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静默的创伤——浅析文珍《你还只是一位年轻人》

作者:陈婉婷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8-04-17人气:1089

《你还只是一位年轻人》是文珍在2017年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是她对于此前一直“写不正常的人”的一次突破。故事根据朋友的故事改编,灵感来自辛波斯卡的《广告》——关于抑郁症药的诗歌。探讨现实社会下,人心的创伤与弱点。

精神创伤是一种在经历了伤害事件之后形成的破坏性的情感效应,也是精神分析批评的重要概念。造成这种创伤事件的可能是短期的灾难因素,也有可能是长期的社会性因素。创伤引发的情感效应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创伤主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人格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精神创伤的解释是:“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20世纪以后大量出现的创伤文学,多是描写这种由难以承受的灾难所引发的精神创伤,这是一种狭义的精神创伤。事实上,创伤无处不在,“创伤总与童年、成长、记忆相关……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在创伤中成长的,甚至成长本身就是创伤”。更多的时候,创伤只是一种契机,扮演人性链条上的一个薄弱松动的点,为我们理解人心的真相寻找一个撕裂的小口。

“结婚的第七个年头,苏卷云如是告诉曾经的大学同学暨现任精神科医生李彤:自己和丈夫张为正面临严重的感情危机。”故事由一场心理咨询展开,案主与心理医生之间的交流,让两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在第一句话中就得到了清晰地安置——创伤见证与叙事倾听。

女主人公苏卷云就是一个人生赢家般的存在,自大学本科毕业后就一路顺风顺水——读博,留京,事业出色,婚姻幸福。然而在完美生活的光环之下,苏卷云也同时经受着婚姻上的“七年之痒”,以及来自职场、身体等各方的重重压力。其中最大的困扰在于是否要孩子的问题上与丈夫张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于是,心情近乎抑郁的卷云来到医院咨询,碰巧医生就是她的大学同学李彤。在最开始的接触中,苏卷云告诉李彤自己不想要小孩的原因是因为事业上的追求——虽然有些冠冕功利但这样的理由也绝对无可厚非。于是按照心理咨询的惯例,两人一同追溯产生抗拒怀孕心理的根源,在这里,卷云的创伤回忆才真正展开。

卷云对于童年的回忆夹杂着她的创伤叙事。“现代创伤小说中,作家常常采用见证——倾听的交流方式,创伤见证以讲述的方式使创伤患者回忆并追述个人遭遇,而倾听者的在场使创伤见证形成了一种叙事交流……创伤记忆的分享创造了见证者与倾听者之间的记忆和理解的互换,同样,这种方式也是邀请读者加入阐释过程的请求。”我们在透过李彤倾听叙事的同时,也被卷云的叙事不自觉地带入。少年时代的经历与青春期的敏感有着似曾相识的熟悉,让卷云受伤害的不仅是父母望女成凤的压力,而是在她敏感脆弱的时候父母亲的言语上的冷暴力。与偶然事件和自然灾害相比,现代社会多数的精神创伤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而卷云的创伤正是来自亲密依赖关系的背叛。而相比于不相干人的伤害,这种背叛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对于卷云来说,来自父母的爱、老师的关心、同学的情谊都是虚假的,他们关心的根本不是自己这个人本身。因此,她也不再信任人和任何情感的付出。苏卷云将自己封闭起来,展示出过分的坚硬和独立来保护自己:在李彤的记忆里,这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女生“连溜旱冰都自我要求出类拔萃。不欠任何人人情。孤拐,各色。习惯性拒人千里之外”。同时,卷云也在努力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朋友圈里他们是晒恩爱的头号眼中钉,所有热门旅游景点他们都一一涉足,并高调展示”,“况且人人都恋爱。她不想显得不正常”。悲观抑郁的心理倾向从一开始就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了她的病态人格。尽管卷云一直在努力追求正常的生活,但在生小孩这个长链的薄弱环节下,终于失了控。

然而童年的创伤或许可以慢慢治愈,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卷云彻底陷入抑郁的是丈夫的设计——又一次来自亲密关系的背叛。在卷云终于成功升职,可以暂时喘气的时候,丈夫出于求子心切安排了一场“意外怀孕”。当卷云细细回想“这一晚上所有的精心安排的情调,所有恰如其分的挑逗,所有含情脉脉的眼神——原来都是假的。都是为了最后这毫无防备的一刹那,她努力彻底放松,完全交出自己,失去最后的防御”。“卷云从那晚上后一直失眠。她想和张为聊聊,但他从那天晚上之后又恢复了冷淡疏离”。埃里克森指出,创伤既可以来自“一系列人生经历,也可以来自一次不相关联的事件——既来自拖长的暴露在危险面前,也来自一次突然的恐惧事件;既可以来自不断的谩骂,也可以来自一次攻击;既可以来自一段时间的压抑和倒退,也来自一个打击的时刻” 卷云向丈夫坦诚自己抑郁的状态,却不被丈夫理解。就像她曾经考了第一后告诉母亲自己不快乐,却被父母以冷暴力相待。因此,怀孕了的苏卷云首先产生的,不是受孕后自然而然生出的母性,而是不算轻微的愤怒和无力感——那种背叛的刺痛,连我们也感同身受。这让卷云最终彻底失去了希望,放弃了肚子里的孩子(就如同当初母亲“抛弃”了自己),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应激行为,通过重新掌控自我来反抗伤害。

