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主法治的建设研究

作者:严华来源:日期:2014-05-09人气:753

摘要: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特别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发生了急剧分化,新问题不断出现。在这里首先需要我们清楚和把握的一点,是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利益表达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重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主法治的建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

民主是共和政体的根本特征,民主和法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依法治理就是将民主,将人民当家作主上升为法律,上升为实体法,上升为程序法。因此,实质上,依法治理就是实行民主。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

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新形势下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基本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放手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点,当务之急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兼顾各不同阶层和各不同利益群体。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某些异化现象有一定察觉,比如亚当·斯密认为市民社会是“一切人都成为商人”的一个商业社会。在这样社会的里面,每个人都是作为经济人的面目而出现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只有通过私有财产或者说通过货币才能得以进行,这种交往采取了一种异化的形式,也就是说人的创造物(商品和货币)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以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设计进入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在这里,就必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并保护和尊重少数的原则,来整合民意,从而和平、有效地协调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

社会主义民主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治形态,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地实现的政治形式。它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民主原则来说,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和主体;议行合一原则,它要求保证社会和国家重大事务决定权由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最高权力机关掌握,使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活动;共产党领导原则,坚持共产党领导地位是保证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实现,保证其政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的基本条件;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就制度来说,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具体体现为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我国具体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产阶级的政党制度(在我国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其他一些政治制度,如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从法国“巴黎公社”开始到今天,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其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高潮也有低潮。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在历史上尽管仅存在了72天,但它破天荒地为世人展示了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主国家的雏形,并第一次提供了用无产阶级民主取代资产阶级民主的经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特别是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使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高潮。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的剧变,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有的沦为在野党,有的甚至一度成为非法的政党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跌入低谷。苏东剧变固然有着多种原因,无论是对当代共产主义运动而言,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当前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而言,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苦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是真正多数人的民主,追求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当家作主,这是人类民主政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要实现政治的平等,而且要在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实现平等。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性对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苏联以来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包围和压力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既要迅速发展经济、强国富民,又要防止外部的渗透演变,这种环境大大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和风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主法治的建设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经济学的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活动的创造能力的肯定。比如配第就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因素”。把财富的源泉从对象转移到主体的活动,即财富是劳动的创造物,同时,国民经济学家还认为劳动创造财富要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相结合。最后,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比如斯密认为,利润、地租和工资是文明社会的三种基本收入,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产阶级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这“两个上层阶级”和工人这个“下层阶级”,这是文明社会三个主要的和基本的阶级,并且“下层阶级”常常受“上层阶级”所压迫。

总之,国民经济学己经发现了异化劳动的大量现实,虽然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用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国民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劳动者,但实际上劳动者得到的是他绝对不可缺少的最小的一部分产品……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本身和自己作为人的资格……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到处凌驾于劳动者之上,对劳动者发号施令”“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了:劳动者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无足轻重的商品;劳动者的贫困同他的生产的能力和规模成正比”。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学对异化劳动的这些现实,采取了一种非批判的态度,因而不能揭示劳动本质的异化,把异化了的劳动错认为是劳动本身。马克思对此作出了批判,他指出国民经济学的失误在于,未加批判地接受了私有财产的事实,没有考察工人(劳动)和产品的直接关系,因而“国民经济学虽然以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为出发点,却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反而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

国家的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它既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反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管理社会事务还是国家事务,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遵守法律,就是服从党的领导和服从全国人民的意志,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程序化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出发,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通过深刻揭露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吸收了国民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财富的积极因素,指出“劳动是人能够用来增大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的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从而最终得出异化劳动的结论,“我的结论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认真的批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完全经验的分析得出的”。因此,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三者对立起来,因为它们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它们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一)稳步扩大人民民主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执政党要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当前应全面推行省市县党委书记兼任同级人大党组书记和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模式。这种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与执政方式,全面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宪政原则,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落实人大的宪法权力,强化人大的法律监督,也有利于党委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抓全局、抓大事。

