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贸易失衡演进历史的国际比较——经济与管理

作者:熊芳来源:原创日期:2013-05-15人气:754
一、英国贸易失衡的演进史
为了清楚地描绘出各国贸易失衡的阶段性变化,本论文对各国贸易余额数据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处理。贸易顺差的年份用1表示;逆差的年份用-1表示;贸易平衡或缺失的年份用0表示。对英国贸易历史的考察阶段为1816至2010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和联合国的贸易数据库。由于英国货物贸易的特殊性及其大量的资本输出,“大进大出”的特点和对殖民地长期的原料掠夺使得英国的有形贸易长期逆差,而其无形贸易长期顺差[2]。为了更合理地反映英国的贸易情况,本论文对1993年以前英国贸易失衡的考察既包含有形贸易也包含无形贸易,1993年以后只包含货物贸易,其贸易历史的演进见图1。
从英国贸易平衡的点分布,我们可以将英国的贸易平衡情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第一个阶段为1816—1930年、第二个阶段为1931—1947年、第三个阶段为1948—1986年、第四个阶段为1987—2010年。英国的贸易历史大致经历了顺差—逆差—顺差—逆差的演变。这种演变可以看作是英国跨时贸易的实践,是跨时贸易模式变化的结果。哪些因素推动着这种变化呢?影响一国跨时贸易模式变化的因素无非是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英国最鼎盛时期始于1763年与法国的七年战争结束后,18世纪60年代到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的地位,拥有了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殖民地。始发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的霸主地位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它让英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居世界之翘首。尽管19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歉收以及战争(主要是与其殖民地的战争)、外国工业的成长(特别是内战后美国的成长以及统一后的德国的成长)、关税和白银贬值所造成的出口渠道的阻塞,英国货物贸易逆差逐步增加。但是由于无形贸易的巨大盈余,英国总体的贸易仍然持续顺差,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殖民地巨大的廉价市场使英国产业集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品上,而对新兴的钢铁、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的投资不足,未能跟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贸易也由发达国家转向英联邦内国家,英国未及时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英国对外投资增加,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和企业投资不足,加速了英国产业的落后。英国对其他国家资源的控制加强了其殖民倾向,对外商品贸易长期赤字但对外投资收益长期盈余。各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和国有化,使英国的对外投资化为乌有,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贸易情况彻底逆转。二战后初期,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和主要工业国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经常账户的失衡较轻微。英国的贸易也是时而顺差时而逆差,并未表现出持续的失衡状态。由于欧洲复兴计划,英国的贸易此时出现了较多年份的顺差。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浮动汇率制的采用和金融行业的技术进步使各国取消了国际支付的限制,以及石油美元循环,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大,贸易失衡的规模也逐渐变大。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劣势和产业虚拟化等原因,英国开始了持续的贸易逆差。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从1870年的30%,下降到1913年的14%,1963年的7%及1987年的3%。
二、美国贸易失衡的演进历史
本论文对美国贸易失衡历史的考察从1790年至2010年,1993年以前的数据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993年以后的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两百多年来,美国货物贸易的历史演进如图2所示。
从图2,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国贸易失衡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为1790—1873年,美国贸易以逆差为主,偶有顺差的年份;第二个阶段为1874—1970年,美国贸易几乎完全顺差,偶有逆差;第三个阶段为1971—2010年,美国贸易几乎完全处于逆差,偶有顺差。具体统计见表2。总的来看,美国贸易失衡的历史经历了逆差—顺差—逆差的演变。在第一阶段,美国主要对联合王国(英国)、法国、德国有较多的贸易逆差,但对加拿大顺差居多。第二个阶段美国对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基本上都是顺差,但对加拿大和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转为逆差。另外,这一时期美国新增了两个重要的贸易伙伴——日本和墨西哥。美国对墨西哥基本保持顺差,对日本开始是逆差,从1933年转为顺差,1965年后又转为逆差。第三阶段特别是80年代后美国对几乎所有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保持逆差居多的情形,尤其是新增的贸易伙伴国中国和东盟。像美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一样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美国出口商品的结构经历了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
