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现代化进程中“三农”纪录片的主流意识及其价值

作者:金震茅来源:《视听》日期:2015-01-20人气:1489

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就是《到农村去》,从此纪录片的选题与“三农”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的传统结构被打破,“三农”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引发的是“三农”纪录片的主题选择、价值趋向及表现风格的多样化。本文从“三农”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出发,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题材纪录片呈现出的主流意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三农”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从而提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一)农村现代化演进中的时代表情

“三农”纪录片深刻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纪录农村发展的时代影像,让受众感知到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三农”,其主流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用史诗笔触抒写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

伴随着“三农”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观念变革的发展过程,对农村建设的纪录使“三农”纪录片成为抒写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的重要文献。

首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如获得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纪录片《大革假村纪事》,该片紧扣“三农”问题,讲述了大革假村村长王曙光带领村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种植巴西菇、辣椒、圣女果和发展刺绣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故事。

其次,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殷健和他的“吉健”葡萄》,讲述葡萄种植大户——常熟吉健葡萄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健注册吉健葡萄商标,并成立吉健葡萄专业合作社,种植无公害葡萄,以合作社为形式,带领广大农户共奔富裕之路。同时该片还介绍殷健不满足于种葡萄,还用葡萄深加工。深加工的发展方向是榨汁、酿酒,葡萄的出酒率在80%左右,葡萄酒的市场价远远高于葡萄的市场价。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吉健葡萄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金链子”。

其三,开发绿色生态旅游。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农民新天堂》介绍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后,瞄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方向,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为主题,以现代化新农村为定位,以蒋巷村四十年来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依托,主动接受沙家浜红色旅游及周边旅游风景区的辐射,积极开发绿色生态旅游。该片重点介绍了蒋巷村已推出的“新农村考察游”、“学生教育游”、“农家乐趣味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等五大旅游产品,让受众感受现代农村田园诗歌般的生态魅力。

其四,倡导建设家庭农场。江苏省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土地也能产黄金》介绍了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坞丘村的田娘农场构建了“公司+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总经营面积达6800亩。其中,从常熟市古里镇坞丘村562户农户处流转土地2050亩,由田娘农场直接经营,同时与周边区域的37户家庭农场合作,这37户经营面积近4800亩,每家大都在一两百亩之间。田娘农场率先形成了“公司+若干家庭农场”的新型合作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转变,成为常熟家庭农场的“升级版”。李克强总理在参观田娘农场后说:“在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方面,常熟应该说有突出的创新和变化,希望今后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大胆探索,给苏南、给江苏、给全国都积累经验。”

(2)用精确影像再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

透过“三农”纪录片的传播,受众看到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革。首先,勾勒农业税制演变规律。农村税费改革是从2000年逐步展开的,到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8集纪录片《皇粮国税》,系统阐述皇粮国税历史,展现税费改革成果。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皇粮国税”在岁月长河中的戛然而止,9亿农民向“皇粮国税”挥手告别,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心和举措。其次,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农村土地问题,这是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守望土地》,分别从五个角度梳理近几年来关于土地方面的政策,即土地与农业的关系、土地与开发保护的关系、土地与水利的关系、土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土地与经营流转的关系。再如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播出的24集纪录片《我们的土地——胶片里的乡土中国》讲述近70年以来,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该片以纪录影片、新闻影片、故事影片、图片、画片等历史影像为基础,再现中国农村的历史。片中穿插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凸显出强烈的变迁感。其三,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农业部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摄制的我国第一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纪录片《倾注三农》,全方位、多层次地真实记录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破解“三农”难题的创新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该片从不同的视角,用最直观的方式、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文字、新颖的论点,对“三农”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客观地加以深度分析和研究,促使我国在破解“三农”难题的实践中,不断创出新方法,取得新经验。

(3)用社会责任聚焦中国“三农”的“生存之镜”

“三农”纪录片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引领社会价值观,用社会责任聚焦中国“三农”的“生存之镜”。

