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电视主题报道的创新发展——以大理电视台《走基层》系列节目为例

作者:潘越华来源:《视听》日期:2015-10-10人气:683

长期以来,只要谈起电视主题报道,给人的感受都是政治味道浓、内容单一枯燥、形式刻板严肃、宣传特征突出,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其“宣传”的属性,造成了主题报道新闻性不足、时效性不够、吸引力不强的先天缺陷。而对于一名记者来说,一次主题报道需要围绕主题,深层次、多角度、多层面来反映和刻画主题。无果不按照新闻规律报道,就很难做到由表及里、宽领域、立体化的采访,让人觉得千篇一律,没有说服力。

然而,做好主题报道对于弘扬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主题报道过程中,更要从选题策划、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上着手,用创新赢得发展。可喜的是,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媒体中涌现出很多典型范例,为主题报道的创新提供了范例。结合“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大理电视台《大理新闻》栏目推出了《走基层》系列报道,内容涉及:新春走基层、美丽乡村、中国梦·我的梦、小康库区·幸福移民等,这一系列主题报道以记者的主观视角为切入点,跟踪记录人物经历、事件过程,通过不同的报道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本为试以《走基层》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主题报道如何创新发展。

一、 主题报道中的主动作为、主观视角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转、改”三个字道出了媒体在贴近群众的宣传报道中需要的主动作为。大理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则以“走”这个动词来定义,体现了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走近,了解、融入”的过程。《走基层》系列节目强调记者的参与、记者的体验和记者的主观视角,和以往的主题报道不同,记者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亲历者和讲述者。让记者的脚步扎根基层、融入基层,也让主题报道本身有了生活气息。

例如《走基层》系列节目中《大山的呼唤》一期,讲述了记者把千里之外的爱心人士捐赠物资运往大山深处的赵卡拉小学的故事。事件本身很简单,但正是因为有了“走”的过程,才使一次捐资助学的行动有了感人的力量。从祖国东北的大连,到祖国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的赵卡拉,记者把经过4000多公里长途运输的教学物资转送进赵找卡拉完小。原本听说山路难行,可是没有想到,难行的程度远远大于想象,记者带着物资一路经历了暴雨、冰雹、山洪、泥石流,经历了两天的奔波,才从大理州州府下关辗转到达了赵卡拉完小。可是助学物资却因为山路艰难,被暂时寄存在了钟英乡中心校,无法送达学生手中。带着深深的遗憾,记者一行还是坚持到学校里去看一看,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岭,最终到达了“山间的一小块平地”——赵卡拉。

在学校,记者没有和学生做太多的交流,因为天色已晚,必须要赶路回乡,但是简简单单的一组学校镜头、校长的采访和学生的玩具、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试想,如果没有记者“走”的主动行为,没有报道记者“走”的主观视角,那这样的节目到最后就为变为一条简单的新闻捐资助学的新闻,但是正式因为记者贴近式的加入,才使得人们更为深刻的理解到,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节目播出之后我们得知,一位爱心企业家看到了这组新闻,决定给予学校更多的捐助。

二、 以人为本,人情冷暖体现报道温度

人是电视节目中最主要的元素,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元素,准确的塑造典型人往往会使报道本身独具感染力,走而构建起一个更加真实的新闻世界。

在《走基层 中国梦·我的梦》系列节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人物鲜活的身影,他们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工作,无论多大年纪男女老幼,心中都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爱,和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正能量。这一系列中充满人文关怀,无论主人公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挣扎、悲欢,一个个鲜活的任务形象跃然眼前,让观众产生认同感,从而能也达到了新闻传播的真正目的。在电视节目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的今天,这样的人情冷暖打动人心,这样的人文关注弥足珍贵。

    例如一组讲述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桂科医生的新闻就格外打动人心。32年来,李医生坚守在炼铁乡黑潓江畔山坳中的麻风病疗养院里,为麻风病人治病。在过去,由于黑潓江的阻隔,李桂科和同事们只能靠人背马驮和渡船出入往来。23年前的一天,康复人员早早停下手中的活儿,兴高采烈地划着小船,满载金灿灿的包谷准备渡过黑潓江回到疗养院过中秋,可是船刚到江心,突然打来的一个浪头把船掀翻了,16人全部落水,6人在这场事故中遇难!

在汹涌的黑潓江渡船来回往返,对李桂科而言并不觉得苦,但他深知,对患者和生活在疗养院里的康复人员而言,他们本就遭遇外界歧视和偏见,而蜿蜒而过的黑潓江又无情地将他们隔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使他们融入社会的希望更加渺茫!在黑潓江上建一座桥,连接起疗养院和外界的联系成为李桂科多年的心愿。然而当时连疗养院基本的住房问题都得不到保障,在横跨30来米的黑潓江上建一座桥谈何容易?他一次又一次奔波请求后,终于一座横跨黑潓江的吊桥建起来了。这座桥不仅仅连接了江边的茄叶村和疗养院,更是为麻风病康复人员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在日常报道中,其实我们并不缺乏鲜活的人物想象,我们欠缺的或许是真情实感的去感受、了解、走进一个人的生活。我们的荧屏既需要“高大上”的人物形象,更需要“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不管身处什么样的岗位,新闻报道本身应该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三、 故事化叙述,见人见事见细节

《走基层》系列节目的灵魂在“走”,走的过程就是新闻产生的过程,相比宏大叙事而言,《走基层》系列节目更适宜小切入口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在新闻中见人见事见细节。把新闻叙事过程转化为一种受众皆可以感知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走基层 美丽乡村》节目中,对一个村庄的描述和刻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简单直接的描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通过什么人的努力,使用那些举措,达到了什么样的建设效果。但是这样流水账式的叙事方式往往平淡无奇,宣传特征突出,不能引起受众内心的共鸣,也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一个村庄的美。面对这样的题材,可以选择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在新闻叙事进程中见人见事见细节。

例如在《美丽诺邓的变与不变》这组新闻中,作者讲述的是自从《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村和诺邓火腿走红以后,古老、美丽的诺邓村的变与不变。通过对三位生活在诺邓村的不同年龄村民的记录,表达了村民们对诺邓村的美好憧憬和齐心写手建造美丽乡村的努力和承诺。新闻中, 50后、70后、90后三位主人公虽然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内心的乡愁和对故乡眷恋是一致的,从小生活的这个村庄,对这个村庄充满了爱,所以,内心也坚定的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古老美丽的诺邓村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四、 结语

无论电视主题报道的形式如何,其都离不开国家的方针政策,落脚点始终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所以主题报道从“高大上”向“三贴近”的回归时必然趋势。在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座谈会上,刘云山寄语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一头汗水两脚泥”是做出好新闻的基础和过程,真正好的主题报道也是一样,只有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感,走到新闻中,发现记录新闻现场,把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才能使观众乐于接受、引发思考,也才能把提高新闻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