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鲁迅小说的空间审美建构

作者:许静来源:《芒种》日期:2015-09-24人气:1584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顶级作家之一。鲁迅一生著有小说集3种、散文集1种、散文诗集1种、杂文集10余种,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杂文集包括《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集外集》等。此外,他在翻译外文、整理古籍、学术研究等领域也是成果丰厚,翻译作品包括《苦闷的象征》、《死魂灵》、《艺术论》、《毁灭》、《十月》等,学术专著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域的作家。”本文将以鲁迅小说的空间审美建构为切入点,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然审美空间

目前学界对鲁迅小说中自然空间的研究少之又少,虽然其小说中描写自然空间的篇幅较少,但却有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鲁迅写自然空间,当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空间描写,除了符合其小说真实的环境要求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表达情感的需要。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对其小说中自然空间的研究。

首先,冬与夜的结合。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空间都是真实的背景环境,而且多为我国的南方地区。在一年四季中,鲁迅偏爱描写冬季,其笔下的冬季总是带着一种萧瑟破败之感,其《故乡》中的冬天是这样的:“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的几笔就勾勒出了故乡的衰败、破碎、萧瑟,与记忆中的故乡美景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衰败、萧瑟现实中的故乡,不仅仅是环境上的,而且也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扼杀在这冷漠与愚钝之中,少年的闰土就是其中之一,当那声“老爷”说出口之时,作者与闰土少年时的感情顿时荡然无存,两人之间产生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面对故乡的衰败,闰土的麻木与冷漠,在这种冷漠的现实的环境中,“我”似乎无处可去,因为原本的故乡现在变成了“异乡”,面对这无奈的现实,作者只能默默地忍受这种痛苦。除了冬天,鲁迅对夜晚也情有独钟,小说《狂人日记》、《药》、《明天》的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夜里,这漆黑夜晚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是愚昧的、黑暗的、冷漠的、残酷的。鲁迅与许多的做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的呐喊呼号,希望广大人们发现这个“吃人”的社会,并且将人们从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解救出来。

其次,雪与月的结合。鲁迅小说中的雪与是冬季是紧密相连的,同样带给我们一种肃杀、阴晦之感。在小说《祝福》中最多次出现了雪,“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起色。”这阴暗的天加上这漫天的大雪,进而让我们觉得此时的环境更为阴冷晦暗,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独自一人在这样的天气中游荡,随时迎候死神的到来,雪的到来,更是加剧了她的恐惧以及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冬天是寒冷的,雪也是阴寒之物,这种寒上加寒的的氛围进一步让我们感受到了祥林嫂命运的悲苦不幸。这寒冷不仅仅指外部环境,同样体现出了此时整个社会的人心,也表现出了“我”对整个社会的心寒。比起对雪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对月的描写还是较多的,最明显的要数其《社戏》,这篇小说中共有四处较为明显描写月亮的语段。《社戏》的主题还是与故乡有关,其它小说中的故乡总是因为现实的原因使作者觉得失落与痛心,但是《社戏》中的故乡则是美丽与温馨的,这都要归功于对月的描写,月亮的温柔,美好,圆润,使人格外热爱家乡,思念家乡,难了那一抹乡愁。

二、社会审美空间

   我们都知道社会空间是与自然空间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鲁迅小说中自然空间的描写比较少,社会空间则是其小说主要的发生背景。通过阅读其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城镇空间和乡村空间占有较大的重比。