 

这篇小说采取双线结构,表面上看苏卷云是主线,李彤的复线隐藏在苏卷云的主线叙事里。然而李彤的叙事部分虽处于隐藏的位置,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彤才是故事里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人物。

身为卷云曾经的大学同学暨现在的心理医生,李彤一直在这两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对卷云的心理也是纠结的状态。心理医生的职业要求就是不接待亲友和认识的人,以防移情作用。因此,李彤与卷云的心理咨询实际上是属于违规操作。在最初的接触中,李彤可以说在极力与卷云保持着客观的距离。力度精微的肢体动作、专业的谈话技巧,和恰到好处的表情引导,无时不刻不在表现着这个心理医生的专业素养。可随着卷云的回忆,李彤也开始不自觉地陷入对学生时代苏卷云的记忆,“一开始他老忘不了她是老同学。这样不好。不客观”。李彤在倾听的同时,也部分地见证了卷云的创伤。与此同时,构成了对卷云生活的介入。本应该保持离场状态的李彤,渐渐入场。李彤在离场状态下的动摇,就预示着他被心中的危险打败的可能。

在与卷云最后一次见面时,卷云异常的憔悴委顿让李彤心底最后一丝的理性也淫灭了。事实上,李彤和卷云很像,换句话说他们都是病人,他们压抑自己的创伤并努力想过正常人的生活。李彤压抑自己的性取向,甚至为此大动干戈转去医学院学了临床心理学。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暗自钦佩苏卷云抗争到底的勇气”,是苏卷云给了他找寻自己的勇气。所以他在介入卷云生活的同时,好像在找寻自己,苏卷云的憔悴和落败让他本能地想帮助她摆脱痛苦,因为帮助卷云的坚持下去就是在帮助另一个自己。所以,当卷云突然声称自己不舒服,迅速苍白着脸离开病室,而过了差不多十分钟才回来。这是一个绝对异常的表现,却被李彤潜意识里直接忽视了。一直以来,他尽管确诊了卷云的抑郁,但为了卷云要小孩而没有给她开不利于胎儿的抑郁症药。但面临如此异常的状况,李彤却什么也没问,为卷云将每种药开到了最大剂量。亦或者,李彤是知道卷云怀孕的。因为在小说的结尾的最后“他眼前又仿佛看见卷云匆匆离开病室,因为一阵突然爆发出来的干呕。就是那天,最后见到卷云的那天。他只想帮她解决一切。”。

 

虽然这篇小说采用双主角叙事,但焦点却并非像通常小说那样自始至终放在男女主人公的互动上。在短篇叙事中,两个叙事视角交替而行,通过回忆相互介入。叙事焦点在女主角苏卷云和男主角李彤之间偶尔变换,最后叙事重心由女主公苏卷云悄悄转移到了李彤身上。正如文珍所说,李彤和一般的旁白者不同,他有立场、倾向和选择,并有能力影响整件事件的走向。而最后,李彤也没能做到自己当初保证的客观冷静。无论卷云出现什么样的不好的结果,他将都是作为帮凶而存在。因此,李彤在强烈的负罪感之下,也陷入了抑郁。看病的人最后真的成了病人。毕竟很少有人能拒绝改变他人命运的诱惑,哪怕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医生,而李彤最后一念之间的失控,是在创伤与诱惑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理性意志的崩溃。许多看似理性的选择,可能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当对象是不可控的他者而非自己的时候,任何的选择都可能是危险的。医生代替患者做出所谓应该做出的选择,自以为是在帮助患者。在这种难以判断边界和责任的领域,这篇小说合理性得以萌生。

作者让李彤在凝视且介入卷云生活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雕刻。在卷云事件消失在李彤的生活中后,李彤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巨大的改变,然而却被寥寥几笔一带而过:“再后来他几乎忘记了这档子事:女儿降生,协议离婚,净身出户,分割财产……各种鸡毛蒜皮清官难断的事”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是真的被遗忘了吗?还是被李彤尘封在潜意识里不愿再想起。创伤记忆的压抑可能会让个体暂时得到解脱,但创伤往往会重返。二孩政策的开放让李彤在午夜梦回的时刻又一次想起了卷云,陷入了抑郁。但无论如何,李彤终究再次排除万难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求仁得仁,尽管得到了仍未见得是自己想要的。

从卷云到李彤,故事和人物在小说中完成了从“彼岸”到“此岸”的奇妙转化,甚至让读者有了“无中生有”的感同身受。深夜的电话响起,职业本能使李彤正欲说出说了千百遍的无味安全的安慰,然而他最终只是对着话筒轻轻说:喂,我也只是个病人。对于人性之中的弱点,有时,即使是谙熟此道的心理医生也难以逾越自身。

现代社会中,人内心的孤立和封闭往往掩盖了成长中的创伤,使之成为静默的创伤。正如文珍所说“写正常人的不正常”,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最寻常不过的普通人,内心同样也有很多说不出口的困扰和隐痛。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心灵的伤口可能被慢慢治愈,亦或者被压抑至深,却像一颗定时炸弹,可以在某个相似的节点成为又一次伤害的契机。


本文来源:《文学教育》:http://www.zzqklm.com/w/wy/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