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教育论文

作者:刘洋,张宏雷来源:《品牌》日期:2015-05-09人气:976

一、高校毕业生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程增加趋势(如表1);而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我国社会劳动力总量供给远大于需求,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而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员: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下岗人员、城市新增长就业劳动和转业军人,而2014年应届毕业生已经达699万,占新增岗位的96%。但是“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市场供应总量是保持继续增加的,劳动力总需求保持平稳,存在一定反差。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增多,GDP对就业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小,而我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需要的大学生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欧债危机的影响,过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表1 1999~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环比增长率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高校毕业生人数(万)

413

495

545

611

630

660

680

699

727

环比增长率(%)

22.2

19.9

10.1

10.8

3.0

4.6

2.9

2.7

3.8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家庭、学校我、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了首要位置上,并且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财力。高校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其最终是要看毕业生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即通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体现,但日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如图1)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些可看出毕业生就业日趋艰难。如何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必然受到宏观形势、高校以及毕业生个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大了毕业就业压力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2002年达到了15%,2005年达到21%,2010年达26.9%;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普及高等教育无疑对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我国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求要,正确引导教育消费,扩大我国内需,拉动GDP增长发挥积极的作用。到目前每次高等教育扩招都伴随着教育质量不同程度相对下滑。由于学生数量扩大,高校的教学设施没有跟上配套,师生比越来越高,课堂容量增大,教师的学科结构性短缺,同时、目前高校存在注重科研而忽视教学,活跃在大学讲台上的多半是青年教师,但凡稍有教学经验、学术造诣者,要么承接科研项目,彻底脱离教学岗位,要么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无暇顾及学生。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致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从而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倍增,而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增加。因此,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随这增大。

(二)高校培养及社会用人存在的错位

目前,由于缺乏合理的人才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及专业设置确定的依据并不充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例如,一些专业设置过多,招生规模大,而另一些专业设置较少,招生规模小,造成一些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另一些专业供不应求。内在原因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三方面——高校、政府、和社会之间缺乏相互反馈、相互制约的过程。从国家来看,制定的高校招生计划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变动等情况考虑不够,加上招生计划本身的缺陷,致使确定的高校招生人数准确性不高。同时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招生到就业需要四至五年时间,招生时社会热的专业,到毕业时也许就不再是社会紧缺的专业,专业调整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变化,不可避免地造成毕业生就业时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普遍偏高。比如不少单位片面强调专业对口,要有实践经验,综合素质高;政治上要求是党员、学生干部,技能上要求英语必须通过国家四、六级等。不论企业大小、岗位高低,能用大专生的非要本科生,能用本科生的非要研究生,认为毕业生学历越高越好,出现了“大材小用”、盲目攀比的现象。依据某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就业相关问题调查问卷的统计,38.7%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37.5%的单位认为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普遍认为大学生培养费用高,不愿投入时间和本钱去培养大学生。同时、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一些用人单位公开提出不要女生,使得许多女大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有些企业宁可要一些条件差的男生,也不要优秀的女生,一些艰苦的岗位就更谈不到接收女大学生,这些都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现实。

(三)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从某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针对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意问卷统计结果看(如图2,3),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分别存在不同的顾虑。虽然各高校加强了就业指导,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评价自我,不能以大局为重,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存在期望值过高,互相攀比,强求平衡;有的茫然无主,犹豫不决;有的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还有的毕业生不敢面对就业,坐等观望。这些都是毕业生自身原因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四) 我国人事体制改革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我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打破“统包统分”的局面,实行大学生缴费上学,毕业时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自主择业。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策上逐步放宽,取消了就业流向等方面的限制,并将过去政府和高校的指挥调配的职能,转换为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按照市场需求就业,逐步建立起以高校为主要场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然而,目前国家实施“自主择业”制度,是说对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也不包当干部。但包分配的“就业计划”和包当干部的“干部”关系以及户籍制度,仍然像“紧箍咒”一样地笼罩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面,毕业生不管是去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统统都要列入就业计划,办理干部管理关系和户籍关系。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近年来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工作的比例已经增大到50%以上[3],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对于“户口”“干部关系”越来越淡漠。国家实行自主择业政策,非国有单位的用人机制冲击着目前的人事制度,人事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市场还需进一步完善。人事部门的指标是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就业计划也就相对应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生应聘就业,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非国有单位,随时聘人随时要求毕业生上班。但很多毕业生实际就业是在 7 月份毕业以后,而毕业生要按照规定在这期间找工作、签协议、定计划,甚至有些单位要求毕业生实习或马上上班,如果毕业生不能实习或上班,则可能失去工作机会,而这些都和学校的教学、教务规定发生很大的冲突。致使就业计划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协调,暴露了就业计划时间性限定的弊病。特别是现在就全国而言,就业市场开始的时间不一,早的在毕业前一年的十月份就开始,晚的要到四、五月份。学生为找一个较为理想的单位,有的前一年的十一月份就开始参加供需洽谈会,一直要到四、五月才能定下来;用人单位也在满天飞,今天参加这个市场,明天参加那个市场。就用人单位而言,确立用人的时间也不一,早的在上年底就确定,晚的要到五、六月,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被挂在那里,找也不是,不找又不放心,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符合社会的需要

高等院校要做到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市场需要,就必须密切注视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社会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及其用人趋势,从而确定高校自己的办学层次、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做好提前预测、提前设计和培养。高校要结合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自身办学的主动性,地方高校要适应当地经济建设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快专业自身的现代化,创新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在学科设置上要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根据社会用人需求来开设专业、确定招生规模。高校要在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适时调专业设置和整学科结构,拓宽就业口径,培养出能力突出、适销对路、就业范围广的专业人才。社会人才需求量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要及时地调整甚至停办,要尽快地转变根据自身条件、师资力量开设专业的办学观念,而是要根据就业需求情况来调整招生计划。

2、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严格把好“出口关”

学生质量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在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前提下,高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是保证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根本点,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要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势头,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必须在学生质量上狠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既要注意加强学生理论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既有很强实践能力、又有很强实践能力及比较扎实的基础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锻炼自我的有益形式,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一是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就业形势、就业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组织开展《首届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面试实战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和相互协作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当前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方法。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信誉,更关系到学生甚至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高校要加大各方面投入,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实习和就业基地。3G时代手机媒体以其普及性、即时性、定向性等诸多优势,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新的契机。高校应该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积极拓展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就业指导的手段也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的目标迈进。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要同时注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建立和补充。从长远发展来看,无形市场,尤其是高校内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具有信息传递快捷、便捷、多样华等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适应互联网络时代的需要,用高效的信息服务如信微、QQ、飞信等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将成为今后高校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5.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培养的高级人才,必须通过一定就业指导,把学生输送到社会需要的岗位。随着高校毕业生工作的进一步市场化,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已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环节之一。在当今,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就业指导的重点。正确的就业观将引导毕业生走向社会需要的岗位,教育学生降低期望值,使他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将逐渐占领过去由低学历者占据的就业岗位,这将必然趋势,也是国民素质提高的一个基本标志。就业前,我们要帮助毕业生对当前形势进行深刻地分析、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求职择业时就能把期望和目标及社会需求更好地结合。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同时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4]。因此,我们高校指导工作人员要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金颖.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郑瑞.提高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初探[J].经济师.2007(2)

[3]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流向统计手册.北京出版社,2009

[4] 人民网.“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R/OL].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8213/40408/40412/2981824.html

[5] 龙坚毅,陈泗林.手机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 信息化教.2010(10)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jg/11989.html  《品牌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