首先,对城镇空间的描写。鲁迅小说对大城市的描写较为隐晦,却在对城镇的描写上花费了许多笔墨,这是因为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大城市已经接受了这种洗礼,而那些“小乡村”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社会风貌,但是这些城镇则不同,他们处于大城市与小乡村之间,成为二者交流沟通的中介,所以鲁迅小说中多以城镇为写作背景。鲁迅笔下最著名的城镇就是鲁镇,小说《药》、《故乡》、《狂人日记》、《祝福》等都发生在这里,这个小镇可以说是新旧思想并存的地方,这里依然存在着宗法制、男尊女卑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封建家长制度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中的糟粕,随着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些糟粕虽然受到了冲击,但是传统的观念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威力。《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可以决定宗族里一切的事情并且不容许任何人进行反对,赵老太爷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和华老栓家的茶馆中则上演着小镇中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些茶馆酒馆中,人们谈论着无聊的话题,娱乐活动单一枯燥,人们就在这种空虚无聊中度日,苟且生活。通过这些描写,鲁迅将当时小镇的社会形态入木三分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其次,对乡村空间的描写。鲁迅是“乡土小说”中的一员,乡村自然是其小说中主要的社会背景。与其他乡土小说作家描写乡村美景不同,鲁迅主要描写中国乡村存在的劣根性,其笔下的乡村是苦难的、病态的,鲁迅希望凭借自己的笔触改变当时乡村中存在的不合理制度以及人们麻痹的思想。鲁迅最著名的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是《阿Q正传》,主要描写了乡村“未庄”以及农民阿Q。鲁迅笔下的未庄不仅仅衰败、破碎,而且充满着宗法制以及愚昧麻木的落后观念,鲁迅就是要在这种封闭愚昧的环境中提取当时大众的真实的生活面目,进而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希望将这种劣根性揭示在全国人们面前,进而拯救当时国民的思想以及灵魂。赵太爷就是当时封建宗法制的代言人,他可以决定任何事情,他不让阿Q姓赵,阿Q就不可以姓赵,阿Q只能接受,在这种环境中,阿Q越来越麻木无知和无聊空虚,甚至逐渐形成了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妥协愚昧的性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胜利法”,这种“胜利法”不仅仅体现在阿Q身上,作者希望通过阿Q揭示出当时中国人的劣根性。

三、心理审美空间

鲁迅的小说中除了实际存在的自然、社会空间外,还包括无形的心理空间,这无形的心理空间简单的说就是那间“铁屋子”,这个词出自其小说集《呐喊》自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口中的“铁屋子”。

首先,“铁屋子”具有象征意义。这间“铁屋子”实质上是一个深刻的比喻,比喻同时也有所指,实际上这间“铁屋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对应的,这种空间化的屋子正是代表了当时中国广阔的社会环境。鲁迅笔下的“铁屋子”是压抑、了无生气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也正是这样,我们试想一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是一种什么状态?所以鲁迅笔下的中国人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目光短浅、自欺欺人、顽固不化的,他们依然崇尚这落后的封建制度,拒绝接受新鲜的事物,拒绝改变。同时作者也知道改变这一切是非常难的,因为这种社会环境的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不是说改变就可以改变的,因而鲁迅的笔触下总是流露出一丝悲情,他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却无力改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家与国民继续堕落下去而无法自拔,这种悲凉痛苦的的心境是我们现在无法体会的。

其次,这间“铁屋子”中住了两种人,一是沉睡者,一是觉醒者。沉睡者包括: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觉醒者包括:狂人、夏瑜、吕甫纬等。在这件屋子中,无论是沉睡者还是觉醒者,他们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觉醒者为了唤起人们的意识,不断地呐喊呼号,换来的却是世人鄙夷惊恐的眼光,即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依然改变不了人们麻木愚昧的思想,《药》中的夏瑜就是方面最好的例子,在这黑暗的铁屋中,他们要么改变自己,要么牺牲自己;沉睡者依然在“铁屋子”中继续自己无聊麻木的生活,即使觉醒者呐喊,他们也把觉醒者作为异类,将觉醒者的思想和努力吞噬于他们的麻木中,这种强大的落后思想一步步的吞噬着沉睡者与觉醒者,这间“铁屋子”中充满着现实的绝望,冲出这间屋子的希望是那样的渺茫。所以,鲁迅笔下的“铁屋子”如死水一般,让人压抑的无法呼吸,这就注定了这两类人悲剧的结局。

综上所述,鲁迅作为伟大的小说家,其小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开创性,对其小说审美空间建构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背景下体会其小说深刻的思想性,进而可以展示出鲁迅独特的空间艺术魅力。笔者认为,正是这种与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才使得鲁迅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