美国的崛起始于1861—1865年美国内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善于发明创造的国民性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准备了条件。但是,1870年以前的世界是英国的世界,美国尚处于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产业的阶段,美国在1790—1873年以贸易逆差为主。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者美国有着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其货物贸易也经历了近一百年的贸易顺差,而且在二战后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1946—1970年),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未真正显现。在整个19世纪,农产品在美国出口商品中的比重超过70%,一直到一战还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虽然在1900年,美国已经变成重要的工业和农业技术的出口国。但此时美国的出口产品仅仅部分完成了从森林、田地、矿产部门向制造业部门的历史性转移。初级产品仍然占所有产品和服务出口的2/3(主导产品是:可再生动植物产品——棉花、谷物、肉类、木材和烟草)。美国相关的自然资源产品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达到高峰[4]。二战前,美国在科学领域并没有达到领导地位。这一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了显著改变,二战后重大的科技与管理创新主要发生在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国内制造业的比重下降,产业开始空心化和虚拟化。自1971年开始,美国货物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美国加速了产业的空心化和虚拟化,美国的贸易逆差一直持续至今。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份额从1870年的25%,增加至1913年的36%,1950年的60%;又由1963年的40%下降至1987年的24%。
三、德国贸易失衡的演进历史
德国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中和中国一样处于贸易顺差的一端,德国的贸易顺差历史早于中国但和中国的贸易失衡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和相同的货币体系下。和中国一样,德国贸易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大。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美国,产业承接的主体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本论文对德国贸易历史的考察从1880年至2010年,1993年以前的数据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993年以后的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统计结果见图3。
从德国贸易平衡的点分布图3,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自1880年以来的贸易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80—1887年,德国的贸易顺差年份较多,但不具持续性特征;第二个阶段为1888—1913年,德国贸易表现为持续的贸易逆差;第三个阶段为1914—1950年,德国贸易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次中断;第四个阶段为1951—2010年,德国贸易持续顺差。具体统计见表3。德国贸易特征明显,阶段性很强,表现为一战前持续的贸易逆差和二战后持续的贸易顺差。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同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独特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德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的推动者,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5]。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贸易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导致其中断了二十几年。二战后,欧洲复兴计划使德国经济复苏,德国承接了美国的一些制造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德国持续了60余年的贸易顺差。20世纪以来,德国制造业的比重较美国、英国等国家更高,而且相对稳定。没有像美国和英国一样出现过度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0%左右。
四、日本贸易失衡的演进历史
日本和德国一样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中和中国一样处于贸易顺差的一端,日本的贸易顺差历史和德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都是在二战后,和中国的贸易失衡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和相同的货币体系下。另外,日本和德国一样受到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不同的是日本既是第一次国际产业的主要承接国,同时又是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转移国。本论文对日本贸易历史的考察从1868年至2010年,1993年以前的数据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993年以后的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统计结果见图4。
从日本贸易平衡的点分布图4,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日本自1886年以来的贸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68—1963年,日本贸易以贸易逆差为主,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1918年)和第二次大战前(1938—1943年)有连续几年的贸易顺差;第二阶段为1964—2010年,日本有持续不间断的贸易顺差,具体统计见表4。在第一阶段,日本对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中国、法国顺差居多;但对美国、英国、德国、印度逆差居多;对台湾、朝鲜、印尼由顺差转为逆差。第二个阶段,日本对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美国、德国、台湾、韩国基本保持顺差;对澳大利亚、印尼、沙特阿拉伯基本保持逆差;1989年以前对中国一直顺差,后一直保持逆差。
明治时期,强大的中央政府不断为现代化制定政策:“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废除、国内外交通自由化、义务教育的实施、对各种国营和民间企业的保护扶持、从美国、英国、德国引进技术等。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约用了20年时间,日本成功实现了现代经济的开始。同时,日本社会的人口增长使农村“劳动力过剩”,工资的增长率小于生产率的增长;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国民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增长很快,30年代利率明显下降,刺激了投资。个人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国内需求增长率很快,资本形成在战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3]。二战后,日本经济进行了三项民主改革:农地改革、解放财阀、劳动立法。日本的复兴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机遇——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的朝鲜战争。