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日文化与文学

作者:梁丽莉来源:《芒种》日期:2015-10-04人气:834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

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

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

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

 

1972年,继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郭沫若作诗《沁园春》来纪念中日两国恢复邦交。赤县、扶桑即代表中国和日本,鉴真、晁衡都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代表人物,这短短几十个字就生动的囊括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以及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深厚情谊。

中日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其范围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国人移民日本,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日本,到了隋唐时期,中日使节时有往来,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中日交流促进了日本的大化改革,且在佛教、建筑、诗歌等方面,双方有了较深入的交流。五代十国一直到宋元时期,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比较频繁,到明清以后,两国的交流方式更为多样化,哪怕是战争年代,两国也从未中断过文化交流,除了商品贸易外,更多的是学术、美术、医学等精神文化的交流。[1]

在两国交流的影响下,两国人民情谊、习俗、经济、文化、思想等,无不发生巨大的变化,1972年两国恢复邦交后,中日两国的文化输入与输出更为频繁,而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下,中日两国的文化与文学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跨文化视野下中日饮食混杂文化及衍生文学

日本饮食,以清淡、新鲜、精致、量少著称,被称为植物型饮食,讲究五味五色五法的料理原则,在视觉上一定要美轮美奂。而中国人饮食注重色香味俱全,并且更注重吃,味是中国烹饪的灵魂。两国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截然不同,但随着两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也衍生出很多混杂的饮食文化。

1.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经》里记载,早在四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人食用茶叶。唐宋时期,日本僧人将茶籽传入日本,南宋时日本禅师荣西更是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被尊为日本茶祖,日本茶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从贵族阶层到寺院茶礼,在吸收、消化中国茶道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抹茶文化以及煎茶文化,茶道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而日本茶道里最精髓的部分则是中国禅宗思想,这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并最终融入日本特色的典型。[2]

2.豆腐文化

豆腐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爱好的食品之一,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将豆腐传入日本,豆腐在日本开启了它的变迁史。日本民族喜好清淡食物,而豆腐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从寺院推广到民间后,豆腐很快成为了日本人最喜爱的食品之一。而随着时间的迁移和酿造技术的进步,日本豆腐和中国豆腐也开始逐渐发生了差异,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口感上的变化,中国豆腐以煎、炒为主,口感上相对更硬一点,而日本豆腐讲究棉、软,并根据软硬程度分为了木棉豆腐、绢豆腐、软豆腐、充填豆腐。目前,在中国餐馆里,日本豆腐已成为了一道非常普遍的菜。

3.日本料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以油焖炸炒等烹饪手段为主的中华料理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各种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病、糖尿病等因吃引起的富贵病在国内迅速蔓延,而越来越多的医疗界人士和饮食界人士发现越清淡、越原始、越简单的饮食越健康,因此健康饮食、清淡饮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日本料理主打寿司和生鱼片,以鲜、清淡、原汁原味文明的饮食文化与国人推崇的健康饮食相契合,日本料理在中国的市场潜力必然很大。

以北京十大著名料理店之一的禾绿回转寿司为例,创建于1997年秋天的禾绿回转寿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已遍布中国四十多个城市,并拥有两百余家直营连锁店,它以新鲜、卫生、优质的服务和质量吸引着顾客,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饮食品牌。日本料理在国内也逐渐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群。

(二)  跨文化视野下日本动漫文化的渗透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动漫传入中国,中国青少年介入动漫时代。2006年4月,日本前任外相麻生太郎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提出了“动漫外交”的理念,指出要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书和动画片,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的心。2008年3月,高村正彦任命哆啦A梦为“动漫文化大使”,大打文化外交牌,日本对华动漫文化输出迎来新一轮的高潮。随着视觉文化的逐步强势,“看图读文”已逐步主宰人民的阅读习惯。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扩大,日本动漫逐渐登上中国动漫市场的顶端,并长期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的动漫迷。

首先是cosplay文化的衍生。Cosplay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迪士尼公司创作的米老鼠、唐老鸭等一系列经典动漫形象风靡全球,并于1995年创办了迪士尼乐园,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吸引人们关注,员工穿着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服装为游客提供拍照和观赏,cosplay由此产生。上世纪末,ACG(Animation、Comic、Game,即电玩游戏)在日本兴起,日本将三者联合起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将其推向全球,到90年代,ACG已成为cosplay颇具规模的附属文化,90年代中后期,日本漫画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得到中国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受这种新型文化的冲击,中国开始摸索中国ACG产业的发展。

