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满园春色关不住——唐诗中的杏花意象

作者:张逗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12-24人气:4800

    温风如酒,暖意融融,杏花开放在灿烂的春季。有诗说“二月杏花独撒娇”,杏花作为文学中出现的题材,因为它不同寻常的审美形态和季节属性,成为文人墨客笔下乐于吟咏的对象。杏花在我国古代文学反映的植物世界里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符号体系。本文就我国古代文学中唐代杏花诗的创作历程与表现特点、杏花诗的繁荣原因以及杏花意象的审美品格等方面试进行探讨论述。

一、唐代杏花诗的创作历程与表现特点

(一)唐代杏花诗的创作概况

    唐五代是杏花题材创作的高峰。杏花娇小妩媚,虽然比不上雍容华贵的牡丹,灼灼其华的桃花,也比不上一枝带雨的梨花,数量上仍是有限,质量上也稍显薄弱,但是从纵向上来看,杏花文学已经步入了自身发展的繁荣期。伴随着整个文学创作的大繁荣,尤其是写景、咏物题材的兴起,杏花较魏晋六朝的那种单篇只咏、意象偶见的现象出现了明显的改观,不管是在专篇吟咏上,还是在意象寄托上都大为增加。

    唐五代咏杏文学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诗歌,尤其是中唐以来,由于诗歌题材的丰富与拓展,文人描写花卉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增多。根据对《四库全书》集部唐代别集、《全唐诗》、《全唐五代词指向杏花村》等进行粗略的统计,唐诗中的咏杏和以杏花意象为主的诗歌有60首。在词、文、赋等体裁中虽然没有出现专题描写杏花的作品,但是不乏有关杏花的单句。因而总体上来看,较前代咏杏文学的状况,唐五代时期咏杏文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当然,除了诗歌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外,杏花诗创作的繁荣得益于大量创作群体的出现。如果说唐前的杏花诗创作还处于零散的状态的话,那么到了唐代,因为科举制度的变化等等原因,创作杏花诗的文人增多——主要是登科及第的文人,他们借此感怀,抒情言志。唐代知名作家中,权德舆、刘禹锡、张籍、元稹、白居易、姚合、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司空图、皮日休、薛能、郑谷、吴融等都有杏花诗的创作。这其中贡献最大的要属司空图,他有《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七言组诗十九首,这不仅在唐代的咏杏文学中,就是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的咏杏作品中也是很突出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代杏花诗的类型与艺术特色

    唐代杏花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吟咏、寄情、讽喻,各具特色。

1.创作类型

    一是直写物象,赞美杏花娇艳多姿。描写杏花最多的当然还是直取物象,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春寒料峭中,百花犹在沉睡,杏花却早已在枝头顾盼生辉。杏花不仅有其独特的香气,还以其色彩的多变为人称道。在唐代诗人吴融的《杏花》诗里这样写道:“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卷686)这首诗点出了在春天的大地上,万物竞相争妍斗巧的时候,杏花的娇嫩是最突出的,所以才会惹来万物的忌妒,惹得蝶儿也久久不愿离去。而司空图《村西杏花》中的“肌细分红脉,香浓破紫苞”(卷632)两句写出了杏花肌肤的光滑细腻,甚至能够看出叶子表面的脉纹,而杏花的浓香竟然穿透花苞散发出来,杏花如此,叫人怎能不怜爱。

    二是叙事入诗,在描写杏花同时反映当时的情景与社会风俗。有些兴化市杏花诗既写赏花、惜花等情景,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风物。在我国农村历来有望杏耕种的说法,即杏花时节一般为二月,这也是农耕生产的大好时机。唐储光羲《田家即事》:“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为天时”(卷137)。说的即是春天到来,杏花也一日胜似一日,老农们将此作为耕种的标记。寒食前后人也有喝杏花粥以及出游等习惯,这在我国古代文学诗中也有反映。如唐柳中庸《寒食戏赠》:“春暮月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卷257)

    三是借花抒情,诗人寄情于杏花感怀际遇,申述心志。由于在唐代科举考试放榜的时间与杏花开放的时间重合,因此杏花与科举考试无形中联系到了一起。像那些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诗人在杏园宴会更是会借物言志,如郑谷《曲江红杏》:“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卷125)即是表达了自己通过科举考试后春风得意的心情。落第举子们的心态与中举的则截然不同。他们眼中的杏花不再是春的使者,而是将自己的心境与杏花结合衍生出愁怨的情绪,即所谓“落杏情节”。同时,杏花也被普遍用作神仙和隐逸的象征,寄托着诗人希望隐逸或得道的种种愿望。如李白《姑孰十咏·灵墟山》:“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人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几归度。”