首先,“三农”与乡村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风貌变迁,在中国广袤乡土之地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地投射和映现。由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与中国本土的自然保护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望乡》包括《我的高山兀鹫》、《牛粪》、《索日家与雪豹》等,《望乡》以转型中的中国乡村为创作背景,记录不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的变迁,以及一个个家庭和个人,自主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动人故事。受众通过一个个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故事中,不但可以倾听来自乡村社区的声音,而且也可以感受到跨越地缘的乡土文化血缘,走入乡土化的视觉表达和思考。

其次,“三农”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纪录片《农夫与野鸭》讲述沿海农民张立民依靠承包的稻田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农夫将湿地改造成稻田,使大片的湿地只剩下几百亩。农夫为求生存,追求经济利益,使斑嘴鸭的生存空间缩小,斑嘴鸭常来稻田寻找食物。该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同时又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云南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最后的梯田部落》介绍哈尼族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哈尼族从一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中走来,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梯田正在日益萎缩,那些固守梯田的农民,正在成为生态环境的最后守护者。

其三,“三农”与城市

当下,农村的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打工,农村的“空巢家庭”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述》栏目跨年跟踪纪实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进城》真实记录中国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在这部纪录片里,受众可以看到农民工在城市打拼所经历的艰辛,所面临的困境;可以看到因为他们远离家乡,和自己的孩子亲情疏离;也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因为缺失父母的爱而出现的诸多问题。再如纪录片《远去的水乡》讲述江南小村一个四世同堂家庭的变迁和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村庄的消失。该片深刻地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农村用地的减少使农民大量涌向城市,外来务工农民为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给城市带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今,农民工的生活问题尚未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同样存在诸多隐患,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成为社会问题。这是现代化中国与传统的乡土中国碰撞的结果,是社会在转型期面临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4)用浓墨重彩纪录鲜活生动的农民形象

纪录片作为一个国家的影像史,最不可缺少的,是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执著和奋斗、光荣与梦想。“三农”纪录片中很多农民形象与过去的农民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都是新型农民,他们追求的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是一批鲜活生动的新形象。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从里到外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首先,农村改革先行者

新时期以来,“三农”纪录片始终以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着重讴歌农村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突出勇于站在时代潮头的农村改革先行者。如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44年带出一个新农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主人公江苏省常熟市任阳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德盛是新时期农村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农纪录片《44年带出一个蒋巷村》抓住了常德盛这个先进典型,以质朴和充满人情味的语言表述主人公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充分挖掘常德盛身上的先进事迹,该片还通过时任总理温家宝对常德盛的高度评价,展现了常德盛这位农村改革先行者的动人魅力,同时也体现了这部纪录片较高的新闻价值。

其次,农村环境保护者

“三农”纪录片站在时代的潮头,用带有责任感的镜头记录下农村变迁中的万千影像,反映农村改革进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各种污染正在影响着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逐渐威胁到他们的健康。杭州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农村妇女韦东英 》,韦东英是浙江杭州萧山南洋镇坞里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出名的原因是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抗争。韦东英不畏权势和压力,带领乡亲们维权。她的行为触怒了当地一些利益部门,甚至惊动了国家环保总局。该片通过韦东英耿直勇敢的个性和朴素生动的语言,树立了一位切实维护农村环境权益的农民形象。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守望长江》,通过一位普通渔民在承担长江渔业资源监测任务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反映了长江水质污染得到治理正在好转,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增强。

其三,农村致富带头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菜农蒋英杰》,记录了旅顺口区三洞堡土城子村一名种菜能手的故事。蒋英杰高中毕业后跟着母亲种蔬菜,大白菜一年只有两季的收获。如今,她用上了高科技,建起温室大棚,形成规模化生产,收入相当可观。但她没有满足,而是将目光瞄上了无公害蔬菜,不断开发新品种,满足市场需要,大连新玛特、沃尔玛等几家超市的“绿晨”无公害蔬菜,都是由她的基地生产出来的。蒋英杰没有止步,又琢磨起日本的“无土栽培”,准备研发这一技术,生产出纯粹属于大连的绿色蔬菜。该片通过宣传农业发展中的典型事例,突出了菜农蒋英杰这位农村致富带头人。

