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高校德育TOM路径的构建

作者:李修超来源:日期:2014-01-18人气:912

一、高校德育TOM路径概述

德育路径指在德育活动中,由各级党组织、相关工作部门和教育者通过控制和运用一定的载体,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以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高校德育TOM路径,指由文本(textual)路径、组织(organization)路径和传播(media)路径三个层面构成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其中,文本路径是指以文本为物质载体进行高校德育的方法,其具体载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政府的文件、教材、学术论文、重要会议和讲话文本等;组织路径是指高校德育具体由谁负责和如何组织实施,主要明确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各级党组织、相关工作机构、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以及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传播路径是指高校德育媒介及方式的灵活选择,具体包括正面灌输、隐性教育、现代传媒教育、心理咨询辅导等。

在高校德育TOM路径中,文本路径以文本的形式规定了德育的指导方针、基本理论和内容,为传播路径和组织路径提供了基本依据,居于前提和基础地位。组织路径明确了德育由谁负责、如何实施的问题,为文本路径和传播路径提供了组织保证,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传播路径补充了文本路径的载体,丰富了组织路径的运行方式,居于中介和纽带地位。三者区别明显但又紧密联系,任何一者的变化发展都会引起其他两者的互动反应,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动态发展的整体系统。

二、高校德育TOM路径的内在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方法论

一般而言,德育方法论体系包括哲学方法、通用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1]随着哲学方法、通用方法和具体方法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德育方法论体系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首先,高校德育TOM路径将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和传播路径有机结合,实现了诸多具体路径的优势互补、功效合一,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形成德育合力、实现德育目标的整体方法系统,体现了全面的、联系的辩证思维,丰富和发展了德育的哲学方法,为德育方法论创新提供了思维方式上的借鉴。其次,高校德育TOM路径构建,遵循德育的一般规律,充分吸纳了社会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等有关学科所共有的方法,如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论等,从而丰富了德育的通用方法。在TOM路径实际运行过程中,则是多种通用方法在互相渗透中交叉作用,并外现出整体运行效果,即德育的实效。再次,高校德育TOM路径,遵循了德育的基本方法,继承了德育的传统方法,积极探索和运用德育的新方法,正确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多样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德育的具体方法。

(二)有助于创新高校德育理念

高校德育TOM路径的构建,基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特别是学生主体性需求的满足,力求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凸显了教育的主体间性理念。首先,TOM路径充分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在TOM路径的运行当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都是由教育者围绕教育目标,通过选择一定的介质来承载德育的信息或内容并进行组织和发起的。虽然受教者能够以内省的方式来实 现自我教育,但也是基于教育者预先创设的各种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之中的。其次,TOM路径能够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TOM路径在德育方法上的多元化构建,使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差异性需求在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选择,从而有利于发挥受教者的潜能,实现自我教育。再次,TOM路径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这不仅体现在TOM路径对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对基本教育方法的遵循,更体现在对新方法的探索和运用。如在心理咨询辅导、面对面的谈话、网络上的交流等具体方法中,教师和学生被放在完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三)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整体实效

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把德育的各个要素割裂开来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以局部来说明整体,往往陷入单向因果论的误区。高校德育TOM路径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把握德育,为增强德育的实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模式。首先,TOM路径系统地运用了德育的多种方法,把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和传播路径交叉渗透,把哲学方法、通用方法和具体方法有机融合,较好地解决了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实现了对德育诸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的全面、系统把握。其次,TOM路径始终把德育组织运行中的“形成合力”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了影响高校德育内外部环境因素,主张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各级党组织、学生工作部门、德育者队伍等多个层面的齐抓共管,从而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机制。再次,TOM路径牢牢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主要矛盾,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关键地位,正确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紧紧围绕“教育者和受教育”矛盾双方进行方法体系的系统构建,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根本,从而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德育TOM路径的系统构建

(一)文本(Textual)路径的构建

1.构建准确完备的德育文本内容

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高校德育侧重于从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对受教育者的培养。根据高校德育的这一特点,借鉴学界对于德育内容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德育的文本内容应当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具体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思想教育的文本内容具体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道德教育的文本内容具体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网络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等;法纪教育的文本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和纪律教育等;心理教育的文本内容具体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和个性品质教育等。

