法形成与美元对称竞争的实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美元的作用。对于人民币而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走向国际化将是人民币的必然发展方向。
注释:
①基于马歇尔的基础性研究,勒纳(1944)研究发现,汇率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依赖于一定的弹性条件:当出口的汇率弹性与进口的汇率弹性之和大于1时,汇率贬值会改善国际收支;当出口的汇率弹性与进口的汇率弹性之和小于1时,汇率贬值会恶化国际收支。
②特里芬(Triffin,1960)指出,单一国际货币主要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为了保证国际货币供给,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就不得不面对逆差,长期的逆差又会给国际货币造成贬值压力,从而影响到人们对国际货币的信心;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发行国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国际货币。特里芬难题主要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提出的,但问题同样存在于当前建立在信用本位基础上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③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de Vegh I. The International Clearing Un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3,33(3):534-556.
[2]Richard N Cooper. A Monetary System for the Future[J]. Foreign Affairs,1984,63(1):166-184.
[3]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7):8-9.
[4]Robert A Mundell.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3):327-340.
[5]Kenneth Rogoff. Why Not a Global Currenc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2):243-247.
[6]Barry Eichengreen. The Dollar Dilemma[J]. Foreign Affairs,2009,88(5):53-68.
[7]Lerner A P. The Economics of Control[M]. London: Macmillan,1944. 377-379.
[8]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M].陈尚霖,雷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75.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