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汉诗对《古今和歌集》中梅意象形成的影响

作者:翦岳林来源:《芒种》日期:2015-10-02人气:1701
日本文学中初次出现梅花身影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第一部汉诗文集《怀风藻》。到日本奈良时期时中国很多经典书籍就已经传到了日本,如:《论语》《诗经》《昭明文选》《玉台新咏》等。到《古今和歌集》成书时期即平安初期,日本的文人对汉诗,汉学的领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单单是最初的模仿和单纯的题材获取,而是将汉诗的创作手法、写作技巧、表现主旨融入到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之流中。所以,汉诗对《古今和歌集》中梅意象形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日本人来说,“梅”本是外来之物,早在弥生时期从中国引进之后便迅速为日本贵族所接受并广泛种植,到平安时期梅花则已经成为了日本普遍种植的林木。而在中国自古以来“梅”便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盐梅”作为调味品被古代中国人所喜爱。此外,由《神农本草经》可知,“梅”的药性也早早地被世人所知。“梅”由食品转变为审美对象则是晋宋之后。“晋宋以来,梅花‘始以花闻天下’,其早春芳菲的形象引起注意和欣赏,有关诗赋吟咏渐见增多,梅花成了超功利的审美对象,这是梅花形象发展的地二个阶段。”[①]在《古今和歌集》成书之前,日本为了建立律令制国家,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僧和使者以及招揽“渡来人”,同时对汉文学、汉文化怀着无上的憧憬和向往之情。因此,日本文人对汉文学中出现的歌咏之物“梅花”也产生喜爱之情、形成歌咏之风。这种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吸收是本土需求为内在动力的行为。

《古今和歌集》中共收录了以梅入歌的作品共32首,从编录的部类来看,这些和歌大体被分编在《春歌》《恋歌》两大部类中。因此不难看出“梅花”在平安时期已经被公认为是“春之花”。“梅花”这一舶来物已经在日本文学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也是可以说日本歌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这32首写梅和歌的创作意图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以梅写春。将其作为“报春花”,抒发期待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2、借梅表情。寄托男女之思。

3、折梅相送,以附离别之情。

4、托梅抒情,以咏伤感、怜惜之情。

 

一、见梅而知春

莺驻梅花枝,翘首待春归。春欲迎声至,白雪尚纵横。

这首和歌将“梅花”“黄鹂”“白雪”入歌,抒发作者翘首以盼春至的心情。

梅花绽芬芳,暗香报春至。暗部山于闇,难掩香芬散。

而这首和歌描写的季节依然是春天,但与上首诗歌不同的是它的着眼点不是“梅花报春”而是“梅香”报春归。如果把《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中的以“梅”为题材的和歌进行比较,大家不难看出,《古今和歌集》中收录了大量歌咏“梅香”的诗歌。“歌咏‘梅香’的诗歌多从六朝开始被人吟诵,但基本上都是吟唱白日的芳香。但以白乐天为中心的文学圈却多咏唱梅花等花的暗香。这些诗例被移植到了平安汉诗,甚至是《古今和歌集》的和歌表现中[②]。”

在汉诗中,以梅写春的诗作枚不胜举。如:吴均的《春咏》中写道“春从何处来?拂衣复惊梅。”又如韩愈的《春雪间早梅》“梅将雪共春,彩艳不相因。逐吹能争密,排枝巧妒新。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可见汉诗中无论以梅雪共迎春的画面入诗的诗作,还是留心于春已至梅香醉人的诗作都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惯于以梅写春这一创作手法,或者说立意。而这些题材、创作手法等都被日本平安时期的歌人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积极引进,这也意味这汉诗中“梅”所代表的某些文化内涵以及象征意义被日本文人所喜欢。

然而,中国古代诗人除了歌咏“梅花报春至”的喜悦之情外,更多的诗作是描写梅花“破寒冰斗霜雪终把春意报”的坚韧品格。重在歌颂梅花的高贵品质。如,唐朝朱庆馀的《早梅》“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这种诗作创意并没获得日本文人的亲睐。

二、借梅寄相思

文以咏梅实则寄托男女之思的诗歌,在中国古诗中屡见不鲜。特别是自六朝后闺怨诗被大量的创作出来,以诗表达男女之情便被广大文人所接受。陈后主李煜曾在《梅花》中吟咏道“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卢仝也在《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中写下了“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诗句。这两首诗均表达出了在当时一夫多妻制这种婚姻制度下古代女子的相思之苦。而这时的日本也是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妻问婚,可以说中日两国的妇女们此时所受的压迫以及境遇是及其相似的。上面诗歌所吟唱之情很容易引起日本平安时期广大妇女的共鸣。这类主题的诗歌也自然被日本歌人所接受、收容。因此平安时期的歌人对汉诗中咏梅以表女子闺怨的诗作甚是做了一番理解,并且也创作出了这类借梅表达妇女闺怨的和歌。

宅旁不宜植梅树,何处梅香飘入院。疑是良人带香归,空把欢喜托梅花。

当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除了以上所列举的闺怨诗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以诗传递对心仪对象爱慕之情的作品。其中以娇美的花来形容女子是这类诗歌创造的传统手法之一。当然,被日本学者经常提及的便是曹植所咏的“南国有佳人,荣华若桃李。”而在日本《万叶集》成立之前基本上是看不到以花来比喻女子的歌谣,在后来的日本的和歌集或汉诗文集中日本的文人开始逐渐的使用这一修辞手法。因此,在日本文人习得汉诗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之后,才学会了“以花喻人”的创作手法。在《古今和歌集》中便出现了将女子比作梅花的“咏梅”和歌。

