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基于实践与研究并举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浅探

作者:戴新蕾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6-05-27人气:1410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关怀、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然而,针对目前文学课程普遍不理想的现状,主张英美文学课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开发学生研究能力。只有实践与研究并举的文学课堂,才能真正让文学深入人心,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教学;实践;研究

一、英美文学课现状管窥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历来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支撑性课程。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大学生们不得不进入市场,接受各种挑战。此种压力下,英美文学课程也逐渐被边缘化,课时日益缩小,让位给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

程爱民等在《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各大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在认识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① 文学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边缘化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对文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学课是一门非实用性课程,对就业并没有直接帮助。第二,课时量普遍偏少。文学课一般要涉及到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这么庞杂的知识至少需要三到四个学期才能讲解清楚。然而,不少高校分配给该课程的课时远远低于实际教学所需课时。第三,由于课时严重缩水,教师只能采用“一言堂”的方式给学生提纲挈领地灌输一些基本文学知识,难于真正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无从谈起。第四,课程选用的教材较多沿用按照文学史、文学选读和文史结合的方式编写的教材,没有将文论或者文学批评涵盖进去。如此一来,学习的顺序必须从语言上最难把握的文本开始。这种做法无疑加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导致教师教学难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亦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五,师资力量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涵解读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 英国文学概况; 美国文学概况; 文学批评。”②

范谊和芮渝萍将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大块:第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第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第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四是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认识英美文化和英美国家的国民性格。第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③

由此可见,文学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人文主义情怀,使学习者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而人文精神也是教育的标准、目标和使命。而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文学课则可成为医治该病症的一剂良药。同时,“从宏观教育哲学角度来思考,教育的功能除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之外,还有就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它还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既要脚踏实际,又要仰望星空。”④ 因此,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老师则更加应该怀揣责任心、信心和使命感,认真上好每一堂文学课,争取实现文学课程的各项目标。同时,由于客观上文学课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应探索文学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关注人才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人才培养更加趋于服务地方经济。因此,文学课程也需因地制宜,加入一些实践元素,采用研究与实践并举的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涵。

三、实践与研究结合的课程改革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对英美文学类课程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初步探索,一改往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课程设置,拓宽思路

    既然文学课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加审美情趣、熟悉西方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并能够洞悉人生、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能让尽量多的人从中受益,让大家一起来热爱文学,提高学生的素养,比起就提高英语专业寥寥一两百人的修养来得更加有意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需同时关注本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的安排与教学法,也关注非英语专业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的诉求。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既包括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简史、英美文学选读,相关教师也开设了文学类选修课程和公选课程,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同时也促进教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更好地发挥和不断精进。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的文本阅读和体验,还引入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辅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批评;在非英语专业的文学类课程中,重心则以文本的解读为主。

2)改革教材,遵循认知规律

目前国内所用的英美文学教材绝大部分都是按照文学史、文学选读和文史结合的模式来编写的。在编写的过程中往往依从时间这个主轴,从最早的文学史和文学文本开始到近现代作品,从早期的诗歌、散文到后期的小说和戏剧。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此种方式往往存在一些不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古英语和各种晦涩的词汇,往往会加重学生的畏难心理。原本学生对文学课就已经抱着“不实用”的心态,如果再从最艰涩难懂的部分开始,可想而知,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上述教学实践并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第二轮教学过程中,尝试从最接近学生目前认知水平的文本开始教学。从近现代作品开始,在文类上从短篇小说作为切入点。在选取文本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学生的词汇量以及知识储备。在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小说文本阅读体验入手牵引出文学思潮文学史,再引入批评方法等。采用倒推的方式讲解文学史,并注重文学史之间的关联,同时注重不同时期文本之间风格主题等各方面的比较。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这样倒推的方式易于接受,并能更好地厘清文学发展的脉络。

3)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与研究相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本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启发为辅,力求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也尝试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拓展教学。

学期开始之前,提前告知学生下学期所要学习的作家作品,提供第一个月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假期里以小组为单位,读完近现代英美作家作品(约2-3个文本)并做好阅读笔记,笔记包括章节的摘要、优美词句和心得体会。开学后第一星期,要求学生读完现当代部分作家作品(约2个文本),以此类推。

