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半属东风半属尘--谈《北平无战事》中谢木兰的角色塑造

作者:李旻宓来源:《视听》日期:2019-12-13人气:3622

木兰花常有,而木兰不常有,从巾帼英雄花木兰到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木兰"已经成为带有某种女性主义色彩的意象。《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是几近完美的女人,这个角色身上寄托了太多林语堂的个人情感,林语堂把心目中的所有女性美德糅合于姚木兰一身,给了这个角色许多美好的祝愿和精神追求,还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基于此基础下,刘和平塑造的谢木兰也是美好的。从任何一个方面看,《北平无战事》绝对都是场彻头彻尾的男人戏,女性角色在其中只是起到"万绿从中一点红"点缀作用。在剧中寥寥几个女性人物中,谢木兰绝对能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从外形上看,木兰生得肤白貌美,双马尾,大眼睛,萌萝莉,穿着打扮都极其时髦,白衬衫格子裙或者小洋装,不时让人惊艳一把。这是观众对她的第一印象,然而这个人物远远不止这些。在第33集中编剧更是让谢木兰念出了《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方孟敖也说:"我们家里从小把木兰当做花木兰",由此可见编剧对木兰这个名字赋予深意。甚至木兰牺牲后,用来搪塞方家人的理由--"木兰去解放区了",都是通过《木兰辞》中的诗句来传递的。这种木兰意象的反复出现,也寄托着编剧对这一角色的喜爱。

标题"半属东风半属尘"这一诗句来自明代诗人张信的《月季花》中的"一番花信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其中"东风"指代《北平无战事》中谢木兰这一角色高扬的革命理想,"尘"则暗示了她最终的结局--进步思想和革命形势的东风吹开了这朵青春之花,但这个美好生命最终还是在西山监狱的枪声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留下暗香如故,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一."绿叶"角色承担特殊意义

在以男性角色为主导的《北平无战事》中,谢木兰是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不是站在人群中作装饰的花瓶,而是融合了民国进步女性的形象和当时许多热血学生的特征--单纯,却又缺乏人生阅历和斗争经验;热情,但又易于冲动而被人利用。虽然"木兰"是花的名称,在本剧叙事框架的安排、众多主角的性格塑造、乃至整个剧的凝重悲怆的风格营造中,木兰这一角色成为一片不可缺少的"绿叶"。

首先,从家庭背景来看,木兰从内到外都是典型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富家小姐。她母亲是方步亭的妹妹,和方步亭的妻女一同罹难,之后跟着父亲一起寄居在方家大宅。谢木兰是天真可爱的,在家庭段落中,多数时间充当着"家庭关系调解人"。在方家,谢木兰得到的不仅是父亲的关爱,还有方家上上下下的溺爱。或许是因为至亲一同遇难的同病相怜之感,或许是由于痛失至亲的悲哀无从纾解,需要找一个寄托,方家父子三人对谢木兰都是宠爱有加。从她对他们几个人的称呼便能窥见一斑,称舅舅为"大爸",两个表哥分别是"大哥"和"小哥"。只有在木兰面前,方步亭才展现出慈父般的柔软的一面,谢木兰的人物设定使方家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这种个性特征在她一出场便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是本剧的第三集她参与学生集会时,同学问她敢不敢跳过去见大哥,她"心中有无数雀跃",一个劲儿对同学说"到时候你们几个就把我举起来,我跳过去",还说"包在我身上,一定让我大哥给你们签名",小女生特有的虚荣心跃然荧屏。这种性格还导致她跟军警起了冲突,好在有何孝钰在旁护着她。方孟敖出现时她难掩自己的兴奋激动之情,跳起来带头喊"大哥万岁",这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木兰"心无城府,口无遮拦"的个性。也正是这样的个性,导致了谢木兰最终殒命的悲剧结局。

