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作者:张桂花来源:日期:2014-05-23人气:931

面对道德失范的严峻现实,我们迫切需要分析目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何在。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产生道德原因,将人们从道德困惑中解脱出来,也有利于我们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失范的有效措施,以便促进公民德性、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实现人的现代化。

正如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现代性产生稳定性,但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在道德领域,现代性也不同于现代化,现代性意味着道德的规范,而现代化则加剧了道德失范。在现代化向现代性靠近的进程中,道德也将由失范走向规范。转型期中的道德失范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强烈变动不仅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且使原有的道德规范遭到强烈的冲击,引起了人们道德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现代化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新鲜事物,社会生活也随之日益生动、复杂,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难以很快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整合体系,新旧道德规范的衔接需要一定的时日,道德失范也因此成为现代化中的一种普遍状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教育在我国德教育体制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在文革时期一度采用政治强迫性教育来替代道德教育。可是道德失范现象为什么又会如此之多?笔者认为,除了社会转型方面的原因之外,人的现代化过程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因素有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生活质量等。在这些因素中,学校教育处于突出的地位。因为人的现代性特征主要是由他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现代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最为有力的手段。学校教育的差别,对人的现代化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以往的德育收效不大,不能说重视程度不够,只能说在德育的在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偏颇,也就是学校德育缺乏现代性。

如果说现代化过程中道德失范是一种常态,而恰当的学校德育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消融道德失范。不幸的是,能够消融道德失范的学校德育也由于复杂的条件和突出的问题出现了失范现象。德育失范不同于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它更多的指原有的德育方法、方式不适合转型中的社会发展,它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现代化中的道德失范。具体表现如下: 

1. 德育目标的无序

德育作为一种在理性引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可分为终极性德育目标和发展性德育目标两个方面。终极性德育目标是理想的德育目标,表示德育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德育目标是现实的具有连续性的德育目标,表示德育活动在其不同的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示对人的培养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如果把德育的终极性目标当作德育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性目标,不切实际地拔高对教育对象的道德要求,不但无法取得应有的德育效果,反而会使德育本身失去说服力和生命力。学生一接触就是完美无缺的终极性德育目标,不要说学生做不到,教育者自己也很难做到。过去的德育的目标太过完美,缺乏个性和阶段性,这是造成德育失范的重要原因。

2. 德育方式的简单粗糙

德育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德育实践中却被简单化、知识化。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忽视道德与知识的差别,认为道德知识积累越多越有利于道德观念的发展,形成重视教而忽视育与学的德育方式,个人的主动参与以及道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长期受到忽视,个人的主体性受到限制。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重视课堂传授,学习规则和纪律要求,而忽视主体的情感需要,缺乏创造性,使德育工作灵性缺失。这种强制性的德育控制与灌输,缺乏外部道德规范的真正内化,操纵着德育主体的道德选择,势必造成德育主体的虚假态度、阳奉阴违甚至是逆反对抗,使德育失去生命力。

3. 德育评价的扭曲

在评价主体上,长期以来德育评价往往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具有片面性,德育工作者的一段评语就是整个德育评价,而最有说服力的学生中的自评和互评却成了摆设和形式。在评价内容上,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性。造成“人”的因素多,“法”的因素少;主观因素多,客观因素不足。在评价标准上,质的评价多于量性考核,含糊和弹性使标准难于把握,如果德育评价一旦遭遇评优、升学或就业,就容易失真,甚至扭曲。

4. 德育主体的错位是德育失范的根源   

德育目标的无序,德育方式的简单粗糙,德育评价的扭曲,都与德育主体的错位有关,或者说,正是因为德育主体的错位,才导致了德育误入歧途。教育者总是将自己当作德育的主体,一厢情愿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指向未来而不是现实的道德教育,追求终极道德目标,不切实际地拔高对主体的德育要求,超越德育主体的生活现实,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无序。教育者不重视公民教育、法律教育,而灌输可能与现代性相悖的道意识形态内容,单纯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和强制服从,无视主体的独立人格、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德育方式、德育评价的问题实质也是主体的错位。

德育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却又是目前难以实现的德育现实。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德性充分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真正确立受教育者的德育主体地位,实施具有现代性的主体德育,才能改变现代化过程中德育失范的困境。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