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作者:陈丽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09-05人气:1662

摘要:钱钟书的《围城》被人们称为“新儒林外史”,它既有中国传统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又融合了西方讽刺艺术的精华,对新时期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念、文化意识以及复杂心理描写的入木三分,尤其是在心理方面文化反省与批判的色彩浓厚。钱钟书在《围城》中如同一个智者,目睹世间万象,众生百态,其作品中的讽刺光圈既有对芸芸众生命运经历的唏嘘无奈,又有如一位冷眼旁观的世外高人对人性的宽容与调侃,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钱钟书式的讽刺心态。《围城》中作者对这一心态充分释放,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夸张、比喻、象征以及心理描写,表现出独特的讽刺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就其中的具体表现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表现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单就讽刺艺术而言,鲁迅先生给人以辛辣幽默的感觉,老舍具有深切温婉的特点,沙汀则表现为沉郁浑厚,而张天翼则冷峭尖刻,同样的,钱钟书在讽刺艺术方面也有其鲜明特点[1]。钱钟书的作品个人气质机敏跃动,书斋思考周密丰盈,而且自身修养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这些特点充盈其中,使其小说个性独特。有时语言字字机锋,仿若锥之处囊,几欲脱颖而出,感情强烈,锋芒毕露;而有时则运用多种譬喻,机智幽默,精巧奇妙,趣味横生,使人会心一笑。既有如《儒林外史》一般的冷嘲艺术,又有西方作家肖伯纳或者马克吐温式的热讽表现。因此,钱钟书作品的讽刺艺术尖锐泼辣中不乏诙谐幽默,尤其是其代表作《围城》中的讽刺更是别具一格[2]。

一、 寓庄于谐,意蕴严肃

《围城》中,钱钟书的比喻总是风趣幽默,让人细细回想的时候又感觉意味深长。他通过深刻剖析现实生活中阴暗荒谬的一面,讽刺了其中可笑粗鄙的人物,语言鞭辟入里,幽默中隐藏发人深省的意蕴。方鸿渐由于在欧洲游学,为了给自己的父亲等人有个交代制造了假文凭,但仅支付给爱尔兰人10美元的报酬,爱尔兰人受到欺骗非常气愤,咒骂不止,醉酒后想要找个中国人打一场。作者讽刺说,这可能是中国有外交后的唯一一场胜利。这是由于文凭而牵扯出的国家大事,将假文凭事件升格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事件,在嘲笑爱尔兰人制造的骗局失败的同时,也辛辣的讽刺了当时政府在外交上的屡遭挫败[3]。这件事经过钱钟书的叙述确实引人发笑,但人们笑过之后难免会生出悲凉之感。小说中描写了洋行经理坐享最新的科学设备,但是其夫人却在利用水管供暖的老旧客房内念佛;经理为炫耀自己身份总是在讲话时夹杂英文,以证明其洋派作风。作者给予评论说,他说话时嵌着的英文尚不比嘴里的金牙,金牙还可使用,而他这种行为好比塞在牙缝中的肉屑,除了表明这顿饭吃的尚可之外,其他毫无用处。这种生动的比喻既将洋行经理胸无点墨却自我卖弄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又将个人批判与嘲弄感情暗涵其中[4]。苏文纨性格阴鸷,但在爱情中自视崇高,可终究是岁月催人老,虽然她是女博士,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孤独惆怅感觉还是萦绕周身。作者形容她说,原本是一件好衣服,但是一直锁在箱子里,舍不得穿,等过了一两年再拿出来却发现这件衣服的款式、花色已经不流行了,不免让人生出自怅自悔之感。这种将爱情比作时髦衣服的方式,仅寥寥数笔就将苏文纨寂寞孤独的心灵深切的刻画出。而对于老奸巨猾、心有城府的高松年,作者首先对其进行赞颂,称他是一位“老科学家”,之后便对“老科学家”这四个字展开联想,大做文章,不尽之意全在其中。钱钟书在小说中描写说,科学家同科学之间还是存有一定差异的,科学家如酒一般,年龄越老就越珍贵,但科学却不是这样,科学则如女人,年纪一大就不值钱了[5]。并说高松年在二十年前是做昆虫学研究的,想来以前的昆虫已经全部进化成如今的大学生了,所以将他请来作表率士。这种连环的比喻暗藏深意,环环相扣,对高松年的政治野心以及沽名钓誉的性格给予影射。如此这般的比喻在《围城》中俯拾皆是,作者笔锋睿智且犀利,气氛虽然看似诙谐,但是其中融铸的批判力度及讽刺强度不容忽视。