2.开发灵活多样的德育文本载体

文本载体是一种延时载体,能够使教育信息得以长期保存;但文本载体对传受双方的自身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文本作品的生产与加工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从增强德育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应着力开发灵活多样和隐性教育功能强的文本载体。要在遵循科学性、严肃性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周期短、灵活性强、影响持久的文本型体。具体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分领域、分专题独立成小书,编制辅助授课的小册子,将德育的信息和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等等。要注重开发强隐性教育功能的文本载体。著作、教材、论文等传统的文本载体侧重于理论宣传和灌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易引起教育者的逆反情绪。而一些具有较强隐性教育功能的文本载体往往能够克服传统文本载体的不足,如在校园里悬挂标语横幅,摆放刻有校训、学校精神、学校传统的石雕,在教室墙壁悬挂名人名言,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进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创造易于接受的德育文本语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大众化的时代,德育应主动适应这一时代特征,在文本语言的设计上针对受教育者的语言偏好、心理偏好,力求易懂易记、生动深刻、深入人心。[2]高校德育的对象差异性较大,文本语言的设计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的受众从学术化、生活化、通俗化等语言风格中进行合理组合与选择。要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的要求,注重文本语言的简洁明快,编制适合于学习者速读的教材或一般辅助材料,在尽量精、短的文字里以生动的方式吸引阅读者的眼球、调动学习者的求知欲。大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对象,文本语言应重点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偏好,注重在文本语言中融入娱乐性、故事性、社会实践案例性、图片性的元素,组织制作和教材、文件内容相配套的光盘、影像资料,作为授课和宣讲的辅助,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Organization)路径的构建

1.健全德育领导体制

高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上下紧密配合,建立党政工学团分工共管的领导体制,从而形成德育的合力。一是要加强高校党委对德育的领导。高校党委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对德育的领导。二是学校行政要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行政要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德育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要重点抓好德育理论课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不断加强主渠道建设。要深入实行民主管理,支持教代会、工会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德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物质保证。三是有关部门和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协调一致、各负其责。党委宣传部、工会、学工部、共青团和各级基层党组织是联系教职工和团员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在行政的支持下,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创新、主动地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德育,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四是注重发挥学校德育领导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监督等作用,确保德育的顺畅、有序运行,使德育领导体制中的责任主体密切配合、有效衔接,实现合力的最大化。

2.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德育的工作机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侧重于从动力机制、考评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来实施构建。一是完善德育的动力机制。高校要根据教育对象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需要,通过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竞争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对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进行调节和引导,不断产生推动德育自我发展的新动力。[3]二是完善德育考评机制。考评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考核原则,才能得到主客观相统一的考核结论。应合理确定考评内容,全面考评德育的组织领导、过程实施和实际效果。应确立考评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作为评估的宏观标准,把受教育者的言、行和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作为德育的具体标准。最后应全面报告和反馈考评结果,具体可通过评语表述法、等级表述法、数量表述法、综合表述法等方法进行。三是完善德育保障机制。应完善制度保障,把德育的目标、要求、职责、奖惩等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不断提高德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应完善经费保障,实现德育经费足额、预算单列、专款专用。应完善学科保障,重视德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注重学术研究,不断为德育工作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优化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队伍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效。应着力抓好“选拔、培养、管理、稳定”四个环节,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一是重选拔。高校应以专业化为导向,制定具体的德育工作队伍长期规划。以“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为原则,制定明确的选拔标准,严格的准入机制,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确保德育工作队伍的较高起点和发展潜力。二是优培养。要以提高政工干部的思想素质为重点、业务能力为核心,从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和德育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坚持把理论武装和业务培训相结合,学习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事务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三是严管理。高校应当在德育队伍建设中引入约束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结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能进能出、择优上岗、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四是抓稳定。要鼓励一些德才兼备又有奉献精神的人员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一门学问去钻研奋斗,通过明确德育工作岗位的编制、职责、发展目标、职称评定、待遇保障体系、专业发展平台等,不断增强岗位的吸引力,确保队伍安心稳定。

(三)传播(Media)路径的构建

1.注重构建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在德育中的运用是指将德育的内容和信息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感染、提高认识,促进自身的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4]高校德育活动载体的构建应突出目的性,围绕德育目标来设计活动,把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的各种信息贯穿于活动始终,赋予活动以深刻的教育意义。活动载体的构建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结合德育的内在特点和要求,结合师生特点和喜好,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从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结合高校实际,德育活动载体的构建,应以深入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生动的活动形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教育信息的传播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2.恰当运用新媒体载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手机、飞信、QQ、博客等为代表的,向大众传输信息的媒体。它具有即时互动、广泛传播、持续创新等特性。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德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为德育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拓展了德育的时空。但新媒体带来的庞大信息量、较为自由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给德育信息传播的监管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媒体的利与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主动适应、积极融入、趋利避害、恰当运用。高校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和迅速占领互联网、手机短信、飞信、QQ、博客等新阵地,构建立体化德育网络平台,使新媒体成为密切联系师生、传播主流舆论、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在政府大力推进手机实名制、网络实名制的同时,高校要重点抓好对网络论坛、微博等的管理,加大网上各种有害信息查处的力度,坚决切断有害信息传播,净化网络环境。要加强新媒体道德和伦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强化学生的新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使健康上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增加了人们适应社会环境的难度,生存竞争性的加剧也使一些人在心理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上述现象也同样存在于师生身上,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能够针对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导,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在人员、经费、待遇、工作场所、实验场所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健全师生心理档案,重点针对问题人群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援助,满足其个性化、特殊性的心理需求。要注重加强心理健康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深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指导课程,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德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吕治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3]马福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简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