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美国社会隐喻——电影文学

作者:孙倩倩、田耀来源:原创日期:2013-09-07人气:2698
美国励志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堪称越狱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不朽传奇。该片以狱中的权威人物瑞德的视角阐述了主人公安迪自蒙冤入狱以来不懈的奋斗过程,他坚定、勇敢、自强不息,通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逃离了肖申克监狱并走向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其宗教预言式的情节为其打上了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烙印,不仅反映了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将美国社会的体制机制以“监狱”为载体全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以“监狱”为载体的美国社会体制化
纵观影片中的监狱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边沁的“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其基本框架是在环形监狱的中心,设置一个中心瞭望塔,面对着所有囚室,每个囚室有一前一后两扇窗户,一扇面朝中央瞭望塔,一扇背对瞭望塔,以作通光之用。这样处在中央的监视者便可以轻易观察到囚室内罪犯的一举一动,对犯人了如指掌。同时瞭望塔上安有百叶窗,囚徒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这种结构使囚徒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时刻被监视的感觉,即使狱警不在,犯人们也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实现了“自我监禁”,自觉地失去自由。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也使站在监狱中心的管理者拥有绝对的优势权力。
1972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谈到监狱时曾说:“监狱是权力最赤裸裸地、最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的地方。”[1]他在《规训与惩罚》中分析了监狱对人的作用。通过这个按照严密组合方法建立起来的圆形空间系统,犯人被迫受到隔离、禁闭和行为约束,其行动按照统一的时间表进行,通过一整套控制、监视、管教、改造和惩罚的组织管理手段,建立起现代的纪律和训练观念。因此,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而是能够被驯化、调教、塑造的对象。这就是片中屡次提到的“体制化”的过程。因而,人道主义所倡导的自由精神,无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讲,都从根本上为这一体制所否定,同时也否认了个体生命价值等人本主义原则。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美国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从机构设置的角度讲,整个美国社会的庞大体制与肖申克监狱并无二致。影片中,无论一个囚徒有多么了不起的本领,在群体中拥有多么高的声望,一旦狱警出现,一切尊严与权威统统化为泡影。而体制中的管理者——狱警,则是永远处在监狱中心瞭望塔的人。这与美国政府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相似的。强大的政府权力一直都是美国人心中恐惧的源泉,其所带来的阴影也一直挥之不去,这在影片开端就有所体现。典狱长在给初入狱的犯人们训话时说道:“我只相信两样东西——纪律和《圣经》。”可见,体制化在犯人的改造过程中有两种途径:外界强制法的约束以及内部精神世界的改造。美国社会堪称世界上法制最健全的国家之一,将其比作一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圆形监狱”并不为过。每个个体都处在法律的网络之中,而监视者却是隐匿的,可见性的想象被一种统治性的、无所不在的注视所取代,这就是国家机构所创制的法律所起到的监督作用。这种全景敞视性的权力是无处不在的,同时又是隐形的,它将人的个性吞噬,取而代之的是批量式生产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内部精神作为支撑,经过长期的规训,个体在摆脱有形枷锁后依然无法重获自由,因为自由所带来的不可预知性同时意味着安全感的缺失。这也是片中老布鲁克斯在狱中生活了50年后再也无法适应自由的狱外生活,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根本原因。
二、个体对社会体制束缚的反抗
生活在这样一种制度压迫中,个体应该何去何从?同真实的美国社会一样,肖申克监狱中也存在着不同阶层的人物。其中既有“三姐妹”那样无恶不作的人渣,又有瑞德那样无所不能的黑市交易者,既有霍德林那样凶残乖张的狱警,又有布鲁克斯那样遵纪守法的“公民”。而主人公安迪则属于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体面的工作,是一位典型的青年才俊。他的身上体现的是西方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精神。[2]他财会方面的学识以及对外界体制机制的熟知为日后的越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安迪能够洞悉宏观社会体制的构造,使得他可以以一种俯视的姿态纵观整个监狱系统并找到适当的机会加以利用,这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一种体现。而这种能力使安迪在肖申克监狱重组了技术—经济体系,对狱吏进行实质性掌控,名为替狱吏理财,实则将其收编。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成了无形的“狱中之狱”,只是在这座监狱中,肖申克的狱吏们成了“驯顺的肉体”,而安迪则成了“全景式敞视式监狱”中坐在中心瞭望塔里的人。[3]因此,安迪有能力也有机会对监狱中的权威加以抵抗,由一个被动的改造者转而成为主动的改编者。而这种反抗精神是美国人自登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延续至今的精神遗产。同时这也是美国理想的体现:逃避旧秩序的束缚,寻找一个自由的精神家园。
