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审美观念的形成根源
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而审美观念的形成来源于作曲家对音乐艺术的独到认识,更是来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欧洲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早期代表性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均衡与和谐的继承、浪漫主义音乐抒情与个性的汲取、民间音乐纯朴与优美的运用,融聚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刻的反映了作曲家的审美观念。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分析探寻其审美观念的形成根源,以期更加全面的把握这部作品及其大型管弦乐创作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对古典主义音乐继承”审美观念的形成根源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的艺术风格首先反映出的是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具体的创作特征表现为:在结构上运用宏伟的古典曲式,和声上大量使用了传统的古典和声语言,旋律发展上采用主题贯穿和动机发展的手法,复调和主调织体的结合的手法,配器上乐队编制上强调管弦乐器保持平衡、重视弦乐织体的运用等,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先辈古典大师们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的高度尊重和直接继承,这必然能从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找到形成根源。
1、师从爱德华·马克森的音乐学习经历——奠定基础
勃拉姆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七岁时开始跟随卡索学习钢琴和古典音乐,十岁起师从马克森继续学习钢琴和作曲。“勃拉姆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且更严格的训练过程。……第一次详细而深入地研究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以及在当时并不受重视的作曲家巴赫的作品结构。”[1]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古典音乐吸引,“很少接触到当时的浪漫主义音乐”。[2]在十五六岁时,勃拉姆斯作为一个技巧高超的钢琴家举办的个人音乐会上,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成为他诠释和演绎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因此从一开始,勃拉姆斯就为古典主义形式所吸引,这后来也引导他从浪漫主义倾向转到古典主义阵营。”[3]从上述勃拉姆斯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可以看出,他从小开始接受古典音乐教育,而且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使他一开始对古典主义音乐就情有独钟,奠定了他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审美观念,并对他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拜访李斯特与舒曼
1853年春天,20岁的勃拉姆斯拜访了李斯特。“而李斯特的怪诞行径,尤其是他的音乐——似乎像在描绘情感的风景明信片一样——变得愈来愈令他厌恶。巴赫和贝多芬音乐中合乎逻辑的结构,对勃拉姆斯而言有如肉和水般坚实,......勃拉姆斯年轻的心灵,容不下任何不符合自己所选择的理想追求。”[4]这与他后来拜访舒曼时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同年9月勃拉姆斯拜见了舒曼夫妇,他的音乐作品及其钢琴演奏都得到了舒曼夫妇的很高评价。他们挽留了这只“年轻的鹰”[5]并把他带进了他们的音乐生活,勃拉姆斯的视野得以开阔。并且舒曼决定尽其所能地帮助勃拉姆斯出版他的作品。“勃拉姆斯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将它迄今的所有作品作了一次彻底的修订。”[6]这种反差让年轻的勃拉姆斯更加坚定了他的古典主义的理想,因为“在室内乐和交响乐的创作中,以舒曼等为代表的作曲家依然与古典主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7]。而舒曼在《音乐周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使勃拉姆斯一举成名,从此,背负期望和压力的勃拉姆斯就怀着伟大的古典主义理想,在众人的瞩目下,开创着自己孤独却独具特色音乐创作之路。显而易见,从上述勃拉姆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能清楚的看出,勃拉姆斯年少时的古典主义审美观念在这样倍受肯定和推崇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进一步稳固,在这样反复思考和选择的人生体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形成了他终生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的一个主要层面——对古典主义继承。
二、“对浪漫主义汲取”审美观念的形成——充实思想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整个创作过程正值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期,他的创作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浪漫主义的时代烙印,这体现了他在创作中“对浪漫主义汲取”。具体的创作特征表现为:宽阔而抒情的悠长旋律、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更迭、频繁而鲜明的调性转换、富于色彩的和声变化等艺术手法和创作特征,而这些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中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恰使人感到勃拉姆斯对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手法的精心汲取和有选择的吸收,体现了他在“对古典主义继承”审美观念下熔入了“浪漫主义”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这同样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找到形成根源。
1、年少时的读书学习经历
10岁那年勃拉姆斯“开始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所吸引。”[8]“除了音乐,他放了一堆诗集在面前的谱架上,演奏时就一边读着艾兴多尔夫、诺瓦利斯、海涅或荷尔德林的诗。”[9]因为,“书籍是他积累知识养分的来源。……勃拉姆斯自始自终神往霍夫曼小说中充满怪诞和罪恶的世界,以及其中蕴含的高度反讽意味。”[10]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他的最爱。“从年少时就一边学习音乐一边阅读开始,勃拉姆斯读书范围之广,藏书数量之多都令人吃惊。”[11]这样的读书经历和学习环境对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念必然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他那庄重而严谨的古典主义外表下掩藏着一颗悸动而浪漫的心,这也造就了勃拉姆斯一生追随古典主义音乐理想却始终没有放弃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手法的根本原因。
