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作者:李增杰来源:《芒种》日期:2016-02-07人气:3119

关于美的根源与美的本质的探究一直是古今中外美学史的争论热点。但是就中国美学来看,其在发展历程过程中受到了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甚至可以说,老庄哲学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认识。老庄的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及思维方向的变化。

1.老庄哲学及其美学意义

老庄,即为老子与庄子的合称,即为老学与庄学的合称的,主要代指道教老庄教派的学说。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即为“道”,换言之老庄的哲学也就是“道”的哲学。老子常说的“道”,并不是尝试对精神、物质、思维以及存在的第一性问题进行转的解答,其只是在哲学的源流、本末、先后关系几个方面对“道”的存在进行了阐述。其只是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奥秘中领悟关于“道”的意义[1]。老庄所阐述的“道”实际上存在两层最为基本的含义,即为“道”是“先天而生”,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源头,“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用口头来表达的。“道”的哲学范畴提出,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生命的源头,这一概念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老庄从本末源流、先后始终的关系来对“道”进行把握,将“道”看做是永恒运动的事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根据这一观点来对“美”进行解释,“美”就不再是经验世界中存在的事物,而是一种形而上、永恒存在的、生生不息的事物。这正正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精神本质[2]。在老庄哲学中老子的著作《老子》中有如下描述:“执大象,天下往”、“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强调的都是“道”的虚无,认为“道”并不是用语言传递的,只能够凭借意象存在,人也只能通过意象来感悟和体验道的存在。老庄这种以“道”为本,重感悟、重意象的思维特征对于中国美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3]。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核心内容,其包含了中国人无限的智慧,是中国人对历史的总结与继承。老庄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道和禅意都是在对世界本体的探索中发现了空和无。意象真正的成就了美学,其是形与质的统一和结合,其中并不涉及任何精神。老庄以“道”为本,重象轻言,使得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与鉴赏的相关范畴,包括“有”、“无”、“妙”等。这些范畴的提出都明显弱化了中国古代语言的逻辑思维传统,大大丰富了古代艺术的审美。

2.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古今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与根源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就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来看,对美学的本质与根源这一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老庄哲学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老庄哲学直接决定了中国人对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的理解。老庄哲学是将“道”作为核心内容,其对“道”的本质属性认定即为对“美”的本质属性的认定。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制,既不是绝对的虚伪,也不是绝对的和精神物质相分离的个体。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主象”,是有和无之间的统一。实质上,有和无,有限与无限,就是对道的性质的认定。这个认定其实就是没有对美的规定。美,即为在有限之中看到无限,美不仅仅具有社会性,还有特殊性、独立性与实在性。老子所追求的美就是可以超脱五官,寄托于心灵的美。老子心中的美,是无法言语的,只能够跨越语言的途径,需找另外的表达方式。老子哲学对语言有效性的质疑以及对超越语言的感悟方式的推崇,使得中国美学发展中逻辑语言符号意外的艺术表达方式得到了进展。通常使用逻辑语言难以表述的生命体验,在艺术世界中就可以使用超越语言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一角度,老子哲学带来了中国哲学“立象以尽意”这一审美方式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发展方向[4]。 

3.庄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进一步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发扬光大。庄子认为,使用逻辑思维与抽象概念无法把握“道”,却可以用形象思维与艺术感知去把握与传递。在《庄子·天地》篇中有寓言提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其中,“玄珠”即为“道”,知即为智慧,“离朱”是黄帝时代视力最佳的人,在这里代指感官。“吃诟”代指语言。“象罔”则为恍恍惚惚,朦朦胧胧的样子。整个寓言的大致含义为,使用智慧、感官以及语言是无法得到“道”的,而“象罔”就可以获得。中国美学研究者之处,象罔就是艺术形象的代表。虽然在《庄子》一书中没有就这象罔具体所指做出提示,但是象罔就是艺术形象是被大众所认可的。然而,庄子所说的象罔的特征,恰好就是符合了艺术性的特征[5]。甚至可以认为,庄子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提出了道家哲学中关于“美”的论点。发展至后来的艺术形象理论恰恰是这一美学理论的升华、成熟与系统。

4.庄哲学与美学意境

西方人在早期就提出了美学理论的模仿说以及典型性格理论。而中国人在早期就提出了美学理论中的表现说与意境理论。这就是中西美学理论发展上的差一点。中国美学理论中“意境”最早出现在诗歌当中,在唐朝时期意境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甚至已经成为了衡量艺术作品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中国艺术领域中不仅仅诗歌、书画推崇意境,甚至戏曲、小说也开始讲究意境,以意境来衡量水准,从而导致王国维用意境理论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老庄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刻意的艺术追求,但是老子哲学对“道”的描述却赋予了其对美学的深刻影响。老子所以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一种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的方式。后期中国美学史上形成的意境理论,包括“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均为这种方式来进行体现的[6]。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意境作为诗歌的评判标准,并且反复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这都是对老子哲学方式的运用。

庄子哲学对意境理论形成的影响更加直接,庄子使用十分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了很多具有哲理和意义的故事,包括“庖丁解牛”、“吕梁丈夫挑水”等,这些寓言都是讲述劳动者的高超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就形成了完全自由的劳动,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之所以可以获得这种自由已经就是由于长期的练习和操作,导致对事物的认识十分深刻,进而达到了一种艺术意境。因此可以说,在庄子的众多寓言中意境理论已经初见苗头。后期,正是由于老子哲学方法论的影响,庄子的哲学语言所包含的思想与魏晋玄学思潮的融合就逐渐建立了中国美学史上的艺术意境体系。 

5.老庄哲学与中国美学审美取向

中国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诗歌、书画等,其艺术审美取向大致上都是相同的,总体可以总结为崇尚简约自然、追求空灵美感。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与老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庄哲学崇尚简无,追求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争议无为而达到无不为。老子提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庄子提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这种思想在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上也有所充分的反映。例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观点,张彦远的《画论》中也有提出“笔不周而意周”。这些观点实际上就是强调要抓住描绘对象的神态与特征,从而尽量以少的笔墨和笔画来深刻的凸显事物的精神面貌与特色。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反对人为,希望可以回归最真实的最自然的状态;庄子提倡“物我为一”,希望可以摆脱现实枷锁,进而实现人与宇宙相互融合的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与追求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美学以及中国人的审美。中国美学艺术中追求空灵的表现也是基于老庄哲学的灵感和理论。宗白华显示在对宋元文的山水花鸟画进行点评的时候就明确指出过,在这些画中,自然生命集中赶在一篇无边的虚白当中,一花一鸟、一山一水都蕴藏着无线的深意与深情。中国美学艺术所讲究的是“虚”的意境。不论是董其昌作画,还是白居易赏曲,都是要达到恍惚彼变幻,若有若无的场景。宗炳所提出的绘画透视原则,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为了在构图原则上冲破焦点透视的束缚,使用散点透视以及视角记忆来进行布局构图,从而实现表达意境、灵动、韵味的效果[7]。例如,清朝画家王原祁所著的《仿王蒙山水画》中景物众多,气势恢宏,在方寸的画卷之间展现了百里风景,这就是充分发挥了散点透视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