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现状·问题·出路:新时期新闻实践教育审思

作者:冯菊香来源:《视听》日期:2015-06-26人气:536

每一年的寒暑假都有大量实习生涌入媒体实习,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没有采访经验、稿件缺乏新闻点、报道形式老套等等。他们独立采写的稿件很难被媒体采用等,这促使我们学界和业界对新闻实践教育反思。

一、新闻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新闻专业学生在正式上岗前必须通过媒体平台进行严格的新闻实践教育,这是由新闻本身决定的。专业的新闻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并能鉴别其新闻价值。其实,许多实习生并不乏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他们缺的是专业素质和善于发现新闻的能力。“他们不是鹰,翱翔时就在寻觅,随时准备扑向目标;而像是长嘴水鸟,一直在等待,直到食物流入嘴里。” ①这种寻觅、随时扑向目标的能力,即常说的新闻敏感性,也即能够敏锐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异常并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这需要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即权衡受众对新闻需求程度和信息本身对公众的受益程度。这种能力只有在具体的新闻实践锻炼中才能实现。

二、新闻教育的现状

(一)新闻传播专业规模膨胀

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教育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1999年间增加了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年~2004年,又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70个;2005年已有661个,即新增202个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24个。各地各校过高估计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新闻学类专业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盲目扩大的发展态势。②截至2014年,中国新闻教学点已经达到1080个,在校学生超过23万人之多。在最近教育部公布的15个就业困难的专业中新闻专业榜上有名。

(二)教学团队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博士相继走上了教学岗位,提高了新闻传播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这些学院派教师很多缺乏新闻实战经验,在课堂上只是“纸上谈兵”,停留于专业知识层面。以笔者所在的玉林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在职的13位专业教师(另,仅聘请1位媒体兼职教师),均为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教师,教师缺乏实践基础,教学中缺乏具体的实例及应变技巧,对业界前沿的了解和关注非常有限,这是多数地方新闻传播院系存在的普遍现象。近年新闻传播名校情况有所改观。

(三)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脱节”

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是现在新闻教育最大的问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闻实践。新闻传播专业教材多在新闻理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即使是最新出版的教材,很多记者编辑认为其理论解释难以适应新闻实践的需求和最新变化。新闻理论滞后可能导致学生虽然掌握课本中的理论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但一到实际运用则手足无措。

新闻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媒体的报道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千差万别,相对静止的新闻传播理论难以指导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同时,新闻教材喜欢刊用高级别媒体发表或获奖的案例作品,尽管编者本意是想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却有高出学生接受能力之嫌。这些高大上的案例都是新闻作品中的极品、精品,一般老记者都难以望其项背,何况是刚接触新闻的大学生,多数地方高校学生毕业后就业于基层,地方媒体的优秀作品可能更适合他们。

(四)课程设置欠妥

课程设置过分侧重专业知识教育,在专业教师紧缺的地方高校,常常不是根据专业而是根据老师开设相关课程,对人文、社会学及自然科学等课程重视不够,即使偶有设置,内容也很浅显。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传播科技应用,着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这容易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审美修养不高,对其它学科了解甚少,缺乏深度报道的厚实基础。

三、新闻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被动接纳实习生

近几年,新闻专业的学生到各家媒体实习的人次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媒体竭尽全能吸纳实习生,有的甚至出现实习生比记者多的情况,一些媒体不得不错开实习时间安排。就广西玉林的几家媒体看,实习生人数每年剧增,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分布上看,电视台的实习人数较多,日报的其次,晚报的相对较少。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可以扛设备,拿采访话筒,帮忙记录文字,协助整理采访资料等,成为记者的“助理”。但是,许多媒体接收实习生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仅是安排记者指导他们完成实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和发稿平台,没有从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去主动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后备人才。

