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夸张与认知-社科论文

作者:陈颖彦来源:原创日期:2012-05-30人气:1041
沈家煊在《转指和转喻》(原载于《当代语言学》第1卷1999年第1期)一文中,表示自己赞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即主张“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由此,笔者大受启发,由转喻联想到夸张,认为夸张其实与转喻是一样的:一方面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常态下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折射。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假说,语言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人们在运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进行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穿插着相应的心理活动,并且有时还必须用到相关的背景知识。首先,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在夸张表现形式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活动过程。言语中的夸张,是言语生成者处在一种非理性或想象的状态下,以一种有悖于常规逻辑的方式对事物做出的一种异常认知。说话人为了使自己所说的话,能引起听话人的充分关注或重视,以达到预期表达效果,往往带有一种将事件往大里说或小里说的倾向,而夸张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无疑是实现这一倾向的最佳方式。当人们要夸大或夸小某些事物的特征时,会产生一种有别于普通语言风格的语言形式,一旦这种表达方式凝固化,便形成了夸张。想象之词、夸张之言,能在表达说话人主观体验的同时,也使听话人受到震撼并产生强烈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
人类认知不仅接受来自外部的刺激信息,同时也有来自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它作为人脑的特殊机能,一方面人类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类在掌握某种客观规律之后,会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并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夸张就是人类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在表达需要的驱动下,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结果。
二、夸张的认知模型
夸张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大、多、高、强、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②缩小形式,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弱、低、浅":芝麻粒儿大的事情,不必放在心上。
③超前夸张,通常只能用在时间方面,即让后来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出现的夸张形式:看见地里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考虑到超前夸张的认知模式与扩大夸张、缩小夸张的认知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分别,我们在此提出两个不同的认知模型。针对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我们可假设夸张的认知模型如下(A表事物1;B表事物2;C表事物1具有的某一属性;D表事物2具有的某一属性):
(1)在特定情境下,说话人在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驱动下,需要指出事物1具有某属性C;
(2)由于语境的限制,事物A所具有的属性C与事物B具有的某属性D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3)属性D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属性C,因此属性C可以通过属性D来激活。
以句子“芝麻粒儿大的事情,不必放在心上。”为例。“事情”为A,“芝麻”为B,“小,无足轻重”为C,“粒儿大”即言其小,为D。说话人为了说明事情小,微不足道,是通过芝麻的“小”这一属性来实现的。在人们的认知领域里,“小”是芝麻最显著的属性,;而“小”绝非事情的固有属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事情是可大可小的,在这里事情是“小”,但在其他地方事情也可以是“大”,即“小”对于芝麻而言,是恒久性状,但对于事情而言,则是临时性状,只有恒久性状才具有区别性,故芝麻“小”的属性在显著度上要远远高于事情的属性“小”。鉴于芝麻“小”的属性比事情“小”的属性显著,由此事情“小”的属性被激活。
对于超前夸张这一相对而言比较特殊的夸张,我们提出如下认知模型(A表事物1;B表事物2;C表事物1具有的某一属性;D表事物2具有的某一属性):
(1)在特定情境下,说话人在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驱动下,需要指出事物1具有某属性C;
(2)事物A和事物B是某一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的两个点;两者存在着先行后续的时间关系;
(3)由于语境的限制,事物A所具有的属性C与事物B具有的某属性D之间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4)属性D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属性C,因此属性C可以通过属性D来激活。
众所周知,动作需要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动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占据时间,不占据时间的动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以时间为准则,可将动作分为“有界”和“无界”两类。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如“吃”、“喝”、“打架”等;无界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如“像”、“爱”、“思念”等。“有界”和“无界”是相对而言的,且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主观认识,因此有时会出现和客观实际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超前夸张的认知模型可以说和扩大或缩小夸张的认知模型基本上是一致的,仅仅比后者多了(2)这一条件,即超前夸张要求事物A和事物B是某一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可以不是起点和终点,但必须在时间上有先后出现的关系,并且事物B的属性D是由事物A所具有的属性C导致的,因此说属性C和属性D是一致的。以“看见地里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为例,事物A是“地里种的禾苗”,事物B是“白面包子”。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有界动作,它包括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果、枯败,最后再到死亡这些阶段。说话人在使用超前夸张的时候,往往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有界动作时间轴的两个点上,从而使这两点由一般不显著事物变为显著事物,整个时间轴(包括这两点之间的时间轴)反倒成了背景事物。“鲜绿的苗”意味着“苗长得好”,即事物A禾苗的属性是“好”,我们记做C。那么长势如此喜人的禾苗,在一般情况下,假使没有遇到什么大的自然灾害,其结果自然是庄稼颗粒饱满,五谷丰登,如此才具备了做白面包子的条件。在人们的认知经验里,白面包子难得吃上一次,需用上好的面粉(即粮食)才能做出来,所以“好”也是白面包子的属性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地里的禾苗”和“白面包子”都具有属性“好”,它们的属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白面包子的“好”在显著度上要高于地里禾苗的“好”,人们可以没见过庄稼,但是至少见过白面包子,即便没吃
过。于是地里禾苗的属性“好”通过白面包子的属性“好”得到激活。
三、夸张的语用功能
“省力原则”是人们日常言谈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包含有两条相互制约的准则,即“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说话人和听话人可利用这两条准则分别传递和推导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即“隐涵义”。
“足量准则”是指说话人为听话人省力着想,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要充分,不能含糊,在不过量的情况下,要尽量多说;而“不过量准则”是说话人为自己省力着想,只说必要的话,在足量的前提下,不说多余无用的话。这两条准则相互制约,结果在意义和形式的匹配上达到一种平衡,在实际语言使用中也形成一种分工,那就是:一般的、常规的情形只需要用简短、无标记的词语来表达(不过量准则);特殊的、非常规的情形则需要用复杂的、有标记的词语来表达(足量准则)。
下面我们以“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为例。根据“不过量准则”,说话人要表示某人心胸狭隘,其实只需说“他的心眼儿小”就可以了;但说话人偏要采取复杂、有标记的形式,将他的心眼儿和针鼻儿相比,那么我们根据“不过量准则”,意味着说话人有意要向听话人传递额外的信息,极力向听话人显示他的心眼有多小。一个人的心眼儿比针眼儿还小,那这个人的心眼儿的确是太小了。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多多少少会使言语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明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已有的研究表明,语言的“主观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识。由于夸张能使说话人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畅快地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因此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会无意识选择它作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夸张的语言结构其实是说话人为了适应表达需要,强化表达效果,将其夸张认知结构投射在语言层面上的结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认知心理学、认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关学科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夸张这一表达方式的认识必将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