美国向日本订制大量的军需物品和生活物资,极大地带动了日本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对比美国经济发展的“开发主义”(30年代大力开发国内资源)和英国的“贸易主义”(19世纪“实现工业化,扩大出口”),考虑到国内资源的缺乏,日本在战后初期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战略思想。1949年,日本通过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以扩大出口,而发展出口贸易的关键是发展技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1954年,设立了由首相、省厅大臣、经济界代表人物组成的出口会议。1955年9月10日,日本“入关”成为GATT(WTO前身)的第35个正式成员国。1960年6月,通过《贸易外汇自由化大纲》开始有选择、分步骤的实施贸易自由化。人口密集和资源的匮乏使日本的工业化以加工贸易方式展开,劳动力过剩到1960年才消失。20世纪60年代末,高资本收益、高储蓄率、低利率政策、军费开支的大幅下降以及国外的技术革新使日本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日本的贸易顺差自1964年一直持续至今。受景气倒退、国内工资、物价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向东南亚(特别是亚洲四小龙)进行产业转移,成为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日本国内的制造业比重也有所下降[6]。
五、结论
根据跨时贸易理论,一国贸易不可能永远顺差或逆差,顺差、逆差会随着一国跨时贸易模式的变化而发生转换。从各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过程来看,各国贸易顺差、逆差都是阶段性的,都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生了顺差、逆差的转换。美国的贸易逆差时期是其制造业不发达,当期生产水平较低和产业虚拟化、制造业转移的时期,总的来说这两段时期,美国的制造业比重较低,不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美国的贸易顺差时期处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时期,是其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生产率最高、制造业比重上升,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从英国、美国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来看,两国的轨迹很相似。贸易逆差时期都是制造业不发达或受损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产业虚拟化的时期,都缺乏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的贸易虽然逆差但具有未来生产的比较优势;而贸易顺差时期都是其制造业比重上升,技术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
德国贸易逆差的时期集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纪大战前,这一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蓬勃发展,德国技术进步最快、有较高的未来生产率投资机会、国内生产率增长较快、制造业比重上升最快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劣势但具有未来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德国贸易顺差的时期发生在二战后承接了美国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后,德国经济和社会结构较稳定,制造业比重虽有小幅下降但相对较稳定,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日本贸易逆差集中在明治维新至二战初期,这一时期日本大力引进国外产业和技术、有较高生产率投资机会、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人口增长较快、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劣势但具有未来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日本的贸易顺差时期发生在其承接了美国第一次产业转移之后并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结束、人口老龄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从德国和日本贸易失衡历史的演进来看,两国也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两国贸易逆差时期都是其经济处于腾飞阶段,国内技术进步较快、有较高的未来生产率投资机会的时期、制造业比重上升、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劣势但具有未来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而贸易顺差时期都是在承接了美国第一次产业转移之后,国内社会、经济较稳定,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稍有不同的是日本还进行了产业的对外转移。
各国贸易失衡的演进历史确实与跨时贸易理论相符,各国顺差、逆差的转换主要由当期和未来生产的跨时比较优势决定。当一国具有未来生产的比较优势而缺乏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时,贸易逆差;当一国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而缺乏未来生产的比较优势时,贸易顺差。而且英国和美国的贸易失衡的演进历史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经历了由逆差—顺差—逆差的转变。大多数国家包括德国、日本只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即逆差—顺差。德日未来是否也和英美一样进入逆差阶段尚需拭目以待,英美是否还会发生贸易失衡的逆转也需要时间检验。中国贸易失衡的历史较短,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逆差的转化与日本和德国较相似,都发生在二战后并处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且制造业比重较大,是具有当期生产的比较优势的时期。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五版)[M].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卷[M].姚曾广,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3]南亮进.日本经济100年[M].景文学,等译.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4]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宋坚.德国经济与市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
[6]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