Cosplay要求模仿者有足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耐性,他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对角色的造型、服饰、道具等进行想象并制作,使得动漫角色走入真实世界。而Coser们在完成人物造型后,还需要对其注入新的生命,即Cosplay表演,每个Coser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其进行诠释。这些表演对Coser们的表演功底、化妆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它是现代社会青少年表达自我方式多元化下的表现。目前我国各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动漫文化节,而Cosplay都会是其中的重要节目之一,且目前的中国动漫圈以逐步步入影视圈,很多两者相连的作品出世,并在Cosplay表演中的占比逐步增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目前大火的《仙剑奇侠传》、《轩辕剑》。

其次是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年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全世界60%以上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日本动漫产业在日本GDP中总比已超过16%,而由动漫衍生出的玩具、游戏、服装、文具等也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而在中国,几乎百分百的青少年都看过日本动画,近80%的青少年在10岁前就已经接触日本动画。94%的青少年15岁前就已接触日本动画。作为学历能力超强的青少年群体,日本动画中所展现的日本文化元素,如武士道精神、日本和服、艺妓等,成为了大家争相模仿的对象,国内日语学习热潮、日本旅游热潮、漫画学习热潮等不断涌现。[3]

日产动漫对国产动漫的影响也非常大。中国动漫与日本动漫最大的区别就是受众度的问题,我国的动漫市场绝大部分受众是儿童,这受中国政策的影响非常大,按照规定,各省卫视台在黄金时段只能播出国产动画片,这成了我国国产动漫崛起的强大支撑力,而日本动漫在各个年龄层都有其巨大的市场,中国青少年很大一部分是日本动漫的死忠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中国动漫市场开始模仿并引入日本动漫的元素,近几年,国产动漫有崛起之势。

(三)跨文化视野下化妆品的相互渗透

化妆品时长被称为“美丽经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化妆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粉白戴黑施芳泽”的记载,唐朝时也有描述妇女化妆的诗句:“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妇女的基本化妆品包括眉黛、胭脂、粉、点唇等。

改革开放后,化妆品行业迅猛发展,短短二十多年,中国化妆品行业从小到大,从简单粗放到科技领先,中国已然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三大化妆品市场。美加净、大宝、欧珀莱等一大批国内美妆品牌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妆品而占据很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在护肤保养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内本土品牌主打中低端市场,且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国外很多化妆品逐渐渗透国内市场,日韩化妆品就是其中最具竞争实力的化妆品之一,在国内女性中形成了独特的女性化妆品文化。

在国内最大的女性化妆品网站乐峰和聚美优品中搜索各类型的化妆品,销量最高的均为日韩化妆品,如在聚美优品中搜口红,日本品牌资生堂的口红赫然居于榜首,而搜洗面奶、化妆水等关键词,日本化妆品品牌销量也会进入前五。而日本化妆品之所以能在中国如此火爆,这有其必然的文化因素在里边:

首安先是肌肤问题,中日相邻,肤质相同,都属于亚洲黄色人种,相对于欧美化妆品而言,日本化妆品刺激性更少。且与日本饮食一样,日本化妆品也讲究天然养生,追求无添加,对化妆品的安全性要求很高。日本化妆品文化中以“安全”、“无添加”闻名世界,这成为日本化妆品能够渗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受到日本化妆文化的影响。日本美容界流行一句俗语:化妆是为了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为了追求美,日本不论老幼,均是化妆品的忠实粉丝,且日本化妆品本身质量过硬,日本化妆品专利也曾多次获得国际认证,世界各国对日本化妆品都非常欢迎,且其种类繁多,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们。

当然,日本化妆品本身就有其悠久的历史。日本艺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妓都需要用白色粉底、粉膏将自身的皮肤涂的非常白皙,这个技术为后来日本化妆品技术的发展贡献极大,最近流行甚广的漂白霜用的就是该技术,目前该技术已渗透进世界各地的化妆品市场中。

随着两国友好交往,两国的文化相互输出,在输出与输入中逐渐变化。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