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八步八音文化艺术研究——贺州民间音乐资源发掘与文化艺术研究之一

作者:贺州学院艺术系—黄山来源:《文艺生活》日期:2012-01-24人气:2639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余脉地区,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2个民族。其中汉、瑶、壮、苗为世居民族。贺州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冲突交融,使贺州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早在汉代始,即有中原汉族迁入贺州八步地区,融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贺州民族民间音乐。其中八步八音是贺州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八步八音在南方吹打乐、桂东本地采茶戏、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广东八音等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一、八步八音起源

广泛流传于贺州民间的吹打乐——八步八音,源于中原宫廷的鼓吹乐,汉唐时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仪式乐队。宋元时期,唢呐加入吹打乐中,使吹打乐逐渐发展成型,至明清时期,吹打乐从宫廷流传至民间,俗称“八音”,至此已发展成熟。贺州八音是岭南民族民间器乐的典型代表,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贺州民族民间吹打乐。贺州八音明显具有中原汉文化与壮、瑶少数民族文化的印记。[1]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廓、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盖日间教笛声也。每岁秋末,众招师教之弟子……教土人合乐,致成传其声。”这说明,早在宋代已有八音在当地流传。贺州八步八音成型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具有悠久的历史。八步八音在吸收中原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壮、瑶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八音”一词,最早在周代已有记载,[2]周代将各种乐器依制作材料不同分为“金、石、土、革、木、丝、匏、竹”八类,谓之“八音”。汉唐时期,唢呐自西域传入中原,最初在宫廷、军队中与其他乐器合奏作为仪仗乐队。宋元时期,唢呐与弹拔、丝竹、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从宫廷、官府、军队流入民间。明清时期,这种吹打合奏的形式发展成熟,北方称“鼓乐”、“吹歌”,南方称“吹打”,岭南两广地区独一无二的沿袭了周代古老的称谓,谓之“八音”。[3]贺州地处中原文化传至岭南的必经之处,自宋元以来,中原与岭南交流日益频繁,岭南地区民间吹打乐开始发展。明清时期,在广东八音、桂东本地八音共同影响下,贺州八步八音发展成熟,谓之“八步八音”。

二、八步八音基本流派

八步八音为唢呐、二胡、秦琴、竹笛、喉管、鼓、锣、铙、钹等乐器组成吹打乐合奏形式,旧时乐班中还有长号参与合奏。常需八人一齐演奏,故称“八音”,现存的八音乐班通常为六人。八音乐班中吹奏乐器唢呐为双管大、小唢呐、二胡、秦琴、竹笛、鼓、锣、铙、钹、喉管等则各一件。贺州八音乐班中演奏组合形式较多,其组合形式常有“大吹大打”,即大唢呐配以大锣、大铙、小鼓、厚边锣等一齐演奏。“大吹小打”,使用大唢呐,但丢掉大锣、大铙,仅以小鼓、小锣、小钹相伴。“小吹小打”以小唢呐配以小鼓、小锣、小钹等一齐演奏。“小吹大打”,则在“小吹小打”中加入大锣、大铙。另有一些乐曲要求小唢呐与喉管、二胡、竹笛、秦琴一同演奏,只用厚边锣伴奏等多种形式。

贺州位处三省交界之地,清代初期,广东西迁至贺州的汉族日益增多,贺州八步八音在多种文化影响下,也发展成多个流派,如流传于市郊厦良、三加、灵凤等村的都人八音;流传于八步区莲塘、贺街等乡镇的客家八音;流传于桂岭、开山等乡镇的桂北八音;流传于大宁、步头、信都、仁义等乡镇的本地小八音、本地三音;流传于铺门、信都、仁义等乡镇独特的单管唢呐的吹奏乐;还有流传于贺州市瑶族民间的瑶族八音。都人八音、客家八音流传在八步周边小盆地地区,受中原文化和广东音乐影响较深,其乐器种类齐全繁多,既有中原文化气势磅礴、规模宏大遗风,又有岭南土著文化的婉转、流畅、清新,兼之具有广东八音的风格。本地人在八步区定居较早,其八音、三音乐器较少,无弹拨、拉弦乐器,只有鼓、锣、铙、钹等打击伴奏,其风格悠长、深沉、婉转,明显具有岭南山地民族的风格。桂北八音因地处湘、桂交界,受湖南吹打乐影响较深,打击乐器只有小鼓、小锣、小钹,但另加竹笛、胡琴一齐演奏,其风格轻快、热烈,明显具有湖南吹打乐风格。较为独特的铺门人单管唢呐吹奏,全无弹拨、拉弦、打击乐伴奏,风格缓慢、抒情,有独特的升降变化音出现。贺州瑶族八音受到贺州其他八音的影响,其形式和曲调与其他八音大同小异。

