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地方师院专业实践素质的研究与实践——以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整体优化为例

作者:高长海来源:日期:2014-01-07人气:533

地方师院学生素质构成较多,本课题着重探讨专业实践素质,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的研究和专业技能训练过程。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技能较多,本课题侧重分析人文地理课程的实践技能。人文地理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人文地理实践技能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基础意义。

1.1我国地方院校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现状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具有社会性、地域性、综合性的特性,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贯穿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研究领域。从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来看,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紧密联系地方人文现象的可行性;从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来看,它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学;从人文地理学对学生研究视野的影响来看,它是培养学生从人文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

目前国内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人文地理的理论讲授、轻实践活动开展;重世界级、国家级大尺度人文地理现象的分析,轻地方中小尺度人文地理现象现场分析,更是缺乏对学生身边的微观尺度的人文地理现象的深入分析;重课堂讲授、轻课外实践活动的状况---即重“大”轻“小”、重“理”轻“实”、重“远”轻“近”、重“说”轻“动”的“四重四轻”现象。

长期以来,人文地理课程主要是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大多是从文字概念的层面讲解分析,让学生记忆、背诵。而通过案例、身边的实例理解理论的活动少。学生的学习也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更为严重的是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从字面、概念、形成过程的层面上解读、剖析。至于怎样具体体验、尝试一下、怎样操作、怎样研究身边鲜活的人文现象、怎样学会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怎样实实在在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进行人文地理研究,却无暇实施和系统开展训练。致使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片面的认识,认为人文地理学就是一系列文字、概念、理论、教条的堆砌。人文地理课程实践能力更是没有得到应有训练与提高。

人文地理课程实践活动少而零散、不系统、没有做整体的优化,使学生错失很多从人文地理专业角度直接与社会联系、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机会。学生的人文地理实践能力没有及时有效地训练,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记忆和理性认识也得不到真正的巩固。由于缺少系统的、有计划地接触社会,联系社会的专业实践,使学生对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的了解也很不及时,导致学生在校园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目标与社会用人单位要求逐渐脱节,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就业,也不利于社会单位及时补充新生力量,最终学科教学目标也不会真正落实。

如何把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活动进行细化、量化和整体优化对于培养地方院校学生专业实践素养至关重要。

1.2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整体优化的意义

1.2.1从学生发展看

从宏观角度看,在长期的升学压力影响下,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习惯于知识、理论的记忆与考试,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而要考试成绩好就不得不记忆、背诵。对于学习中的专业实践活动几乎是从大学才刚开始接触,专业实践活动与社会联系更是严重缺乏,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专业实践极其有限,严重缺乏实践活动经验,更谈不上专业实践能力的系统提高。

专业实践活动对于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大部分学生来讲几乎是第一次,对这些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和训练将是大学教学区别于中学教学的一个标志性变化,尽管中学也开展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为此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计划、统筹安排、耐心细致地逐层展开专业实践活动,活动原则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专业实践活动要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简到繁、由专到综呈阶梯式推进。专业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1.2.2从教师教学角度看

对学生专业实践状况(意愿、经验、方法、能力、信心等),地方高校教师较少认真地关注和研究。更多的教师几乎沿用着中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在课堂上讲理论、讲知识,有的教师的教学模式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那样受学生欢迎。理论课堂与实践活动课相比,更传统、更常规、可能更容易被学生习惯性地接受,教师备课也更容易。而专业实践活动课费时、费力,学生刚接触专业实践课会遇到很多困难、问题和阻力,如果解决不及时,师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

学生在参加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在教师来看是也许很简单,但对从中学走来的学生来讲,也许是天大的事情,这毕竟在中学不常经历的,这就是经验在人生成长中的价值。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有两种选择:第一退回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不搞专业实践活动。第二积极迎接挑战,在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中大胆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信心,巩固专业实践成果。

如果按照第一种选择退回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虽然学生暂时没有专业实践中的问题困扰了,但长期下去学生对大学课堂的宽松、课后要求的松懈、作业数量(---因为这些常规的教学要求中学教师几乎做到极致了)的减少等变化逐渐表现出不满。

当学生认为大学学习状态还不如高中时,这通常表明了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完成要求放松了、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开始反思了、师生沟通交流减少了。然而大学学业要求根本不会回到中学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学教师再也不可能像中学班主任那样要求学生、关注学生了。因此第二种选择是必要的和必须的—积极迎接挑战,大胆开展专业实践。

必须将专业实践活动作为对大学生学业要求的新形式加以重视和推广,才能逐渐替代在中学高强度地写书面作业的学习模式,才能通过专业实践途径,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空间,使学生重新享受到教师的关注、帮助与指导。