(二)实习生独立采访成稿难

实习生心态普遍浮躁,很多实习生一到报社就急着想去采访,但采写的稿件多被“枪毙”,激情常受挫。根源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新闻,所在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此外,不少实习生为了添加择业筹码,常常到处联系实习,甚至不惜逃课成为实习单位的编外人员,他们急功近利地认为只要多实践就能增强自己的能力。新闻传播虽然重实操,但也需要理论知识支撑,这已为业界所证实。

据调查,玉林三家媒体近5年接纳新闻专业的实习生有300-400人,最终能留在媒体工作的不超过10人,根本的原因是业务不过关。很多编辑记者都称赞新闻专业的实习生能力明显比其它专业的强,他们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形式和框架,采写上手快,但普遍存在一个致命问题——主题或内容没有“新闻性”,这既有专业任课老师的原因,也有实习生自认为“掌握了新闻理论知识就等于成为了记者”的错误观念。缺乏实战经验是实习生难以独立采访成稿的重要因素。

(三)实习效果被过度放大

新闻专业实习生都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发稿任务,但仅凭发稿数量评定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科学。近几年实习生的发稿任务不断提高,甚至达到20-30篇/月,这个任务量甚至超过了正常记者。大部分实习生刚进媒体不久,还不具备独立写稿能力。媒体为了抢时间发稿,很多任务基本由负责记者完成,“越俎代庖”现象时有发生,实习生的采写能力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由于记者数量有限,一名记者带几名实习生的情况也很常见,实习生写稿质量不高,让记者非常头疼,这一切让实习效果被过度放大。

(四)专业实习指导未能同步跟上

新闻专业实习生分散各地各媒体,学校和媒体建成实习基地后,实习生统一安排后多自行跟班实习,校方无力派出教师跟踪指导。他们的实习效果常常取决于媒体或实习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要求程度,实习生遇到要求严格老师、采写任务重等常常会选择不打招呼走人,这对校方推荐后续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也有学生在实习期间或多或少存有“耍大牌”“找工作”等想法或动作,对专业实习收获采取顺其自然态度,通过专业实习提升实习生专业技能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四、“三位一体”的新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建构

(一)高校培养新闻人才模式创新

1.培养复合型、专业型人才

全媒体时代来临,新闻教育改革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大胆削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设一些实践需要的、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等课程。条件成熟时,还可设计若干板块,如经济、政法、文体、管理、公关、广告、网络、科技等分块进行教育培养。二是培养专业型人才,根据媒体需求从细分专业内容着手深入改革。第一学年统一学习新闻基础理论。第二学年由学生自主选择媒体相关课程。第三学年开设专业学习班,如新闻评论班、数字出版班、体育新闻班、经济新闻班和法制新闻班等,培养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

2.充分发挥高校校园媒体作用

和许多地市级党报功能相似,高校校园媒体是学校党委的喉舌,也是新闻专业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如玉林师范学院办有玉林师范学院报;文学与传媒学院办有文传报,除印刷外出刊的所有流程全部由学生和老师完成。学生先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 在具体而丰富的新闻实践中亲身体验,不断培养新闻敏感性,综合运用学到的新闻知识,积累新闻采访与写作经验,熟练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提高新闻业务技能。当然校园媒体实习应有新闻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避免重新落入纯宣传报道的旧路。

3.实践教育遵循循序渐进规律

许多新闻专业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急于参加社会实践,轻视基础理论学习。其实,学以致用、参与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业实习一般从大三结束后的暑假延续至大四上学期,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月。笔者建议学生可以把就业方向和毕业实习挂钩,实习生每到一家媒体实习,先不急于采访写稿,应该先到资料室了解该媒体的整体风格、板块设置、选材类型、写作手法、工作特点等;深入了解媒体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为后期的采访、写作和发表奠定厚实基础。

(二)媒体与高校共同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媒体、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媒体单位需要人才可直接与学校沟通;学校强大的科研能力,可为媒体的发展谋求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媒体从事多年工作的老记者、老编辑等可以到学校任教,将他们丰富的业界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记者编辑带领下可以到媒体有序实习。