讲授小说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准备的材料以及读书心得,重新结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主题、作品象征意象、叙事风格、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等话题。每个小组委派代表抽取该小组讨论话题。讨论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就上述某个话题做5分钟左右的陈述。比如在陈述人物形象这个话题时,既要分析人物性格,同时要指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自己赞赏的人物性格。在陈述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图。同时,每次讨论前,教师也将随机抽取8名学生评委,对陈述人的表现评分。评分标准需课前公布,主要包括内容占40%,表达20%,板书20%,回答问题20%。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取平均分。观众需对陈述学生提出问题,一般1-3个问题为宜。以此类推。教师也给出自己的分数,教师的打分占最终分数的60%,学生打分占40%。小组讨论不但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自由交流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通过交流思想,加深对文本各个方面的理解。通过甄别人物性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性格是趋近完美的,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锻造完善人格。同时,尽量去理解人物性格缺陷,从而培养了同理心和宽容的胸襟。而教师只是辅助作用,对于个别较有难度的话题,教师可以从旁启发学生。每个话题陈述完毕,教师必须对该话题进行总结,归纳学生陈述的重点和亮点。同时,指出学生忽视的难点,并解释。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关联练习,比如,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这一话题,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比中国文学史上相似人物,探讨他们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这样的关联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可帮助学生养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教授诗歌时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诗歌讨论的话题侧重点略有不同,学生应在诗歌韵律、叙事结构、意象、主题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将英美诗歌同中国诗歌进行对比,从而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或者将不同时期的英美诗歌进行对比,观察不同时期诗歌的变化。也可播放该诗歌的音频或者动画,要求学生模仿音频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授戏剧时,也采用小组讨论并陈述的方式,先鼓励学生抓住戏剧最基本的要素,对剧本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之上,进而根据事先选取的片段,请学生现场表演。表演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学生不仅要背好台词,揣摩人物内心情感,并准备好动作,同时,还需备好道具和服装。短短20分钟的表演,凝聚了一个团队无数的心血。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往往出乎想象,表演惟妙惟肖。通过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研讨和查阅各种文献去揣摩内容,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凝聚了学生无限的努力和创造力。一场表演下来,不亚于写了一篇研究论文。所以,戏剧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在合作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由于随堂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结合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组织了戏剧社、文学研究社,另外在实践课程环节开设了英语诗歌散文朗诵。在戏剧社,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缩写冗长复杂的剧本。有的学生以西方某一戏剧为原型,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再创作;有些学生将中西戏剧结合起来,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型戏剧。戏剧社有专门热爱戏剧和文学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剧本。一部剧本的创作,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这些成熟的作品都将在大学生我外语文化节上亮相。文学研究社主要针对喜爱文学研究的学生所成立的兴趣小组,要求学生自愿报名,并选定自己研究范围,定期组织活动,每次活动之前教师都需明确布置任务,比如利用半个月时间找出研究话题,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初步研讨,获得教师和团队成员首肯后方可进入下一轮环节。一般研讨班每半个月活动一次,一般分为材料搜集、确定话题、研究方案、研究框架、撰写论文初稿、论文二稿等环节。

除此以外,根据学生需求,我院文学教师还开设了各类文学选修课和公选课,比如有英语诗歌欣赏、英美文学影视欣赏、英语小说研究等。帮助热爱文学的师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4)改革评价体系,倡导多维评价

英美文学课程一改以往“一卷定成绩”的陈旧评价模式,注重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学生课堂互动和表现占30%;各种文章占40%;文学基本知识测试占20%;网络平台互动占5%;出勤占5%。学生互动方面主要是话题讨论,教师打分占60%。学生打分占40%。文章主要包括学期中和学期末两篇小论文或者读书报告(字数为1000字以内)。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进行一次随堂文学基本常识测试,主要涉及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基本常识。学生将论文上传课程网络平台,相互之间就论文格式、内容、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互评内容打分。

四、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旨在激发师生人文情怀,寻找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需要人文精神,同时还需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改革英美文学课程,学生充分参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种讨论和表演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个人修养。同时,基于各种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撰写各种论文和读书报告,甚至改编文本的过程中,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从而厘清了研究思路,锻炼了写作能力和进一步培养辩证思考的能力。这种基于实践和研究想结合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为英美文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