总之,大学教师必须把专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大事来抓,大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专业实践活动去做,还要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才能高于或者优于中学的学习模式、才能逐渐形成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1.2.3从专业实践活动看

对于部分课程所要求开展的专业实践活动,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实践实习任务即可。实践活动的成果通常是一份实验报告或者一份实习报告,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遇到了怎样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怎样的帮助与指导,鲜有教师深入下去认真研究并去解决。(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以及实践过程中暴露了怎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由于学生的实践的经验、实践动机、实践策略不同,产生的实践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对大学生专业实践动机、实践策略、实践行为、实践过程进行系统地观察和研究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只有不断解决学生实践中的问题、培养科学有效地实践实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增强学生实践的信心,才能给学生成就感,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落实21世纪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短缺这一状况,安阳师院在全校教育教学方面实施“质量工程”,以加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为此本课题强调专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实践、优化实践、细化目标、量化能力”的研究目标。

1.2.4从课程设置看

人文地理课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中的枢纽课程,起着承上启下、连接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重要作用,是大学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尤其在地理科学专业中其社会性更为珍贵。对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具有更强实践意义。

人文地理始终关注人地关系,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机会。通过对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将使学生更加紧密的关注人类生存、生活、生产面临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思考人类社会产生的问题,认真地探索人地关系的新模式。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地反复循环,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严峻,从而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生产观、消费观;逐步养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这对提高国民人文素养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安阳师院自升本科以来,就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赵荣、王恩涌等主编)。当时的教材侧重于人文地理理论、流派的介绍。2005年10月改版后的《人文地理学》(第二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用了一章的篇幅系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为当前大学生的人文地理实践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实践活动指导。与第一版《人文地理学》相比,这一变化凸显了当前大学生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从其开设时间看,人文地理课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对以后将要进行的人文地理大型综合野外实习、师范生教育实习、人文地理考研、毕业论文撰写等几个关键活动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对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使学生充分地、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人文地理实践必将对学生认识社会、顺利完成教育实习任务、选择人文事象作为毕业论文撰写对象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

1.2.5从社会需求看

当前,国家根据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本科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多次强调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急需培养的素质,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上述素质。国家、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掌握专业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大学生。

从师范学院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看,他们中的大多数将要直接面向基础教育岗位就业。而中学地理教育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更要求师范学院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研究教学的能力等,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走向教师岗位的广大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内容

2.1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人文地理实践主要指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课程之间和之后开展的课外人文地理实践实习活动。

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按时间划分为平时小型人文地理实践实习活动和大型综合地理野外实践实习活动。

学生在进行人文地理实践过程中,会表现出实践观、实践取向、实践方法上的差别,在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整体优化。

针对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年学生对网络的喜好,本课题专门设计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野外实习”内容,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因此本课题基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对人文地理课程开设之间及开设之后的所进行的所有与人文地理有关的实践活动进行整体优化。

2.2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普遍关注人文地理课程结束后的那次大型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活动,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定的实习经费,集中进行。而对平时小型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根本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与经费,对小型人文地理实践活动与大型综合地理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较少,对平时小型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专项研究更少。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活动不受重视(时间少、无经费),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低下、人文地理专业综合能力也在下降。

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少、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这一问题在国内著名高校也存在着并开始得到高度关注。如华东师大、北京师大等高校的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给予了明显的加强,对平时专业实践活动给予足够关注。增加专业实践时间、细化实践研究课题,引导本科学生对校园周边的人文地理事象进行或专题或综合的研究,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综合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收到良好效果。北师大地理科学专业的09版教学计划显示:自然地理实践活动14天,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时间14天,综合地理实践活动时间10天,地理实践活动时间总计约38天。而安阳师院地理科学专业的自然地理实践活动5天,综合地理实践活动6天,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活动在计划中没有单列,只能靠课余时间挤时间开展,地理专业实践时间总计约11天。两类院校相差如此之大,不能不令人深思。地方院校节约出的这17天的时间会在课堂学习上换来好的学习成果吗?

地方重点高校也着手建设自己的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基地,如安徽师大地理科学专业把芜湖作为人文地理野外实践实习基地,广西师大地理科学专业把柳州作为人文地理野外实践实习基地;他们还加强了对学生人文地理野外实践实习的成绩评价的研究,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2.3安阳师院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研究

2.3.1研究背景

为了提高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教育部曾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安阳师院自开设本科地理科学专业以来就比较重视地理实践活动,但是地理实践活动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自然地理实践实习安排的较充分、次数较多,学生对自然地理实践实习的印象较深刻。而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几乎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安排,能否开展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全凭教师主观愿望,因此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少而散,学生对人文地理实践能力缺乏应有的训练,导致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知识印象不深,严重影响了人文地理学的学习效果。

