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多用提问激发思维-教育论文

作者:吴玉林来源:原创日期:2012-05-16人气:555
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是在巧妙的问题设计中产生的,而问题的设计,首先应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相一致,即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
如在分析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①时,用去分母的一般方法解这个分式方程行吗?如何求解呢?请你试试看。这一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用去较长的时间,才能再转化到换元法。本人在教学中采取先解方程:……②,多数学生会很快地求得方程的解,再将方程①和②进行比较,显然可以得到。这时问:以上是一种什么形式的变换?由此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提问,不仅把一些数学思想的方法巧妙地渗透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完全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般心理要求。通过以上分析与点拔,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了。同时,学生还可以逐步体会到类比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二、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于对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探索之中,当学生寻求到正确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无比愉悦。因此,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诱发出来的。
所以,针对初中学生在刚接触代数概念时往往有畏难情绪这一问题时,数学课堂要以新颖别致、富有新意的提问,对学生大脑皮层产生重锤敲击般的刺激,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构建数学模型,进行积极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木棒就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在疑问与惊奇中产生。
三、提问要具有典型性
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演绎推理等的形式和过程中组合起来的,所以数学课堂的提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以典型性的提问:如分析性问题、概括性问题、想象性问题,使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进而掌握概念、定理、公式,并能够熟练运用,避免多而繁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再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笔者是这样提问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草地上现有5个人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那么,他们可能是怎样年龄的5个人在玩游戏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
生1:可能是5个都是15岁的初中生;
生2:可能是5个年龄分别为13、14、15、16、17岁的人在玩;
生3:可能是5个年龄分别为13、13、15、17、17岁的人在玩;
生4:可能是1个60岁的老奶奶带着4个年龄分别是2、3、3、7岁的小朋友在玩;
生5:可能是2个30岁的大人带着3个年龄分别是4、5、6岁的小朋友在玩……
这时,笔者小结道: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所以我们今天要引进新的代表数据特征的量:中位数和众数。贴切自然地过渡到了“中位数及众数”概念的学习,从而揭示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
四、提问要具有适度性
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是由具体形象再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他们的思维系统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尽可能多的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提问,启发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的内容,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去猜想、去创造,举一反三,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培养其分析、综合、判断等的思维能力。同时必须注意这种迁移性的提问要难易适中。
根据心理学研究,如果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如果太难,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因此提出一些顺乎生情、顺应学情、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提问要具有引导性
思维发展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或为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情、学情,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趋向、需求与学习疑难之处,设计一些引导性的提问,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佳境。
有经验的教师一致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前渗透“数学归纳法”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在讨论“圆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的问题时,随着圆的个数的增加,问题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问题一:1个圆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问题二:2个圆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问题三:3个圆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问题四:你观察到了什么结果?
(0×+2=2)
(1×+2=4)
(2×+2=8)
问题五:你能归纳猜想出n个圆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n-1)n+2=n2-n+2
这时,学生会感觉到,原来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如此简捷巧妙的方法,因而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也与日俱增了。可见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归纳,就能找到它。
问题解答后,还要进一步地把这个特殊问题归纳到一个由已知到一般的范围之内,从而揭示这个普遍规律。使学生由会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从而把数学思维提高到一个由例及类的层次,形成有效的“思维链”,引导学生进入有效思维的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显然,这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相比,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在自我探索中得到新知识的满足感,而且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