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茫茫六道中的苍生百态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5-08人气:1118
西方叙事学理论受现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研究思路的影响,它对传统批评中指称叙事文学结构的术语“情节”赋予了新的阐释意义,因此,叙事学对结构的分析旨在归纳出叙事作品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模式,“这个共同的模式存在于一切言语的最具体、最历史的叙事模式里”。行动是一种动态的、历时的情节结构,而行动者,特别是具有叙事功能的角色却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共时存在。故而,叙事主体对作品角色模式的设置主要是一种深层的结构布局。

“角色模式”理论来源于法国叙事学家格雷马斯,他在继承普洛普民间故事功能结构分析、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结构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从语义分析出发,寻找故事内部基本的二元对立关系,归纳出叙事作品中“主角和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这三对共六种角色模式。根据格雷马斯的叙事理论,“角色”是事件行动的一个因素,和通常所说的“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人物并不一定有叙事功能作用;某一角色可能由几个人物充任,也可能不是一个人物,同一人物则可能充当不同的角色。

蒲松龄以他的生花妙笔,描摹出了一幅茫茫六道中落魄书生、惊艳女鬼、赤胆侠士、青面鬼隶等的苍生百态图。不过我们仍能根据角色所承担的叙事功能,从这些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众生相中剥离出三组共五个基本角色,即:主人公凡男与对象鬼女、助手与对头、引路人。以这些角色为中心,许多功能项按照一定的范围积聚起来,这是普洛普故事形态学理论中所谓“行动圈”的涵义。

1、主人公凡男与对象鬼女

《聊斋志异》中人鬼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阳世间的落魄书生,作为对象的女鬼则不仅貌美体腴,而且偏偏看中这些潦倒窘困的书生,并安贫乐道,甘愿与他们风雨同舟,苦乐同享。

首先,由于角色所身处的空间被隔开于阴阳两界,凡男与鬼女这两个角色就必然承担着遇合的叙事功能,身处同一个时空是人鬼幽情生发的前提。因而如前所述,凡男与鬼女分别承担了“外出”、“自至”的叙事功能,并一同分摊了“相识相恋”这个功能项的意义。此后,凡男与鬼女这两个角色又分开两路,辨证式地向前推演着情节。鬼女“提出禁忌”、凡男“打破禁忌”;鬼女“遭遇难题”、凡男“解决难题”……最终,凡男归来,与鬼女一同与对头“交锋”,继而收尾。

2、助手与对头

助手这一角色在17篇人鬼恋故事中有三种呈现身份:侠士、道人、朋友。他们在主人公凡男的行动圈中,承担着与对头“交锋”、“解决难题”、“打破禁忌”等叙事功能,为情节的推演及人鬼幽情的深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聂小倩》中的侠士燕赤霞、《小谢》中教授陶生使秋容、小谢复活之法的道人、《连锁》中协助战胜鬼隶的杨生之友王生……

对头这一角色同样呈现出三种身份:幽冥世界的鬼怪、父母家族、朋友。这批角色承担着威胁凡男与鬼女情感稳定、阻碍人鬼恋情进一步深化的叙事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角色所承担的叙事意义的消亡也反过来推进了情节、加深了情感。

例如:《聂小倩》中的金华妖物、《鲁公女》中阻拦与张生再续前缘的卢公女之父母、《莲香》中戏弄桑生的朋友东邻生……

1、引路人

茫茫六道间的界限鸿沟有时并不能仅仅通过“外出”、“自至”等简单的功能项来实现跨越,因而有着这样一批引路人,他们引领着主人公跨越现实世界与幽冥世界的鸿沟,出于人间,顿入幻域,去见识另一个神奇世界的斑驳陆离,去引发一段与鬼女的旷世幽情。

引路人这一角色多化为来自幽冥世界的奴婢丫鬟、老叟老媪、亡友。例如:《巧娘》中的白衣女子与丫鬟、《爱奴》中徐生回家途中遇见的老叟施敬业、《薛慰娘》中丰玉桂梦里请他入幻境的李姓老叟、《公孙九娘》中死于于七一难的亡友朱生、《湘裙》中晏仲酒醉归家途中路遇的亡友梁生……

(一)、角色叙事功能的差异

1、角色的同化

在普洛普看来,功能项的确定应该不依赖于谁和怎样完成它,因而多种角色形态可能承担的是相同的功能项。《聊斋志异》人鬼恋故事中有一个角色同化极为明显的例子。

在《莲香》(卷二)中,女主角莲香夜半进入桑生的屋内,依次发挥了“自至”、“假扮”、“相识相恋”的叙事功能。这一系列功能项随后被另一鬼女李氏完全重复了。之后,桑生、莲香、李氏进行了三个回合的博弈,两女又承担着相同的功能项:“提出禁忌—打破禁忌”、“真相大白”、“使桑生痊愈”。

鬼女李氏常常被解释为莲香的对头,然而这种解读似乎并不能使我们信服。事实上,李氏是从莲香中来,是莲香这个角色的复制或曰分身,共同作为“对象”与主人公发生情感纠葛。这两个角色各自都按照“女鬼自至—告别”模式,从两个维度辨证式地推进着这一过程,并随着两人矛盾的冰释,最终作为一个同化了的角色对象使得桑生痊愈。这无疑是角色同化的一个极好表征。

2、角色的双重叙事功能

在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中,与同化相类似的另一个现象是角色的双重叙事功能。这在17篇故事中不乏例证,且以《连锁》篇为例略加阐明。

《连锁》(卷三)篇按照上述“女鬼自至—告别”模式,细化为如下几个功能项:1.夜半连锁进入杨生屋内;2.连锁自诉身世,与杨生因诗词相识相恋;3.连锁提出禁忌:君秘勿宣;4.薛生、王生打破禁忌;5.连锁告别;6.连锁复至并提出难题:冥隶逼其充媵妾;7.杨生入梦战胜冥隶,解决难题;8.连锁复活。

不难发现,在这个故事中,助手与对头的叙事功能并不是僵固的。在主人公凡男与对象鬼女相识相恋的过程中,友人薛生、王生作为对头而行动。冥隶同样作为对头,他是杨连爱情实现的障碍,与此同时,他又是杨生的助手,正是由于他的逼婚促使离去的连锁复回,并且随着杨生战胜冥隶,杨连爱情才最终得以实现。在此,冥隶这一角色显然具有对头和助手双重叙事功能。

3、角色叙事功能的前后变化

角色的叙事功能不仅存在静态差异,若将其加以纵向考察,便会发觉其动态差异,即角色叙事功能的变化。

在上述对《连锁》角色的叙事功能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冥隶具有双重叙事功能,而友人王生这一角色却发生了叙事功能的变化,他在故事中由最初的“对头”转变为“助手”,在梦中协助杨生战胜了冥隶。

角色叙事功能的前后变化同样见于《吕无病》(卷八)。主人公孙生与吕无病在相识相恋之后,一同回到家。后孙生逼不得已娶权贵王天官女为妻,不想王天官女专横跋扈,欺辱吕无病,欲杀孙生前妻之子阿坚,此时,王天官女是作为“对头”的角色。而伴随着王天官女母亲的死亡、家道的没落,这一角色逐渐由“对头”转变为“助手”。她反省并悔改,重回孙家操持家政、疼爱阿坚,最终成为了封建社会里男子理想的“贤内助”。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