在没有整体优化之前,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或者以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表现、或者以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活动的方式来完成,缺乏系统地安排与科学指导,学生在人文地理研究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错失了良好的机会。本课题从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入手,把以往零散的、不严密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地人文地理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优化,找出其内在规律。

对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安排要遵照知行合一的思想,按照心理学“小步子”原理,系统地设计了四个步骤,即四个小型研究课题(子课题)。第一至第三个实践活动项目(子课题)安排在开设人文地理课程期间进行,第四个实践活动项目(子课题)安排在大型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期间进行。

这样安排的人文地理实践活动,达到了内在联系强、逐层推进、阶梯上升的效果。这样系统整体安排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逐渐提高。

2.3.2人文地理实践活动进展

通过对我院不同年级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的观察、比较发现,2005级之前的学生在人文地理实践能力上存在较大的欠缺,临到毕业前还对人文地理课程存在诸多疑问和困惑,人文地理实践能力极弱。2006级的学生部分开展了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对人文地理的疑问在逐渐减少,在人文地理实践能力上逐渐得到锻炼,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在逐渐提高。

为了更加强化大学生的人文地理实践能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本课题对2007级地理科学专业全面开展本课题设计的人文地理实践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面对及时解决。

从2009年3月开展第一次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到10月下旬结束第四次活动,基本按照计划进行,获取了大量实践信息、发现了存在问题,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对2007级全体同学的人文地理系列实践活动的跟踪观察,四次专业实践活动全部参与的同学,其专业思想得到了巩固、专业兴趣更加浓厚、初步掌握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还培养了一批学生科研骨干,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2.3.3人文地理实践活动纲要及实施办法

在安排实践活动过程中,确定实践活动原则、建立实践活动制度。采用细化任务、量化能力考评等方法,建立实践能力考评体系。使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不断出成果,增强自信,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容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应对社会的技巧。

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 可操作性原则

(3) 循序渐进、逐级推进原则

人文地理实践活动应建立的制度:

(1) 建立现代学生实践组织管理制度

(2) 建立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3) 建立实践活动效果评价制度

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模式:

(1)教师安排部署实践活动

(2)讲解实践活动目的、要求、方法、成果表现形式

(3)介绍实践活动目标地区的基本信息

(4)学生会熟练运用网络资源,查询需要的资讯

(5)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实践活动目标地区,现场指导

(6)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活动方法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

(7)室外资料收集、访谈、调查、拍照、摄录资讯

(8)室内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

(9)撰写实践活动报告或某一专项论文,模拟毕业论文形式进行

(10)制作报告、论文演示课件

(11)实践活动成果报告交流会,模拟毕业论文答辩形式

(12)能够联系实际撰写解决现实中地理问题的论文

具体实施办法:

每次专业实践活动前,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提出本次实践目的、任务、工作方法、实施途径、收集资料、拍摄人文物象、撰写要求、课题成果形式等,实践中要及时监督学生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在人文地理课程开设两周后,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地理理论知识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照6-8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课题组长正副两人,负责小组协调工作。课题组长实行民主选举产生、全体成员轮留做课题组长制度—轮值组长制,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担任课题组长。

另外为了给普通同学以锻炼机会,非班干部同学优先担任课题组长。

小组成立后即在组长的指挥下开展实践活动,分工合作,协调完成。组长具体安排实地调查、入户访谈,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等工作。一般每个实践活动课题2—3周完成,然后进行学术交流汇报,由师生组成评审委员会,选出优秀调研报告。

对于连云港综合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由院实习领导小组另行安排。一般在外考察一周左右,返校后撰写报告两周,第三周汇报交流,评出优秀实习小组、优秀实习分子和优秀实习报告、优秀科技(实习)论文,作为院实习基地的第一手资料存档保管,供以后同学学习交流。

四个实践活动内容的大致安排:

第一次活动课题可以由各小组自由选题,活动时间一般在人文地理课开课两周后进行,可在校园附近选择,例如安阳师院附近的后营社区为例,“后营人地关系调查”的大课题框架下,按照各小组同学的兴趣爱好选择本小组研究子课题。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和开展研究的积极性,适当降低第一次实践活动的难度。第一次实践活动重在增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课题完成后,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安排部署下一个实践活动课题。从动员、到走向街头、完成报告、召开报告会,历时三周。