谢木兰还是天真可爱的,她嘴巴很甜,很懂得关心人,在方家这个有着较为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的大家庭中, 充当着一个"家庭关系调解人"的角色,方孟韦对木兰的爱慕或许也是来自于此,自小丧母的方孟韦生活缺少温暖, 谢木兰就是他生命中难得的和煦阳光。 和谢木兰的喜形于色不同,方孟韦的爱是寂静的,在第二十二集中才彻底的展现。 他从背后抱住木兰,"木木地一动不动,从背影便能看出,他已经有些绝望" ,他对谢培东说"留不住了",这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的绝望,更为谢木兰之后的命运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二.进步思想反抗传统桎梏

谢木兰对爱情的态度和她性格一样简单直接,有着强烈的"五四"青年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时代色彩。"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步青年们的思想观念受来自西方的"自由"思潮的影响极深,提倡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家庭"对人的压迫,尤其是青年女学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谢木兰显然也是这样想的。她向往自由,爱情至上,为了自由的爱情不惜跟家人闹翻,有着反传统的特征。她觉得胡适写给夫人的诗是"老臣子旧文章,没有意思",可以看出她向往自由恋爱,反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自我的解放。

这种朴素率真的"反封建、反传统"的信念使谢木兰却对父亲谢培东的苦心不能理解,至亲之人甚至走到了至疏。谢培东为了保护女儿,不让她去参与政治运动,反对她对梁经伦的爱,甚至采取了把她锁在房里的极端举动。这一切在木兰看来都是"封建思想",会阻碍她的进步。因此父女的矛盾不断激化直至不可调和,导致了她之后离家出走的叛逆行为。

除了反对封建婚姻的女性主义,谢木兰的身上还有着理想主义的影子,她热心甚至痴迷于革命。十几岁的年纪,尚未参透生活,又被自己的老师梁经伦所吸引,将"民主革命"与"自由恋爱"彻底的混为一谈。她爱上梁经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梁经伦身上的"彻底革命性"吸引了他,这种精神正是她孜孜不倦追求的;梁经伦既符合她的革命理想,又满足了她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于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在谢木兰离家出走深夜去找梁经伦的桥段中,木兰倾诉自己心里的矛盾感情,既痛恨贪官污吏,又觉得为政府做事的家人不是坏人。她的家庭出身使她处处感到矛盾,家人反对并阻碍了她的恋爱自由,更阻碍了她参与学生活动,加入"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为了革命,她又要先摆脱家庭加在她身上的桎梏,不惜众叛亲离。她的革命理想更像一个梦,她为此付出了生命,却未能看到梦想照进现实。得到梁经伦的"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暧昧回应后,就彻底的变成一个眼里只有爱情,心里只有革命的小女孩了。二十一集中,谢木兰跟着梁经伦去参与抗议行动,谢木兰依偎在梁经伦身后,书中描写了谢木兰的心理活动:"爱情能在如此波澜壮阔的崇高仪式下进行,而且只有自己和梁先生知道,她多希望今天这个场面能够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这种"革命+爱情"的模式,在本剧故事发生的30、40年代,不少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所描绘,也是当时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革命的"东风"吹进年轻学子们的心里,对缺乏生活阅历和斗争经验的木兰来说,革命只能是那些驿动的心中一种"想象的能指",和清醒坚定的学生共产党员何孝钰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后者的合乎情理的必要补充。谢木兰任性,想到什么就会义无反顾去做;何孝钰高冷,宁愿把事情都藏在心里隐忍不发。在心如琉璃的何孝钰的衬托下,谢木兰的真显得越加可贵,这也是这个角色最打动人心之处。