二、 以实予虚,虚实结合

清代的王夫之有言,于情得景最是难得,其中的“于情得景”主要是指将抽象的难以表述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的具体形象,将内心只可意会之情表述为具体可言传的景。钱钟书将这种于情得景的能力于《围城》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小说中的比喻形式特殊别异,争奇斗艳,实在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作者利用丰富比喻,将具有抽象性的理性批判及感性情感转变为具体可感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以让读者在阅读审美中体会到强烈的讽刺力量。比如说,某些比喻因为人们普遍使用而磨损掉了其形象感,但作者却想方设法的给予“修复”,使其重新呈现出生动形态。如小说中描写方鸿渐直冒心火,因为“火”这一比喻大家经常使用,读者已经感受不到这种形象,然而作者采用所衔着的香烟头烧红来比喻方鸿渐发火的表现,将这种形象立体的凸显出来,发火这种概念也由抽象变为具象了。因苏文纨从中作梗,方鸿渐与唐晓芙两人断绝往来,当方鸿渐还给唐小姐信时,当时并无感觉,但是后来过些时间,他才像是在昏厥中突然醒来,心痛的感觉如同四肢在困倦麻木的状态下突然血脉流通,开始持续刺痛。方鸿渐的这种复杂的失恋情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现象进行比喻,生动的描写出他此时此景下的独特感受[6]。同样的,小说也对男女感情之间的微妙关系给予精细化的描绘,说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的感觉是非常奇妙的,这种形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既有可能是一见钟情,也会出现日久生情,但是这种情感只是会在心里模糊成一团,说不清楚到底是何种情况。但是钱钟书却独具慧眼,以今天温度不能累加到昨日气温上这种比喻揭开男女情感的真面目,在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同时增加对生活的品味。小说中作者不仅只是从虚到实,而且还擅长刻画人物间的相互较量,虚实相生中对其丑恶心态给予讽刺。韩学愈是一个骗子,在他知道方鸿渐有可能已经知道事情个中原委的时候,将其请到家中准备一探虚实。作者此时将主客对话描写的言简意赅,虚虚实实。对话虽然简短,但是我们在阅读中不难体会到双方人物的心境神态。开始韩学愈不了解方鸿渐是否得知事情真相,采用试探的语气询问他是否去过美国,语气含糊,后来通过对话探知到方鸿渐真实底细后,语气逐渐稳定,言词也坚定起来,最后的时候俨然以美国大学博士的身份自居。短短几句对话就将人物心理进行层层推理,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荒唐可笑。

三、 由此及彼,和谐相生

《围城》中,作者总是习惯于将两种看似彼此之间没有相关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粗略一看感觉两者完全不相及,但是放在一起却又是非常合巧,可以将隐藏其中的共同点发掘出来,由此及彼的将讽刺效果推向更高境界。例如作者描写物价骤涨,形容是如断线风筝一般,又像是得道升仙,物价平地直升,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正面的抨击时局,但是其中的寓意已经溢于言表。社会恶浊,作者以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个人的鄙视与厌憎,这种看似平淡的表述方式,是一种笑谈,更是一把抨击社会的尖锐的手术刀。描写方鸿渐艰难的于泥泞中行走,作者把刮下来的鞋泥比作旧中国贪官污吏搜刮的地皮,比喻新颖奇特,又对贪官们的贪得无厌辛辣讽刺。钱钟书在《围城》中擅长凭借联想比喻映照现实事物的荒诞,例如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农夫赶驴,在驴不肯走的时候就将胡萝卜挂到驴的眼睛前,这样驴子会认为走一步就能吃到胡萝卜,于是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而对于驴子是否能够吃到萝卜则全靠农夫心情。在机关中,上司对下属的驾驭也是采用这种方法,高松年答应方鸿渐可以升为教授就是典型的例子。将驴子、萝卜以及驴夫来比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貌似荒诞却又合乎情理,既生动的刻画出上级领导的奸诈,又表现了下级人员的愚笨,由此推及到社会中,将高松年的政客手腕表露的让人一览无余。对于现实人物的鄙俗嘴脸作者采用轻松愉快的手法给以展现,例如描写餐馆中肥胖的老板娘,说她那样肥硕证明了店内饭菜营养丰富,老板娘坐在店门口也算是一则好广告。原本饭菜质量同老板娘身体之间关系不大,但是作者利用丰富想象,一方面确实写出了老板娘肥硕的身材,而另一方面对前面他们所叫的饭菜再进行联系,由此及彼,前后映照,使读者啼笑皆非。当时社会盛行崇洋媚外,总是有这样一群人千方百计的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洋身份,出国留学的人更是趋之若鹜,这种出国留学并不是为了学问,而是为将自己镀上一层海外归来的金。作者称这种风气好比是出痧或者出痘子,是非出不可的事情。而且就连学习国文也要到国外学习,因为国文需要外国招牌才可维持其稳固地位,所以大批的人使用假文凭,韩学愈也因此成为系主任。国外文凭仿若是亚当夏娃身上的树叶,能够遮羞,仿佛这一张纸就可以将一个人身上的愚昧无知与空疏寡陋全都掩盖。通过一纸文凭而牵扯出遮羞布,对当时社会浮夸的风尚与官商剥削人民的行径进行揭示,也道出中国社会对于西方社会文化学习的盲目与失败,这也是整部作品富含社会现实方面的内容。

结束语:

钱钟书的《围城》语言独特,耐人寻味,小说中作者不留情面的讽刺背后又蕴涵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热望,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种讽刺艺术唤醒在围城中不断挣扎与徘徊的人们,这种讽刺艺术非一言可道尽。

参考文献:

[1]鸿耀辉.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19(04):113-114. 

[2]陈平原.东西文化夹缝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兼论四十年代讽刺文学 [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26(09):183-187.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6(07):132-136.

[4]温锁林,喻海,明珠.钱钟书《围城》比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03):34-37. 

[5]岳爱环,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7(11):239-243.

[6]张清华.启蒙神话的坍塌和殖民文化的反讽——围城主题与文化策略新论[J].中国科学出版社,2011,18(04):114-119.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