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论纪录片的文化意识

作者:徐成来源:《视听》日期:2015-01-19人气:1647

纪录片和其他电视节目形态有何不同?有人认为是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但显然很多电视体裁都具有这样的特征,电视新闻的真实可信性甚至是最核心的特征。另一方面,尽管纪录片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堪与一部电影相比,但它的艺术虚构成分是相当少的,这又是纪录片之所以身处电视大家庭而不是电影之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当观众欣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时,艺术冲击力犹如电影一般,还带着极大的真实可信度,两者的巧妙结合成就了纪录片横跨影、视界广受观众欢迎的地位。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才是电视纪录片独特的内涵,是纪录片散发魅力的源泉。

电视纪录片,不应是社会生活表象的简单再现,而应是充满了文化的意识,从文化的特殊视角和背景上,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加以梳理和反思,这正是观众对纪录片寄予的厚望,是纪录片生命力源源不断的根源。笔者从事制作和参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工作将近三十年,对纪录片的创作以及它的文化表现有自己粗浅的认识,愿与同行们共同分享和探讨。

文化意识是纪录片电视手段的皈依

假定电视文化是多功能多层次的多元文化网络,那么,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身的电视纪录片,便是多元文化的多重组合体。这就使得它的某些节目在分类界定上发生了困难。但电视纪录片在文化传播的意义上,都具有启迪心智、拓宽视野,更新观念的共性。他们所传播的经过筛选加工、复制整合的文化信息,是强调人文作用,努力赋予社会以良知,赋予自然以精神的信息。

在纪录片里,镜头的美感,构图的艺术性,旁白的准确,乃至内容的趣味性、悬念和故事性的设置,都可归之为技术性手段,固然是冲击观众心灵的重要寄托,但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内涵,才是将这些技术性手段融为一体的“魔法之手”。举一个不是纪录片但很能说明问题的反面例子:中国式商业大片。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等等,投资越来越大的中国商业大片蓬勃而起,背后正是国力强盛由此带来的国人强国心态,需要有这样一批大手笔制作与之媲美。古装、宫廷、江湖,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借助现代电影技术获得了一个华丽的光芒四射。多年过去,结果事与愿违,为这些中国式商业大片带来极大伤害的,恰恰正是这种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做法。有人评价说:“《英雄》单薄得像一张纸,《无极》玄乎得像一场梦,《夜宴》俗气得像一顿晚饭”“假如说《英雄》败笔是‘形式大于内容’,《十面埋伏》的败笔是‘形式谋杀内容’,那么《黄金甲》的败笔则是形式谋杀人性”等等。文化在这些大片里成为生硬的摆设、呆板的背景,技术性手段反而喧宾夺主,结果就是将影片冲击得七零八落。

在专题宣传路子上走了很多年以后,国内纪录片创作者们也开始醒悟过来,学会了运用文化意识来糅合各种内在的说教,也柔化观众的抵制和反感。《舌尖上的中国》讲起中国人的饭桌,博来满堂喝彩。何谓之文化?庙堂高处巍峨威武固然是国之重器,但那更多是权力的展示和尊卑关系的凝固;国家文化最动人之处,还远在江湖村落、黎民百姓的衣食住行细节上。这个底线一旦设定,片子的基调就已经立稳,余下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观众想知道的内容用摄像机捕捉到而已。网络上不乏对《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赞赏,认为这是近几年国产纪录片美学成就的最高峰,但笔者认为,要是没有中国饮食文化作为皈依,这些技术手段越好,也越给人以空洞的失落。

文化意识需要摆脱器物层面的羁绊

怎样在纪录片里成功地融入文化意识?这是考验纪录片创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是国产纪录片几十年里一直难以克服的一个漏洞。一说起文化意识,就跑去拍金银玉器、麒麟石兽、故宫长城,这是将中国文化符号化、器物化、静止化了。如果纪录片里的文化都是死文化,观众有何必要去关心?所以,我们在纪录片里谈的文化意识,一定是活生生的,是现实生活里可以触摸到的,只有那样才能让心灵有所感触。