1.媒体真正成为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基地

新闻专业应该有固定的实践基地,这不仅针对学生,没有从业背景却又担任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师,也可轮流到媒体挂职工作、学习。2013年教育部和中宣部启动媒体和高校互聘人才计划,这项活动现在已经在部分高校和媒体展开。如教新闻采写的教师,到媒体的采访部门当记者;教新闻评论、编辑的教师,到媒体当编辑或总编助理;教媒介经营与管理的教师,申请当社长助理或到广告、发行等部门亲身体验。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真正掌握新闻媒体的运作与经营管理规律,了解当前新闻工作的现状与导向,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高校成为媒体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

高校较为完整的新闻理论框架体系、丰富充实的图书知识资源、长期积累的理论教学心得,对媒体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块“沃土”,安静从容的氛围能让长期在“一线”的媒体记者静下心来思考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媒体同样需要整理和深化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也可撰写成专业教材。高校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实现新闻工作实践转化为新闻理论。另外,不少编辑记者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完整的新闻理论学习,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3.实现高校与媒体的优势资源互补

不管是研究型的新闻专职教师还是新闻从业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他们都有资格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良师。对新闻专业教师岗位“特事特办”,实行“柔性”政策媒体高校共同培养更利于学生发展。对于新闻传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还应由理论教师讲授,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电视摄像、媒介经营管理等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可以选择学历不高但有丰富经验的记者编辑任课。教师与记者编辑互相兼职,互补不足,共同承担培养新闻人才的职责,不断提高自身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

4.媒体推行实习系列制度

目前,新闻专业学生到媒体实习门槛很低,无多少约束,许多编辑、记者对实习生采取“无所谓”态度,这对提高实习生能力十分不利。媒体应制定实习系列制度:(1)实习前面试,提高学生的实习门槛。让掌握相关业务技能、真正想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进去,把只想走过场、蒙混过关的学生剔除在外;(2)一些岗位可缴交一定押金,制定实习出勤、考核等相关条款。让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有效地提高其新闻报道的技能和责任感;(3)制定编辑记者指导实习生激励政策。媒体工作本来就非常忙碌,自己付出劳动没有任何价值体现,这是媒体记者不愿意带实习生的原因之一,有偿制度能缓解这方面的抵触情绪。

(三)增强学生实习就业长远意识

1.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确定发展目标

新闻媒体这个行业对学生还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记者也是许多人羡慕的岗位之一。新闻专业学生在踏入校门时,校方应邀请专业教师和业界精英对大一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座谈,让学生对专业学习和专业就业有大致了解,进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思考今后的择业方向,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并逐步确立重点学习的内容,为自己成为复合型记者或专业报道记者奠定理论基础。

2.实习过程要注重辨别各媒体特点

不少实习生在不同媒体实习,除了跟班学习锻炼新闻报道能力外,留心各媒体定位及报道方法是新闻专业实习生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不同新闻媒体在采写上有显著不同:日报的稿件篇幅较长,一般要求跳出会议写新闻,但有时也必须严格按照新闻五要素来写;晚报篇幅短,一般消息只是大概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比较重视社会新闻及民生新闻的稿件,字数也可以适量增加,更常用新闻照片;电视台稿件写作时要求配合相关镜头表现新闻,字数不能太长,但对拍摄要求较高,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尽量不重复;电台要求在采访过程中就播出标题新闻,在另外时段再进行详细报道,而且还要在适当场合进行录音,配合文字让新闻现场感更强。不同级别或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也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如省区级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涵盖更多的地市,其稿件写作更有气势,长篇通讯、系列报道、人物特写等形式更为多见;都市报信息量大、涉及内容广,更侧重民生和社会新闻,不局限于报道事件,会做进一步的追踪及深度分析。

新闻实践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和平台,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有效。加强新闻实践教育应对学校、学生、媒体三方进行必要的整合,创新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媒体高校互聘人才,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学生、高校、媒体“三位一体”的互动人才培养机制。

注释

①胡志平.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M]. 新华出版社, 2003:5

②董天策.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J]. 新闻记者, 2005(09)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