2.完善人民政协制度

党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文件,是当前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党委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功能。我们认为,完善人民政协制度还应在根本制度上着力。具体说,应扩大人民政协的功能,提升其宪法地位,在国家立法和执法、司法各环节中赋予其一定的审查和监督的权限。这一点同样在下文论述。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哲学规定最早形成于1843到1845年,这种劳动规定的主要思想史是从黑格尔的异化哲学开始的。黑格尔从主体与实体的关系出发,将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发展自己的必然环节,劳动在绝对精神的总体异化(对象化)过程中,既是个人主体在对象中确立自己的通道,又是绝对精神假手社会历史运转中的一种必然手段。黑格尔把异化看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辩证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绝对精神在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中实现自己回复自身,黑格尔的异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环节,黑格尔认为异化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异化作为一个不断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无休止的循环过程,也是永恒的。在这里黑格尔把异化看作是必然的合理的现象,并且只是观念上的异化,异化仅仅是精神的逻辑的自我发展,马克思则把劳动看成现实的实践意义上的劳动。

4.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首先,要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推行决策咨询制度。政府决策机构都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思想库、智囊团,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并且合理整合现有调研机构、专家学者、政府专业部门咨询机构的职能作用;要加强和壮大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广聚人才,保证让水平高、能力强、有积极性的各方面专家队伍参与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过程。确保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代表民利的科学决策。为此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探索建立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各种制度形式。

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民主法治意识。一是树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平等观念,认清什么是自由平等,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与法治观念,形成在法制轨道上维护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观念与行为习惯。二是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的公平正义理念教育,引导人们在权利与义务平等基础上认识社会公平与正义准则,勇于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一切违背公平正义的错误行为作斗争。

6.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和维权功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有历史必然性、紧迫性,要支持各级T、青、妇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过程,即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大环节推进落实依法治国的过程。

1.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在看到劳动肯定意义的同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所带来的可怕的异化现实。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对象化与异化混同起来,继承了黑格尔对劳动的肯定性合理的解释,把它理解为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对象化劳动并不必然是异化劳动,只有在私有制的前提条件下,对象化劳动才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对象化劳动”才是异化劳动,是以异化的、否定的方式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类本质,从这里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的不同。

适当的讨论有利于消除分歧、统一认识,找到多方观念的契合点和利益的交叉点,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更加科学合理,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奠定基础。

2.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观念主体异化,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辩证法,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劳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劳作,“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一切现实的物化劳动都只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作了很多论述。他指出,异化劳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里,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这种人类的自由自觉的目的性活动变成了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变成了谋生的手段,这就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其次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再次,由于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人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尊严,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和谐统一,变成了相互对立,人们都把他人当作是谋求自身利益的手段,异化呈现为普遍化。

“在社会生活中,公平概念涉及的对象或者说存在公平与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极其复杂,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四大方面,即事实公平、做法公平、制度公平和道德公平。”其中,事实公平就是在某项具体事态上所具有的利益公平,表现为参与的机会和结果在客观事实上的具体公平;制度公平是指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各项制度、政策、法律、法规本身的公平;做法公平是指利益追求的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公平,如公平交易、公平竞争、公平裁决等;道德公平是指在义利关系上道德评价的公平意识和公正做人的品格。在这四大公平当中,事实公平是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社会的公平程度;制度公平是保障,是维护和保持一个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做法公平是关键,它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也是实现制度公平的保证;道德公平是境界,是主体对社会公平的道德认知和恪守公平原则的道德自觉。虽然这四个方面未必能穷尽所有的公平问题,但是对于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伦理考量来说,这四个方面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结论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问题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实践就是劳动实践。人们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关系,为了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就要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因为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必然会涉及对权利的限制或对利益得失进行再调整等问题,因而公平问题就成为社会治理不可避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及结构解读[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3)

01)

[2] 常存平石采平刘智勇. 邓小平维稳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01)

[3] 李爱军. 毛泽东胡锦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比较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4] 林毅.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评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