其四,农村文化传播者

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兰韵飘香》介绍了上个世纪90年代,素有喜爱戏曲传统的常熟尚湖镇王庄社区居委会,因势利导创办了兰花艺术团,自编自演的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市广受欢迎。常熟“农民剧作家”袁小弟凭着长期从事农村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十多年如一日为尚湖镇王庄社区居委会的兰花艺术团创作小戏、小品。袁小弟先后创作出了《良心》、《生日》、《定亲》等多部在农村和农民群众中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感召力的锡剧小戏。袁小弟创作的小戏、小品题材贴近农民,内涵丰富感人且启人心智,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袁小弟成为农村文化传播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所在的尚湖镇也由此被确定为苏州市小戏、小品创作基地。

(5)用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三农”纪录片要成为农业科技的强势推广平台、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平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农”纪录片在技术服务方面主要是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稻虾联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讲述发展现代农业,绿色生态种养是大热。该片介绍一个是水稻,一个是河虾;一个是种,一个是养,在同一生长区域,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种田居然不用施农药化肥,而养殖水产也不耽误种稻”——互惠互利,相互牵制,真的就体现在一个“巧”字上。一块田地,要的就是两种收益,而除了经济效益,最大的赢家还是“生态”。纪录片《稻虾联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从推广实用技术的角度,用严谨的语言详细介绍了这一生态种养技术的操作要点以及它所产生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在鱼米之乡的江南也具有比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呈现“三农”图景中最为真实的力量

“三农”纪录片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深入农村生活挖掘创作素材,脚踏实地进行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三农”图景中最为真实的力量。

(1)反映社会转型期农民的精神世界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纪录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纪录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并以此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思考和对现状的改变。所以,他不应该只是个别电影人的事。它是具有生存普遍意义和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事。“三农”纪录片正是以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观为前提,反映社会转型期农民的精神世界和农民观念的变化。

首先,乐观向上的人文情怀

获得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亚洲制作奖的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记录了2001年至2009年间云南楚雄暑立里村民与篮球的故事。云南楚雄大姚县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彝族村落,叫暑立里。97户人家,家家都会打篮球。暑立里因为篮球出了名。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因为有一个叫张云成的老村长,他从18岁起既当村长又当篮球教练,使暑立里成为一个篮球村。他们还参加过全国的农民运动会拿到三等奖。到2009年,老村长老了,但村里的娃娃们成长起来了,还有一个娃娃考上了体育学院。这些娃娃们成为了篮球场上的运动员,暑立里的篮球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该片再现时代和彝族村落的变化,在这个物资匮乏尽显古朴特色的小村庄,处处散发着现代式的幽默、轻松,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农民对生活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

其次,精神世界的内在演化

由山东成武电视台拍摄的《“老犟筋”改厕》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纪录片。全片长度20分钟,纪录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位农村老人对改厕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故事先由老犟筋刘富光“不想改”开始,到最后刘富光“我要改”结束,有起因、有发展、有矛盾、有高潮,让片子有起有落,回味悠长。由江苏常熟电视台2007年拍摄的农村人物纪录片《农民故事家陆瑞英》,讲述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故事家,不仅出版了《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而且登上北京大学讲坛讲民间故事,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引起了轰动。该部纪录片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而且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一个常熟农民精神世界的内在演化和新的追求。

其三,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

江苏省常熟董浜农村重残姑娘钱敏丹凭着顽强的毅力,用三年时间写作完成了2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活着的100个理由》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梦碎了,梦圆了》,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向世人讲述了一位重残女孩探寻生命价值的奋斗历程,她的文字让健全人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也鼓励残疾人尽快走出心灵上的阴影。纪录片《梦碎了,梦圆了》引用了农村重残姑娘钱敏丹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曾经我问自己假设我在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我会带着病残的身躯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是否还愿意来,如今我的回答是我愿意,因为存在过、努力过、感受过生命的美好,人生就已无悔。”