八步八音历史悠久,其流传的乐曲曲目繁多,据多年考查,现存有200多首曲目,主要分为大曲、小曲两大类。大曲常由鼓手指挥乐班、吹乐与打乐交替进行,整曲起、承、转、合均受鼓点指挥,乐曲气势宏大,结构完整,常为“头、身、尾”结构,代表性曲目如《鲜花》、《二簧》、《朝臣》等,乐器组合为“大吹大打”、“小吹大打”。小曲则由唢呐手指挥乐曲的启、转、合,代表性曲目如《留新娘》、《丝线》、《拜堂调》、《大开门》、《小开门》、《公子游春》、《一枝花》、《小落音》、《黄蜂过岭》、《长行调》等,乐曲通常分为“头身”型、“身”型、“身尾”型,乐器组合多为“小吹小打”、“小吹大打”,而《翻低》、《大摆台》、《送亲调》等则是由单管唢呐独奏,乐曲多为“身”型。

八音,因其“曲儿小、腔儿大”,因此在民间各种重要的礼仪场合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八步八音常在红白喜事、新屋进火、安垅打醮、庙会游神中演奏。旧时红事中亦常用八音作乐,常有《留新娘》、《丝线》等乐曲演奏。由于时代变迁,红事中除了山村瑶寨已较少有八音演奏。白事也为人生一大礼仪,也是八步八音演奏较多场合,并有完整的吹奏规矩,从行礼、出丧、入殓到下葬,无不用乐。如《行路调》、《送亲调》、《长行调》、《白事用调》等。受道教、佛教文化影响,贺州八音在安垅打醮、庙会游神中,也按照道、佛两教教旨科仪进行演奏,如《大开门》、《小开门》、《鲜花》、《朝臣》等乐曲。旧时,在庙会中的戏班搭台,八音还须为戏班子伴奏。

三、八步八音艺术文化特征及其艺术价值

贺州八步八音在南方吹打乐、桂东本地采茶戏、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广东八音等民间艺术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可或缺的礼俗功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贺州广泛流传。贺州八步八音因为中原文化、岭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多样性

八步八音在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融合中发展起来,其音乐形态、器乐组合繁多,风格流派多样各异,演奏形式不一、技法十分丰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2.礼俗性

八步八音演奏场合,曲目与红白喜事、新居进火、安垅打醮、庙会游神等人生、社会礼仪息息相关,并折射出其浓郁的礼俗功能。

3.完整性

八步八音从乐器种类、演奏技巧,曲目种类数量、结构、演奏形式,场合,及各套曲目中调式、旋律、节奏、速度等各方面都有自身一套完整独特的规程。

4.社会性

八步八音是贺州各族各支系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民众生活中人生、宗教、节日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贺州八步八音也获得也较大发展,1993年参加广西“三月三”民间文艺汇演,获金奖。1996年参加广西八音比赛获全区第二名。2006年代表广西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暨全国首届吹歌展演获优秀表演奖;领演奏者黄树海被授予“吹歌大王”称号。2009年,“八步八音”列入贺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5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进一步保护、发展贺州八步八音具有以下主要价值:

1.八步八音自宋代始,历经七百多年,其在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冲突,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了桂东本地采茶戏、道教音乐、佛教音乐、贺州八音等民间艺术发展起来,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八音,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2.八步八音历经多年发展,其乐器、乐种组合多样,曲目丰富,演奏技法、形式有其独特完整的规程。其音乐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是岭南两广地区民间吹打乐的典型代表,进一步保护、发展贺州八音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

3.八步八音是桂东地区传统民间音乐中实用性最强的乐类,无论婚丧喜庆、节日庙会、宗教祭祀,无不用乐,广泛流传于贺州各族地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其广泛性最易为群众接受。对于加强农村内部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卢克刚,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5

【2】卢克刚,“八音”与古代音乐审美思维,[J]艺术探索,1999.12

【3】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步八音”项目申报书[C]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