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后现代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

作者:杜嘉来源:《芒种》日期:2015-09-15人气:1483

1. 引言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已在美国文坛上广泛受到关注。发表于1987年的《宠儿》是作者成名之后的作品,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托尼·莫里森目睹了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身份迷失的现状,作为黑人她深切的为自己的黑人同胞感到惋惜,她没有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在黑人文化的熏陶之下,她以黑人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并把自己称之为“黑人女作家”。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才使得她的每部作品中都深切的关注着黑人同胞的命运。《宠儿》主要的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黑人女奴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被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重复她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亲手结束了自己女儿的生命,而当时她正怀着另一个孩子。当莫里森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就深深为之震惊,从而以此为原型创作了《宠儿》,该作品在次年荣获了普利策奖,并且该作品被誉为“美国文学史的里程碑”,除此之外,《宠儿》还帮助莫里森赢得了全国图书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奖。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揭示了美国奴隶制以及种族歧视对黑人精神造成的创伤,深刻地刻画了黑人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悲惨遭遇。该作品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力作,凸显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莫里森通过《宠儿》给人们呈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并且在借助后现代的创作技巧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并提醒当代社会应给予黑人这个群体以更多关注,同时把真实的历史展现给当代黑人种族,对白人撰写的所谓的官方历史进行了有力回击,重新唤醒本种族的种族意识[3]。文章从后现代叙事视角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来探讨《宠儿》中的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

2. 多角度的叙事视角

2.1多角度叙事视角的在文本中的体现

小说开篇以124号闹鬼为切入点,突然造访的保罗·D也给过去的回忆做铺垫。小说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为了追溯造成现在生活现状的原因。对前黑奴来讲,奴隶制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中使得黑人遭受难以泯灭的创伤,这段血腥的历史是黑人不愿提起的过去,它对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想提及的回忆。作者有意让每个人物都参与到对过去悲惨生活情景的再现中,文章有很强的代入感,让读者无不感觉身临其境,从而对奴隶制下的黑人群体非人般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那段充满杀戮和血腥的残酷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塞丝的回忆是与124号闹鬼事件同步发生的,并借助多人之口进行描述能够体现出当时社会黑人的隐忍与无奈[4]。如斯坦·培德希望通过告诉保罗×D真相,即塞丝并不是不爱女儿,而是出于无奈,借以能够缓和保罗与塞丝的关系;再如叙述者提到萨格斯奶奶已不在人世, 而小说中,已经去世的萨格斯奶奶却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的各个发展阶段,并以智慧老人的身份引导读者了解故事原委。莫里森采用多角度的叙事手法,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压抑、挖掘以构成多种叙事声音,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2多角度叙事视角的同一事件安排

多角度的叙述方式是每个人都参与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去,通过不同人物叙述,相互补充,层层递进,使整个故事逐渐清晰。在叙述的过程中,每个人物的叙述都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完整的,人物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对同一件事情的想法。通过多条线索的架构,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事实真相,多个叙述角度,多个人物视角,多种叙事风格,和多种人生阅历和宝贵经验的相对多样性,是对传统“大统一叙述”单一叙事模式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如对于塞丝背上的鞭痕出现过许多次,但是每次的出现都出自不同的叙述人之口:保罗·D因爱恋塞丝,将塞丝的鞭痕看成是“一副雕塑作品”,是金属匠充满激情的,刻意制作的一件装饰品;在帮塞丝接生的白人女孩眼中,塞丝后背的鞭痕像一棵树,一棵樱桃树,一个在背上繁华盛开的樱桃树;而祖母则认为塞丝背后的鞭痕如同鲜血,像一朵盛开的蔷薇花。作者通过小说人物之口,传递一种态度,那就是超越种族的一种人间的至善和至美,作者全书中都在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和赞美,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消除白人主流话语对黑人历史的失真叙述,期望发出一种新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黑人话语,莫里森重述这段历史,目的就是让被压抑的黑人话语得以释放,让那段真实的历史真相还原故事的建构中,尽管这已是奴隶制结束的一百多年后。

3.碎片化的叙事模式

3.1碎片化的叙事角度

《宠儿》小说是建构在一个开放性的文本之中,在这一开放性的文本中,缺少小说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并且叙述声音也有多个叙事者连缀形成,莫里森只是将不同的时间、地点的整合交织在一起,通过“回忆”重构奴隶社会的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碎片化的创作手法能够契合小说主体的挖掘和人物的塑造。小说故事开始的时间是1873年,当时奴隶制度已经废除,黑奴获得了人身自由,生活在黑人社区,在124号这个公认有鬼房子中生活着母亲塞丝和女儿丹芙,她们不与人交流。紧接着又引出了124号的另一个故事,杀女事件,这些碎片化的各种破碎故事情节,在莫里森细腻的笔触下,通过碎片叙事模式的运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美国作家哈林认为:“世界是由片段走出的,但是片段之和构成不了一个整体。诸片段并没有向某个整体或中心聚集[6]。”后现代派的作家逐渐开始追求各种片段性、凌乱性、边缘性、分裂性,而忽视作品的整体、有序、完整性。生活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托尼·莫里森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开始追求作品片段的美感。莫里森在《宠儿》中没能直接展开故事情节,而是把故事在时间上进行分割以从不同叙述者口中讲出,并且将其叙述在当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交替,这一碎片化叙事手法成为后现代叙事的艺术手段的特色之一。此外,碎片化的叙事手段类似于电影中蒙太奇剪辑,把画面破碎化,但是又不游离于小说的重心。该叙事角度能够让读者在微小的细节中感受到作者的意图,能从碎片化的细节中感受到作者碎片化的创作意图,极易引起共鸣,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3.2碎片化的核心故事

《宠儿》中碎片化的叙事模式体现在小说的核心事件杀女事件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一个断续的叙述中刻意的为读者营造一种破碎的叙事形式,为杀女事件做了诸多的铺垫才引出这一场景。小说伊始,便以“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开篇,之后莫里森刻意地搁浅了该核心事件的叙述。虽然在此后文章的叙述中多次对婴儿被杀的真相进行暗示,并且还能够发掘与婴儿之死有关的细节,但是都没有确切地指出到底是谁杀了孩子。莫里森有意建构了这一模糊的线索,直到后来从多个叙述视角的片段化叙述中才得到一个完整的解释。女婴被割喉事件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出现,才让读者明白女婴被杀的原委。这种神秘和悬疑的气息让阅读后处于阴郁中的读者感受到了故事的与众不同。莫里森运用碎片式的叙事模式原因在于故事取材的特殊性,莫里森只有对故事事件的发生进行铺垫,才能够让读者真正的接受魔幻的真实。碎片化的叙事看似打破了小说故事的完整性,显得故事情节比较突兀,但是该叙述方式能够在断裂事件的叙述中得到一种破碎的美,并且在碎片化的叙事过程中,使得叙述的内容保持一致,同时这也是莫里森对后现代叙述方式的一种突破[7]。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