他处梅花放,远眺甚可怜。折得手中赏,方知色与香。

这首和歌虽放在了《春歌上卷中》但日本众多学者认为随着《古今和歌集》歌人的咏歌技巧的提高以及对汉诗的认识、理解水平的提高,这一时期的和歌不仅扩大了咏唱题材而且还拓展了所表情感和内容的层次,因此,认为这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咏梅歌而是把用“梅花”来比喻“女子”,表达了歌人想要亲近心仪女子的心情。此外,《古今和歌集》中还收录了另一首与此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

春夜何其愚,天幕垂四野。可掩花与色,难阻香飘溢。

如果光看字面意思,这首诗确无新意可言。但如果我们了解这首和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再重新解读便可窥探出诗人的用心与作品的优秀之处。作者将“女子”比作“梅花”,“女子”之父母比作“春夜”,这首诗意境、创作手法便顿时有了质的飞跃。歌人使用暗喻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这样的情景:女子的父母企图遮掩女儿的美好,但是女子的美好怎是可遮挡的了的。这首诗便成功的克服了单纯写景诗构图简单、思想层次单一的缺陷,开创了新的意境以及丰富了和歌的思想层次,不愧是当时的佳作。

三、折梅附离别

     折梅相送以附离别之情也是中国古代汉诗的一大主题。陆凯的《赠苑哗诗》如此写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张九龄在《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一诗中也是以折梅一枝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愿望“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可见折梅相赠在中国古代乃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礼节。对于热爱、崇拜中国文化、文学的日本人来说,必然对汉诗中反复吟唱并公认为高雅行为的“折梅相赠”青眼有加。早在《万叶集》中就已经有和歌把“折梅相赠”作为创作和歌的主题,到《古今和歌集》成立之时,“折梅相赠”依旧被广大诗人所咏唱,但不再像《万叶集》中的和歌一样只是对汉诗的简单模仿而是对汉诗进行敲碎、琢磨之后,将其重组于和歌之中,使和歌的表达、抒情更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观。

 折梅以赠君,愿君共赏之。梅花色与香,除君与谁说。

 

四、落梅伤春怀

由落梅而触发诗人或歌人感伤和怜惜之情的诗作和和歌可以说数不胜数。

   日暮复夜明,凝目驻梅枝。唯恐花易逝,转身花已散。

   心盼花常在,手却已攀折。花飘转眼间,徒留香染袖。

这两首和歌便是摘自《古今和歌集》的“咏落梅”之作。第一首和歌主要描写作者因梅花瞬间凋零而感到深深怜惜的心情。第二首则是描写了作者期盼梅花不要零落,但因自己喜爱而情不自禁触摸了一下导致梅花瞬间飘零,唯留余香于袖的懊恼,伤感之情。“花已不在,香仍留存”的情景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让人更能体会到歌人内心的伤感、惋惜之情。中国唐代诗人杜牧曾在《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中写道“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此外,张九龄的《庭梅咏》也是一首以“落梅”入诗的作品“……朝雪那相妒?阳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虽然,同是“落梅”之作,诗中也流淌的对梅花凋零的的惋惜、感伤之情,但唐诗中的感情基调是伤而不悲,重点落在了“香”字上。突出“花虽不在,香亦长留”的情景凸显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格。

可见汉诗中将世人所追求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寄托于花草树木之中的创作手法并没有被日本歌人收容。因此,我们不难得知,日本歌人在创作和歌时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地去接收汉诗的影响而是有目的地选择符合本民族审美观的题材、表现手法、创作方式、主题思想等加以引进、吸收从而创造出具有自我民族特色的文学、文化。

小结

从以上所列举的各首中日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平安时期日本和歌的创作深受汉诗的影响。“在奈良时期,日本文学开始引进中国文学的时候,日本汉诗是原模原样照搬中国汉诗的咏唱方式,与此相对,和歌方面却是为了符合日本风土将其进行了变形。可以说平安时期的和歌也是如此。平安时期的和歌虽然引进吸收了汉诗文的表现手法,但理解体会汉诗文,让和歌产生怎样的变化?针对这一点进行历史性的考察是必要的[③]。”这段话也表明了日本学者也是认可并积极地研究汉诗对平安时期和歌创作所给与的影响。早在《万叶集》中梅花作为咏唱的对象便频繁在和歌中现身,到《古今和歌集》时代梅花依旧是歌人创作和歌的重要素材。“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出现在中日文人眼中之时,它便不再仅是一株植物,它所包含的文化象征意义,文人墨客附加在其之上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便成为了诗人、歌人反复咏唱的对象。由《古今和歌集》中梅花频繁现身可见,梅花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象征意义便是日本歌人从汉诗的梅意象中提取的自我认可、接受、提倡的梅意象。而在汉诗中被提及最多的、被文人墨客最推崇的梅花傲霜斗雪的坚韧高洁之姿在《古今和歌集》中不曾出现过。这个差异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日本式抒情与中国式抒情”的差异。“不含思想主题的情绪性抒情是日本人独特的东西。[④]”“可以说仅仅是期待着极致的咏唱的共鸣。[⑤]”因此,可以说《古今和歌集》中梅意象形成是日本歌人在“自我意识”和“本土需求”的内在动力下接受汉文学、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