第二次活动课题统一研究对象,提出总体要求,规范研究方法、撰写格式、汇报交流程序等,为以后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第二个课题在相应的人文地理理论学过之后开展,内容主要涉及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聚落地理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安排实践活动时尤其要关注学校周边地区的发展,如安阳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然而由于实践活动范围扩大了,工作强度、难度增加了,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及时传授科研方法,经常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教师要协助学生开具各种需要的社会调查证明信函,确保学生能顺利进入调查单位。2009年4月开始进行“安阳高新区进行土地利用调查”项目,从动员、设计调查问卷、分组划片开展工作、到完成报告、绘制安阳高新区土地利用图、召开交流会,历时三周。规范户外调查行为,确保调查信息的准确、客观、有效。

第三次活动课题根据教学计划进展情况,可安排到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实地考察,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建设工地,感受国家级重点工程的气势,体会到当前资源问题的严峻。理解国家在解决资源跨区域调配工作上的艰巨。辨证地分析大型工程给环境、文物、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利弊。在教学时间紧张、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也可安排学生进行“网上虚拟野外实习”即从网络资源中筛选、提取、下载有效信息,撰写基于网络环境下“考察”到的国家级大型工程实习报告,以锻炼学生利用网路资源的能力、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因在网络完成,历时2周,不再召开交流会,教师对完成的报告进行评价、按等级分类,规范学生查询网络资讯的行为。

第四次活动课题根据教学计划、经费到位情况,安排在第四学期或则第五学期,由学院成立的“连云港综合地理野外实习队”负责。不过一般应在外出前三周左右开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动员。主要从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五方面进行准备,具体包括:

(1)让学生查阅往届学生的实习报告;

(2)通过网络、多媒体对连云港进行虚拟实习;

(3)每人提交一份自己对连云港将要调研的题目,再与实习指导教师协商确定。

在实践活动内容上有了这样三个层次的准备之后,对于确保连云港综合地理野外实习顺利完成将会起到能力上的准备、方法上的训练、经验方面的积累作用。这一举措真正发挥了学生作为野外实践实习主人的功效,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完成的好坏,自己将是关键,自己在前三次实践活动中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连云港综合实习的效果。

在实习工程中,实行动态监控,注意师生信息反馈,确保实习质量和成效提高。具体管理方案:

(1)日行日记。每天的活动要记录在案,既要有传统的纸质笔记本,还要有现代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拍摄记录典型地理物象,留作原始资料,以备后期使用。对个人的进步与不足也要及时记录。观察中的疑问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

(2)日事日清.每天的实习任务按时完成,查漏补遗,不留遗憾。早上布置当天考察任务,各观察点要有相关人员讲解、师生讨论、小组交流,晚上师生要总结,并提出第二天的实习任务和要求。

(3)日辩日明。每天遇到的问题与师生共同协商辩论,确保问题的解决,内心日渐明朗,有重大问题不能拖延。

(4)日清日高。每天要回顾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在知识上有哪些积累、方法上有何改进、能力上有何提高,工作上好有哪些不足,以便第二天及时弥补。

四个实践活动的口号及参考题目:

(1)我的地理,我实践;后营大学生活园区人地关系调查(包含若干学生自选子课题)

(2)地理实践,有规范;安阳高新区土地利用调查(两个成果:一张“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图”,一份高新区土地利用调研报告)

(3)重点工程,我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考察(或野外虚拟实习)

(4)综合实习,练本领;连云港综合地理野外实习(连云港综合地理实习报告或者某专题论文)

具体内容及数据见附表。

3.结语

自我院开展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活动整体优化以来,07级地理本科专业70多位学生全程参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过课题组长,有十分之一的同学参加校级实践成果汇报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加强。08级地理本科专业80多位学生参加了多项实践活动,根据当年具体情况,实践项目有所增加。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到锻炼,并有16位学生首次参加“全国地理专业本科生野外调查征文大赛”,有一位同学获得三等奖。实现了我院参加国内专业征文大赛的突破。09级地理本科专业40多位同学现在正在进一步使用本方案,并且在使用中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完善。

当然,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专业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突出表现如下。

专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地方院校现有的教学计划几乎没有单独设置平时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活动时间,只好从课堂教学中挤时间或者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

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活动认识的矛盾,教师已经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学生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参加人文地理实践活动期间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强。从头到尾,教师必须督促、监管。

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活动期间的安全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学生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需要运用现代保险制度对学生人身安全进行保障,才能确保校园外的专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学生专业实践活动成绩的性质认定,学生历来重视各级给类考试,对人文地理专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应该纳入学生全程考核体系,才能确保学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完成。

专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社会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评价关系问题,如何确保人文地理实践能力的锻炼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法]阿·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英]I·霍普金斯.梁祖荫译.人文地理学导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赵荣,王恩涌,张小林,刘继生,周尚意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陈慧琳,黄成林,郑冬子等.人文地理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J].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

[7]郭振有.“减负”的难为与可为[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8]张德勤.“教学做合一”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9(2).

[9]戚业国.对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10]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