由于不满于狱中匮乏的精神生活以及非人的待遇,安迪凭借自己的知识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以及狱友争取做人的尊严和精神自由的权利,而这一切在安迪到来之前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在一次修葺屋顶的工作中,安迪偶然听到警长海利对于遗产继承税的困扰。凭借着多年的理财经验,安迪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提供合法避税的方法。作为回报,海利答应了为其狱友每人提供三瓶啤酒的要求。就这样,“早上十点一群在工厂上装修的工人坐在屋顶上享受着清凉的啤酒。他们坐着喝啤酒,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个自由人。”而安迪也从狱友的幸福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以及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然而这种短暂的自由并不能给安迪带来实质性的满足,于是图书馆成了他的新目标。虽然希望渺茫,他仍坚持每周给州议员写信,争取扩建图书馆的资金。六年后,他终于得到了回复——一张200美元的支票。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已然是一种奇迹,但洞悉人性的安迪却能从中看到进一步的希望,并继续着他的努力。终于在1959年,图书馆获得了每年500美元的拨款。这样的成就只有那些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心甘情愿为之努力奋斗的精英们才能够取得。借助这些资源,安迪帮助大量狱友通过同等学历考试并具有一技之长,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自尊与自信,从而能够顺利地回归社会。可见,安迪在监狱中的角色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特有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唤起了狱友们对生命本质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三、个体反抗体制束缚的出路
监狱本身并非理想和希望成长的沃土,改革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监狱作为一个督促迷途者知返的教育改造机构,并未实现其当初设立时的理想。“司法”这一作为公正代名词的词汇在影片中被演绎得毫无庄重可言。根据美国法律常识,任何定罪都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否则被告完全可以无罪释放。而片中警方并未找到杀人所用的枪支,却仅凭可能的杀人动机及现场留有安迪指纹的子弹就将其遣往肖申克监狱。在狱中,作为维护法律公正权威的狱警自身就并非清白的遵纪守法者。入狱当晚,新囚徒就目睹了一场光明正大的谋杀,而犯法者却毫无忏悔之心。然而,这只是诸多非人行径中很平常的罪行。当安迪得知狱友汤米能为其作证而洗脱罪名时,他充满了希望,而典狱长却不以为然,甚至为了防止自己的受贿内幕被揭发而谋杀了汤米,并以摧毁安迪苦心建立起来的图书馆相要挟来迫使他继续为自己洗黑钱。安迪从此陷入彻底的绝望并最终决定离开。
安迪19年来一直在用一把小铁锤凿墙,瑞德曾戏言用那把铁锤挖隧道需要600年的时间,然而安迪做到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臭气熏天的下水道里爬过了500码长、足有5个足球场的距离之后,安迪终于摆脱了肖申克的束缚,重获了久违的自由。而那条隧道,将坚不可摧的制度堡垒打开了一个出口,同时也为在体制的束缚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这样的“新生”固然令人感动,但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瑞德在提起那条臭烘烘的下水道时,曾这样评价:“那坑道臭得令我无法想象,或许我只是不想去爬。”这样的现实使得安迪这样一个神话似的人物回归人间。即便是拥有广博学识和超常智慧的安迪,在获取自由的途中,也要历经炼狱般的考验。没有19年来夜夜提心吊胆的挖掘经历,没有在下水道中500码的艰难爬行,即便再智谋过人也不可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自由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
安迪在成功越狱的同时也给其狱友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当他以史蒂文的身份提走多年来为典狱长漂白的现金时,也使典狱长诺顿和狱警头子海利的种种罪证大白于天下。当典狱长打开那块刻着“主的审判即将来临”铭文牌匾后的保险箱时,一本《圣经》而非账本出现在镜头前,正如他自己所言,“救赎之道,就在其中”,这正是掘洞工具的藏身之所。然而,主的审判真正地来临了,诺顿最终选择了饮弹自尽;而海利也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安迪这个狱中的耶稣在自己获得重生的同时,也把光明带到了监狱的每一个角落,关于他的故事成为广为传颂的传奇。尽管安迪本人已经离开,他的精神成果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希望已经深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四、结 语
谈到美国,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无疑是耸立在纽约中心的自由女神像。她外表美丽端庄,神态安详,身着古罗马战袍,头戴光芒冠冕,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独立宣言》,自一百多年前建立至今,成为美国移民心中的保护神与人类向往自由的象征。[4]而影片中的安迪,无论在表情神态上还是内在的信仰上,都与这座不朽的雕塑有着相似的感觉。他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为其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情结、开拓进取精神以及人道主义情怀。安迪堪称美国精英文化的代表,其对美国社会的改革作用在电影中也以自己越狱并使有罪之人终入法网的形式体现了出来。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精神的精炼总结。这也正是这部电影历久弥新的内在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杜小真.知识分子与权力[A].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207.
[2] 陈永明.《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性格解读[J].时代文学,2011(16).
[3] 仇云龙.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权力运作[J].东疆学刊,2011,28(02).
[4] 周毅.美国历史与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207.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