(2)传递“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当前“三农”发展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形象地说,如果把“四化”比作一匹骏马的四条腿,现在三条腿长,一条腿短,而且这条腿还是后腿。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四化”之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最迫切的还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农”纪录片传递出了“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首先,体现时代主流价值

以进疆采棉大军的真实生活经历为拍摄对象的10集纪录片《千里进疆采棉记》,以普通农民为聚焦对象,站在采棉工的立场去感受、品评他们的劳动。该片对采棉工进行持续的关注,让受众可以同步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命运,该片让不少受众对自己的国情、底层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更贴近的认识,它带着问题意识引领观众,触碰到了社会的关注点。纪录片《千里进疆采棉记》把对中国人品质与精神的塑造落到平凡小人物身上,以小见大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其次,关注乡村教师群体

纪录片《老师》以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牺牲的老师为叙事开端,将镜头伸入中国偏远地区数百万乡村老师们的群体,记述了她们当中几个普通老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和内心感受。片子用了很大的笔墨讲述了乡村老师面对低微收入所带来的清贫生活与尴尬。里面的马志宗老师说,他在乡村里一个月才700,“如果在外面工作,一天就有70,100,一个月至少有2400,在这里根本留不住老师。”他只好拉上自己的妻子,也当起乡村的老师。该片让人以沉静平和的心态感知乡村老师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寻找到今天社会淡忘和缺失的关于“朴实、勤劳、坚守、承诺、善良和爱心”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华民族精神。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不仅将乡村的空间挤压得更加狭小,更是将乡村文明冲击得自留破碎。一场灾难,带来了一座伤城,才让人在地动山摇后注意到他们乡村教师的身影。平静后,又被人们轻易地遗忘,就像片中最后一位老师淡淡地说:“不用像英雄似地报道,我们只是很平常的人。”

其三,农民变成体面职业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农民却远谈不上是体面的职业。农民收入较低、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水平和城镇居民仍有较大差距。如何保证种粮农民有利可图?如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何培养职业农民?这不仅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也是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有着广大农民默默无闻的奉献,以及一定程度的牺牲,他们理应有体面的生活,他们的利益应当得到高度重视。江苏省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职业农民在常熟》反映了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意味着要保证种地农民能获得理想的收入。纪录片《职业农民在常熟》介绍了江苏省常熟市以流转土地为依托,创新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青年农场”的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了一大批青年职业农民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非法人型向法人转变,成为常熟家庭农场的“青年版”。2013年底,加入“青年农场”的青年职业农民年收入超8万元。使职业农民真正成为一种高层次、有身份的职业,形成发展农业有前景、学习农业有希望、投身农业有前途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改变人们的择业行为,增强职业农民的吸引力。

其四,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江苏省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大地情深》介绍了常熟市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得农村畜禽养殖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3)揭示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三农”纪录片在培育农村文化土壤、营造农村文化氛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由四川电视台重点节目创作室摄制的长篇纪录片《山里的日子》之《婚嫁》中的大巴山双城村,临近春节的乡俗是杀猪,村里人在这一段时间根据乡俗来祭祖、逛庙会,如果有女儿要出阁、儿子要娶亲的人家便会在春节举行婚礼。中国农村的婚嫁习俗讲究“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茶担”艺人俗称茶司,是旧时专门替办喜事人家服务的一种行当,曾获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的常熟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茶担传人徐荣铭》,主要以跟踪拍摄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茶担”这一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农村传统风俗,并进而通过主人公幽默风趣的“说词”,生动地反映了21世纪江南农村“社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纪录片《茶担传人徐荣铭》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揭示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从而说明“三农”纪录片只有大力弘扬农村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才能充分发挥“三农”纪录片的主流意识价值,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晓佳洪波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田野青春梦》关注威宁特岗教师:毕节文明网 2013年7月22日

(2)洪妍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价值中国艺术报2012年6月18日

(3)王景我省自制大型纪录片《脑山》《多彩家园》近期播出青海新闻网 2012年12月12日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