2.艺术特色

    唐代杏花诗内容的丰富决定了其类型的多样,在艺术特色上也是多采出众。

    一是状物传神,杏花尽显风采。咏物诗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神似,即表现出事物的风采、神韵,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咏之物生动鲜活,并展现独特风姿。“杏林微雨雾,灼灼满瑶华”(卷326),描述了杏花沐浴完春雨后的那种生意盎然,令人心神为之一振。再如李商隐眼中的杏花,又别是一番姿态,“上国昔相植,亭亭如欲言。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卷539),这里杏花就犹如豆范少女一般亭亭玉立,惹人爱怜,那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二是物我交融,借杏花以抒己情。诗人在写杏花的时候往往心灵深处就有种种情感意绪,迷离恍惚而又难以名状。诗人借助杏花这个物象将郁积于内而又因受外物触发所引起的种种情感意绪、心灵状态,即心象与外物的沟通融合,以心象融铸物象,使物象呈现人的情感,甚至能直观展现人的心灵。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只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卷578)在此,温庭筠借描写杏花抒发了自己的郁闷。

    三是托物言志。诗人除了单纯的描写杏花以及借杏花表达自己的情绪外,也会借杏花寄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郑谷《曲江红杏》中“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卷750)”,诗人即通过女郎之口,借杏花道出了他希望科举高中的愿望。又如黄滔《放榜日》中“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也是通过杏花表达自己希望进士及第的心情。

二、唐代杏花诗繁荣的原因

(一)杏花本身的特性

    众所周知,杏花是作为春天,尤其是早春的一种意象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二月也更有“杏月”之称,因此对杏花的吟咏往往便也预示了春天的到来,它是春景中不可或缺的文学意象,并且它也是很常见的景物。诗人们借杏花的繁茂来抒发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同时,花开有时、花落有期的自然规律,也使得在杏花的开落过程中每每也寄托了诗人的感慨,惊异于岁月的流逝,容颜的衰老,进而抒发着内心深处的伤感幽怨。

    杏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本身也是杏作为一种传统果木树最基本的价值。在唐代,杏的实用性依然在很多方面为人们所利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杏可以为油”、“杏子仁可以为粥”的记载,所以在唐代用杏榨油,在寒食时喝杏粥都是非常普遍的,“杏粥犹可食,榆羹己稍煎”即是言此。

(二)咏物诗的发展

    唐代咏物诗在六朝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这在最表层的体现上就是数量的激增。据胡大浚、兰甲云《唐代咏物诗发展之轮廓与轨迹》一文中统计,唐代以前,所有传世咏物诗累计起来也不过数百首,而唐代咏物诗的总数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的总和。《全唐诗》中咏物之作多达6021首,《全唐诗补编》中有728首,总计6749首。这一统计并不能保证精确,因为要对咏物诗做一精确的量化分析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数量上的统计也只能有一个约数,但它毕竟反映出了唐代咏物诗在数量上的大体状况,也说明了咏物诗在唐代的巨大发展。咏物诗在唐代的繁荣发展,具有多方面因素。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唐代武则天神龙以后,科举考试放榜之后,一般是在农历二月,这时也正是杏花盛开的季节,而杏园在曲江池畔,园内种满杏花,进士及第,都要宴于杏园,谓之探花宴,这构成了杏花诗创作的最直接的原因。这期间进士们或回首杏园赐宴饮酒的酣畅,或抒发金榜题名的喜悦,或沉醉屡试不中的悲慨,自然杏花便为少俊之士所企及,杏园宴赏被视为人生非常得意之事,杏花也因此被称为“及第花”,寄托了诗人们希望金榜题名的愿望。郑谷《曲江红杏》中“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通过女郎之口,道出了诗人希望科举高中的愿望。而如果能够杏园宴赏,实在是值得骄傲,黄滔《放榜日》中“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即是。

    可是能够金榜题名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诗人则借杏园抒发着落第后的惆怅与辛酸,如“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卷677)。杏园虽好,但是却可望而不可及。面对满园的杏花,心中有的也只是无限的落寞之情,抒发出的也只能是“落第情节”。

    除了上述原因,促成唐代杏花诗创作繁荣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杏花绽放时正值一年之中的寒食、清明前后。因此风俗,人们通常会喝杏花粥以及出游等,这就促进了杏花诗的创作。唐柳中庸《寒食戏赠》:“春暮月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这类市井风俗图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进一步丰富了杏花的美感情趣。又如,伴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花卉大量出现,杏花作为其中一种,不管是作为观赏植被也好,普通园林植被也好,也得到了大量的种植,成为很常见的景物,因此其入诗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三、唐诗中杏花意象审美姿态及文化特征