2、 与舒曼交往以及对舒曼作品的整理与研究
1853年9月,勃拉姆斯与舒曼一家人会面后,“舒曼一家人坚持要他尽量在杜塞尔多夫久留,以便他每天来拜访。”[12]勃拉姆斯在停留期间认识了许多舒曼的朋友。在1854年3月,舒曼因病住院,勃拉姆斯帮忙整理舒曼的文稿。他在写信给阿尔贝特·迪特里希时说:“我很开心的整理收藏舒曼的音乐作品和书籍的图书馆,现在我整天就坐在那里做研究。”[13]“以舒曼等为代表的作曲家把强烈的抒情性与幻想性融进一种新型的、短小的音乐结构之中,把浪漫主义音乐最富梦幻的诗意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世人展现出浪漫主义抒情诗意的一面。”[14]在与舒曼的交往以及对其作品的整理和研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中,舒曼的浪漫主义音乐的表达方式正悄悄地影响着勃拉姆斯,年少时浪漫主义文学的对他的影响而形成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念在个过程中得到了锤炼和升华。
三、“对民间音乐运用”审美观念的形成——精神升华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的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更加反映出对民间音乐的高超运用。“民谣在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中是公认的重要因素,他曾经告诉过迪特里希,他常常假以冥想民谣的歌词而获得音乐创作的灵感。”[15]而阿尔贝特·迪特里希也曾经表达出对勃拉姆斯音乐作品的看法:“他所有的音乐都有一抹民谣色彩,我深信这是他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16]在写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说到:“民歌—是我的理想”。[17]勃拉姆斯认为民歌首先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美学基础,更是艺术创作和体验的源泉,而且用他个人的话就是力求将民歌“融入自身”,而正是这种“融入自身”的做法,使他的作品在各方面渗透了民间音乐的纯朴和优美,显示出自身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更是渗透了他对德国以及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的广泛地、大量地、灵活多变地运用,作品中大量的三度、六度、八度乐句,富于哲理性的复调手法,火热生动的、极具吉普赛民间音乐特征的回旋曲第三乐章等创作艺术手法都体现出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的审美观念和热爱之情。这种对民间音乐审美观念的呈现从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亦可找到形成根源。
1、年少时对民间音乐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运用
勃拉姆斯青少年时就接触民歌,马克森“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他对德国古典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热爱,不断引导和激发他对巴赫、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和德国民歌的兴趣”。[17]这使他广泛了解和学习了德国民间音乐,为其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运用民间音乐不断创作、不断实践,民间音乐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对民间音乐的深深热爱和浓浓眷恋,从而形成了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最初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认识。
2、结识爱德华·雷曼尼
1851年勃拉姆斯结识当时已扬名世界乐坛小提琴家雷曼尼。吉普赛音乐中那奔放的节奏和显明的民族色彩,加之雷曼尼热情如火的演奏诠释,给这位年轻且保守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高兴能认识这位音乐专才,并与雷曼尼在私人聚会合奏了数月之久。……(雷曼尼)提议他与勃拉姆斯两人合作演奏,在德国的东北部进行巡回演出,勃拉姆斯当即欣然应允,俩人就在1853年的春天启程。”[19]尽管后来雷曼尼和勃拉姆斯由于性格的不和而各自分道,但雷曼尼对保守的勃拉姆斯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勃拉姆斯在雷曼尼那里熟悉了地道的吉普赛民间音乐风格,掌握了吉普赛民间音乐中特有的速度“Rubato”(自由伸缩)的运用,这些奠定了勃拉姆斯对其他的民族民间音乐认同的审美观念和宽广胸怀。
3、与约瑟夫·约阿希姆的交往
1853年春天,勃拉姆斯结识了当时已很有社会地位的著名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并与他成为了保持一生友谊的同道挚友。在与约阿希姆的不断交往中,勃拉姆斯更加深入地领悟了吉普赛民间音乐的精髓。并且在以后的创作中,勃拉姆斯经常在与这位身为作曲家兼指挥家老朋友的相互切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成就了勃拉姆斯的许多惊人之作,深化了他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对民间音乐宽泛性的审美观念。1858年,勃拉姆斯出版了之前多年他收集并改编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国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在创作中处理别的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时表达出的那种质朴自然的精神,都是其对民间音乐审美观念的最好证明。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根源的层层分析,我们看出勃拉姆斯音乐创作中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特殊的人生经历中所形成的多重审美观念的熔融和凝聚,从而使他的作品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继承古典主义理性思维的均衡与和谐、汲取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抒情性与个性、展现民间音乐艺术特质的淳朴与优美三重审美观念的熔融和凝聚,这种熔融不是相互折中而产生的某种中庸的形式主义,而是通过熔聚而形成的一种全新完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崇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1534.html《芒种》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