三.悲剧结局带来震撼效果

谢木兰的悲剧命运仿佛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似乎都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爱情的幻灭来自于梁经伦这一角色,表面上,作为一位满腹经纶大学教授,为人师表,和学生产生感情纠葛,在民国时代并不少见;实际上,他是作为国民党打入共产党内部的一个双面间谍,为铁血救国会卖命。这一"间谍"则注定了其自身和感情的悲剧性。此外,和谢木兰一样,梁经伦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也是谢木兰会爱上梁经伦的根本原因。但二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梁经伦的思想更接近纯粹的理想主义,但行动表现出了过于务实的自以为是。他为了自己"救国"的理想,在北平地下党和铁血救国会的夹缝中生存,对谢木兰的爱情虚与委蛇,似乎是在利用木兰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面对何孝钰的仰慕和谢木兰的爱慕,他始终保持着理智和清醒。面对何其沧的叹息,他说"我没有把自己交给谁",而是为真正的民主折进一生。剧情安排最后梁经伦看清现实的虚伪与残酷,但却无力回天。梁经伦的人物设置展现了编剧的人物塑造能力,较之命运的悲惨,源于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有说服力。

谢木兰之死是《北平无战事》最为悲壮的一场戏,很多观众,无论对谢木兰是喜爱还是讨厌的,都会深受感动。谢木兰没有温顺地走向黑暗,在最后的时刻,木兰朗诵着《雪朝》"白絮似的雪花漫天飞扬,银色的黎明静谧得没有一点声响",在这片寂静中,她的声音刺破了破晓前的黑暗,也使这一场戏的悲伤情绪直击人心。之后的剧情更令人痛心,梁经伦国民党身份的被徐铁英揭穿,从梁经伦身上看到的革命的希望,竟从一开始就是假象,这让她彻底崩溃。在枪声中,她的人生画上了最悲伤的句号,她的理想和爱情都错付了。

众所周知,编剧刘和平先生并非善写女性戏的编剧,纵观刘和平老师以往的作品《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多为男性群戏,女性在其中作为零星的点缀,但在《北平无战事》中,编剧刘和平在木兰这个角色上倾注的心血不比几位主角少。谢木兰之死是《北平无战事》戏剧冲突最高点的开启,木兰死后,关于木兰的去向被隐瞒,再被揭穿,各种矛盾被彻底激化,愈演愈烈。即使是在木兰死后,她依然不断出现在闪回画面中,成为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和人物内心活动的"触发器",这一点在木兰的亲生父亲谢培东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剧中有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心理蒙太奇:一次是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谢培东驱车赶往西山监狱去搭救木兰,被困在车内,但此时的木兰已经就义,这时通过谢培东的眼睛看到黑白世界中如花似玉的木兰带着她永久的俏丽微笑,在大雨中无声地敲打着车窗,无声地呼唤着"爸爸"。瞬间错觉带来了惊喜,也瞬间陷入了悲伤,谢培东使劲睁大双眼,视线却迷失在如注的雨幕中,抑或是朦胧的泪眼里了。就这样,在父女俩无法隔断的心灵感应中完成了阴阳两隔的生命仪式,从此谢培东把痛失爱女的苦楚深深地掩埋在心中;另一次心理蒙太奇出现在电视剧的最后一幕--北平解放的场景,革命的"东风"终于吹到了北平,可是这一切谢木兰是看不到了,年轻的生命虽早已随着这东风碾作尘,但"化作春泥更护花"。当时谢培东百感交集地走在解放后的北平街头,在欢庆的人群中他突然的"看"到了女儿木兰,"震天的歌声,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霎时归于寂灭!……突然,终于,那个女生蓦地回头,向谢培东灿烂一笑!谢培东的眼睛!谢木兰的笑脸!"电视剧在这里运用了复古的色调和升格镜头,把历史与现实、回忆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任是无情也动人,为《北平无战事》画下了一个虽不完美却余味无穷的句号。

在出场角色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北平无战事》中,木兰这一角色虽然是配角,但她的友情、爱情和亲情伴随着这个角色的绽放、盛开到凋落的全过程。木兰,以一己的柔弱生命之花,映照出漫山遍野的民族之花的怒放。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