BBC出品的纪录片《美丽中国》,却拍出了至今为止国人看到过最中国的中国纪录片,笔者认为这部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中国文化浓缩在现代的山川河流、草木鸟兽里。有人会问,山川河流、草木鸟兽和文化有何关系?殊不知,中国人最讲究天人合一,我们所有的文化,都离不开对自然万物的观摩学习。《美丽中国》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生活在其间的人。从它们身上表现出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淳朴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理念。这个定位是异常准确的,因为中国的特质在现代都市中已经湮灭,但这部纪录片用“大美”征服了中国观众的乡土情思;中国几千年寄托在天地山川草木中与人类融为一体的哲学情怀,在现代电视技术帮助下得以大放光彩,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片子开头,丹顶鹤在落日的万丈光辉中优雅起舞的画面,相信已经凝固在每个观众的记忆里;因为这个画面,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图腾式浓缩——不是龙,不是红五星,是仰首啸日的丹顶鹤。这个画面的美感达到了极致,震碎了都市人忙碌喧嚣的物质外壳,迫使他们思考脚下这片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灵性、深厚与包容。

文化是活着的,纪录片里的文化意识一定不能停滞在器物层面,那只是博物馆里的文化。由本人编导的电视系列片《深山牌瑶》,文学性强、艺术色彩浓,在纪实中追求意境美;优美的画面加上诗化的解说词,加强了这部电影的纪录片的文学性。在展现当地的壮丽山川、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时,作为创作者,笔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介绍,而是着力于主体情感的抒发,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牌瑶人今天的生活,就是牌瑶人今天的文化,带有深山的独特印记,融入到他们的衣食住行里。

总而言之,文化既是虚的,也是实的;既是实的,又是虚的。

纪录片的文化展示是电视价值的综合体现

尽管相对而言,纪录片拍摄成本更高、市场盈利能力却不如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其他节目形态,但纪录片的价值更多元。一部好的纪录片的收视率不亚于电视剧,说明这个民族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一家电视台制作纪录片节目的水平高低,标志着这个电视台制作节目的能力。纪录片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电影,需要极高的工种协调能力,涉及的制作人员种类也相当丰富,几乎动用到所有的电视制作力量,而且还不一定有收获。特别是纪录片的文化意识,不但创作者能把握到,还需要将其成功展示。

在全球范围内,BBC和美国的探索频道、国家地理杂志是纪录片最杰出的三大制作机构,无数人在看过它们的纪录片以后,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看天下。特别是它们的自然历史类纪录片,画面之精美、叙事之精湛、素材之详尽,几乎已逼近艺术品的境界。而最终触动全球观众的,还是隐含在这些纪录片背后对自然、环境、人类文明的深邃思考。《海洋奥德赛》中,一条鲸鱼波澜壮阔的一生,揭示了海洋生态丰富而又脆弱的现实;《冰冻星球》中,冰川流动、冰山坍塌,场面震撼,背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隐忧;《风暴追逐者》中,风暴爱好者正面忍受大自然咆哮的威力,只为了探求自然的奥秘;《犯罪实验》中,人性的拷问和社会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带着疑问而来,这是优秀纪录片的共同特征,能给出答案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对自然的疑问、对宇宙的疑问、对人类自身行为的疑问,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依靠一个个问题的追问来推动。

从这个层面,纪录片一方面是文化的展示,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反思。带着答案而来、寻找答案的支持性素材的,那只是宣传片、教育片,谈不上“纪录”的意义,更没有文化展示的价值。电视媒体不但需要新闻的理性、综艺的娱乐,也需要纪录片的沉静思考,这是提升电视媒体品味的最佳手段,为电视平台品牌增添价值。这种价值,是无形而又长久的。

“电视无学”“电视无文化”,这两句话是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遭受的不公平价值贬损。谁能扭转公众和学界对电视“轻薄无知”的认识?唯有纪录片。近些年国内电视界对纪录片越来越重视,不但举办了各类纪录片活动,还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网络媒体也开辟了纪录片板块,一定程度上形成一股“纪录片热潮”。美中不足的是,国内纪录片内容偏重于社会、历史题材,因为这类题材的素材较多,不需要花大成本重新拍摄;但又受限于当前的媒体内容管理环境,难以在结论上有大的突破,也无法形成真正严肃的思考。要改变“电视无学”“电视无文化”的局面,我们不但要多做纪录片,还要多做原创的、有自己思考的纪录片,而不是被动地在一道道“命题作文”上重复精力。

参考文献:

1、屈小平:《电视纪录片文化意识论》,《电视研究》1994年第1期。

2、俞学雷:《中国式“大片”的五种文化“贫血症”》,《电影评价》2009年第13期。

3、位迎苏禹婧雯:《他者的空间——新世纪以来BBC涉华纪录片所构建的中国形象》,《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2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