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异化现象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自然科学类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1-12-05人气:1705

摘要: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书中指出:异化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理性的异化导致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观,日益显示出其弊端,有鉴于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外发展观,包括西方理性异化的弊端深沉历史反思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异化、科学发展观

19世纪以来,人类普遍处于危机之中,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危机中,理性的异化是最严重的,理性的异化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使人只看到人的利益和需求,无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规律性,是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存在的历史和思想根源。

异化一词本是转让、疏远、脱离之义,在近代西方进入哲学领域后,解释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本身。

近代异化主要指理性异化,它是作为中世纪的神学理性的反对物而产生的,它启示人们要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解脱出来,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讴歌人的伟大和力量;要求人们从神学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反对神性,提倡人性,面对现实生活世界,过世俗的生活。应该说启蒙运动的理性是广泛的人性,是相对感性而言的,是一种主体认识客体本质和内在必然性的抽象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它既包括科技理性,又包括人文理性,它作用对象是自然界,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科技理性,它反作用于社会,反思人和人、人和自身的关系就是人文理性。从上所述,文艺复兴的理性应包括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但是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科技理性日益膨胀,人文理性日渐消退,所以实际上我们要反思的理性异化主要是科技理性。

近代理性异化理论是从唯名论的弗兰西斯·培根开始的,培根从哲学上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成果,提出认识开始于经验,开启了经验主义源头,创立了归纳法的科学方法论,为实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他认为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只是寻找一种纯粹精神上、智慧上的满足,既然自然是作为与人相对的存在,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作为征服对象的自然,人第一次成为自觉的目的,从古代哲学的那种天人合一中独立出来,人和自然主客体分立凸现。虽然他传播了自然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他的“科学观有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科学实用之外,要求不带任何主观性‘传染’的科学客观性和中立立场,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异己对象加以利用、改造和征服,把知识的力量看成是施加于自然的物质力量,当自然科学成熟壮大后,这些思想也随之发展为唯科学主义的立场。唯科学主义不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它是对待科学的一种哲学态度,一种解释,现代有些研究者认为,培根堪称是这一态度和解释的始作俑者。”赵教授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培根是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分野的开始,是只注重科技工具价值,忽视价值理性的一个源头,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源头。

唯理论的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对新的自然观和近代科学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在”是因为“我思”,物是上帝的产物,同时也是“我思”的对象,这就是心物二元论,在他那里完成了人和自然的二分,人独立于自然之外。这种心物二元论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特征,促进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是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的原因之一,也是当代社会问题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人的异化等社会问题的一个源头,对当代发展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二元论”看来:人不再是处于自然之中,而是在自然之外,人可以发现它的规律,任意去改造它。

以后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学者包括霍布斯、洛克、斯宾洛莎等都秉承了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个观点, ,进化论更是证明人是万物之灵。理性主义因为牛顿力学的发现和其它科学自然科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确证。只有卢梭天才地看到理性的缺陷,文明和自然的对立,但其声音为理性异化的浪潮所淹没。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

理性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达到巅峰状态,也是其走向衰落的开始。康德认为, 人既为自然立法,又为自身立法,他把理性异化强调到极高的程度。黑格尔是近代理性异化的最高峰,他认为理性是世界的本原,理性统治着世界和世界历史,人和人只是理性得以实现的工具,自然也不过是理性演化的一个阶段和表现而已。费尔巴哈试图从宗教和理性的“天国”回到“大地”,但却是理性主义破产的宣告。

理性异化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证了人的力量,使人类告别了愚昧和野蛮,促进了科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为人类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跟理性异化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但是,这种模式也成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源头,理性异化把人类主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自然之主宰,自然界的一切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从而可以任意支配和统治自然界。只看到人的利益和需求,无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规律性和人对自然的依附性与不可分割性以及人和自然的休戚与共性,这就是近代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沙文主义、征服主义,也是后现代主义批判所在,它是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存在的历史和思想根源。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发展的艰难性使中国领导人总结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目的是“以人为本”, 而理性异化确立的主客二分的模式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它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使其由一个混沌不清的命题变为一个实证的命题,具有重大意义。人类中心作为一个价值命题,只要人存在着,人就不可居之于外,人不可脱离人的利益和目的而存在,人类社会也不可能离开人的目标和价值而发展,所以在本质上,作为对自身的终极价值关怀的人类中心是存在的,是不可超越的,假如这种价值取向丧失,社会发展和文明就会失去内驱力,人就会无所适从,所建立的文明大厦就会崩塌,其结果就不堪设想,这是正确的“人类中心主义”。所以社会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最终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实现。这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尊重和保障人权, 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艺术才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近现代发展观由于科技理性的扩张背离了这个方向。科技理性的异化导致对理性盲目崇拜,对科技的无限崇拜,归根到底表现为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因为科技是理性的产物,认为科技理性能够为人类解决一切问题,给人类带来普遍的福祉。确实,人类借助理性和科技使人从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确定了自身对自然的主体地位,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获得自由和解放,但由于科技理性的这种扩张,导致对科技的不合理运用,导致技术的异化,技术和理性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这种力量反过来成为压迫自己的异己力量。把理性抬到无所不能的绝对高度,排斥、抹杀、扭曲非理性的东西,人的情感、个性和精神丰富性被挤压掉了,富士康跳楼事件即是科技理性异化把人变成机器在现实中的真实反映。科技理性的异化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现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消除理性异化的不良后果,使科技理性和人的价值理性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解决了片面发展观的弊端。片面发展观是理性异化弊端的反映。理性的异化思想在指导社会发展过程中,其人类沙文主义和科技理性主义这两个方面弊端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化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是当代片面发展观的思想根源。这种发展观以物为中心、为主宰,见物不见人,具有物本性、片面性、短视性和极端功利性。具体表现为单一的经济畸形发展,把增长等于发展,搞GDP崇拜,而整个社会系统功能失调,如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两极分化、人的精神焦虑和空虚、生命无所依归,后现代主义者发出“现代人无家可居”的无奈的呐喊,这样人们不得不开始对以理性异化为源头的、以“西方中心论”为特征的发展观进行反思,并且对自身发展过程及后果进行批判性反思,于是出现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发展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开始提出并实行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观,认为人类的发展不仅有经济任务,而且还有政治任务,并且应和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全面、持续的发展观,从而对发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中外发展观,包括西方理性异化的弊端深沉历史反思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注释:

①②《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第18页。

③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79.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6页。

参考文献:

[ 1 ]冒从虎. 欧洲哲学史[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 2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79.

[ 3 ]刘秀萍. 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观论[M ].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 4 ]郝立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M ].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

[ 5 ]尤希平. 非人类中心主义能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 J ]. 科技哲学, 2000, (1).

[ 6 ]高中华.“人类中心论”困境之谜[ J ]. 外国哲学, 2001 (2).

[ 7 ]刘李伟,李萍. 在认识与情感之间———略论西方近代自然哲学[ J ]. 中山大学学报,2000, (1).

[ 8 ]沈湘平. “理性”的历史化和三种理性观[ J ]. 外国哲学,2001, (3).

[ 9 ]刘放桐. 对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历史和理论分析———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 J ]. 外国哲学. 2001, (1).

[ 10 ]刘放桐. 超越近代哲学的视野[ J ]. 外国哲学, 2001, (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