(一)唐诗中杏花意象的审美姿态

  1.芬芳热烈生命之象征

    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句是写杏花在雨中盛开,因春雨的沐浴更加精神,那种生气、活力,灼灼满瑶华的感觉是多么咄咄逼人。吴融《杏花》诗中“最含情出出墙头”即是说的“墙头杏花”,这也是杏花最富于情态的表现之一。可以想见,墙头杏花微露些,似隐非隐,别具情致,这里的杏花已不是杏花,而被拟人化。在杏花身上,仿佛有了一种生命力,仿佛娇羞妩媚的少女春心荡漾,仿佛闺房中寂寞的少妇盼望自己的夫君早日归来。

  2.何物动人,二月杏花

    杏花有“娇容三度”之术,含苞时花色纯红,怒放时渐变淡红,花落时由淡转白。而这也没有逃过诗人的眼睛,唐代韩愈写到:“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王涯《春游曲二首》其一中:“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碧波中。”(卷493)花映水面,花影水色,显得分外妖娆美好。唐朝诗人王维面对已经转白的杏花,吟咏了一首《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卷583)诗中写鸟鸣花开,春意昂然,冬天难已见到的斑鸠,随着春天的来临,早早飞临村庄,在屋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白色的杏花中,品读此诗,无疑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3.繁华不再之哀怨

    杏花绽放时固然令人欢喜,零落时也会让多愁善感的诗人伤怀。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苏溪亭》借暮春花草烟雨抒写美人怨别离恨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那令人心寒的,又岂止是杏花呢?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面对渐渐凋谢的杏花也作得一诗《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卷381)这些凋零的杏花,在诗人笔下都成了屈俗变节、易衰易谢、经不起考验的凡夫俗子了。“昨日杏花春满树,今晨雨过香填路,零落软胭脂,湿红飞无力”(卷167)也写出杏花残败萧瑟,令人怜惜。

  4.暧昧香艳喜风流

    宋人叶绍翁面对出墙的杏花则是喜形于色,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字里行间表现的喜悦之情是那么的明显、突兀。只可惜后人对其意境理解有限,竟然诗中生发出“红杏出墙”这个暧昧而香艳的成语来。唐人薛能就有《杏花》一诗:“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这里薛能说杏花生性风流,怎么也改不了倚门卖笑的德性。温庭筠《杏花》“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卷561),如果“出墙何处隔朱门”相似度还不够的话,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更接近叶诗的本源。吴融还有另一首《杏花》的诗:“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最含情处出墙头”,千娇百媚的杏花墙头一笑,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杏花的文化特征

    唐人对杏花的描写,除了赞美杏花的美之外,也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志向。在经过长久的发展之后,杏花意象也具有了自己的文化特征,积淀了丰厚的情感内涵和人文意味,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符号体系,承载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意蕴。

    首先,“杏坛”、“杏林”等与杏有关的典故开始出现,并频繁使用。今天人们多把教育界称为“杏坛”,把医学界称为“杏林”。确切的是从唐代开始,“杏坛”这一意象已开始频繁出现于诗歌之中,其中寄予了一种好学上进的精神,王建诗云:“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杏花坛上授书时,不废中庭赴蝶飞。”(卷687)。而杏林说法的缘自《神仙传》。其中记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他替人治病从来不收钱,只是要求病人在病好之后在地方上种杏树,后来杏树蔚然成林。因为他的医术高明,功德无量,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董仙杏林”。 

    其次,杏也被认为是吉祥幸运的象征。这当然也是由于唐代的科举制度。杏园杏花被视为是进士及第的象征,“春风及第”也成了常用的典故[10](P112)。如郑谷《曲江红杏》:“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同时,杏作为幸运之兆,也因其发音“幸”。虽然诗歌中没有留下例证,但是却存在于其他文学体裁中。唐传奇《游仙窟》中下官所说:“忽遇深恩,一生有杏。”这些共同构成了它的吉祥之传统。

    再次,杏花也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在“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感情使然下,使诗人们在描摹杏花的同时也渐露审美上的兴味。杏花因其在初春开放,有一种不畏严寒的精神,“雪霜迷素犹嫌早,桃杏虽红日后时”。杏花在唐之前都是作为春花而被吟咏,正如杜甫《早花》诗中“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中唐以来,以儒学复兴为主体的封建伦理秩序和思想统治的进一步强化,导致了这一时期道德品格意识的普遍高涨。于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这些封建士大夫身上表现得尤为充分,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也如此,他们在描写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时,也渐渐融入了道德的因素。又因杏花为“及第花”,所以杏花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丁小兵. 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周武忠.中国花卉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李建勋.梅花寄所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