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海德格尔人的哲学对教育的启示-教育论文

作者:安蕾来源:原创日期:2012-06-28人气:1188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里主要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研究。他认为我们不能问存在是什么,而应考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由此,他提出了“此在”(dasein)[1]——人的存在这一根本命题。这更加证明了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
海德格尔称“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生存。此在的本质是在它的存在过程中获得的,人的本质具有生成性,同时存在的状态是生存,即“在世”。[2]然而,此在在世的状态却是被动的,它不是自己选择来到世界,与其它物的共存状态也是情非得已的,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非本真存在”。在这种状态下,人为了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将自己等同为一般的存在者;而且,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相互仿效,失去了自由。社会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完全为其暗示所操纵,人消融在人们之中而失掉了自己。人要想实现生存的可能性,就必须超越于这种“沉沦”,领会自身存在的状态,是其所是。
人总是在情绪中领会自身,此在的情绪状态就是“烦”(Sorge)和“畏”(Angst)。烦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然而,“烦”还不是存在的本质,“畏”才是存在的真实状态或本质。死亡是使人克服异化,实现本我,达到真实存在的根本途径。这里的死亡不是指人生命的终结,而是指人对死亡的畏惧,对死亡进行领会,要“向死而生”。死启示了此在存在的价值,只有对死进行了领会,人才能从沉沦中醒来。犹如晨钟暮鼓,它惊醒人,叫人挣脱一切社会锁链,保持自己个人的独特性。只有人意识到自己必死,而又畏着去死,就是自由。
人面对荒谬的世界和人生的状态,就像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境遇。在石头一次又一次隆隆的滚落声中,展示了人类命运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存在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而,海德格尔指出,即使人最终要走向死亡,但人仍要不断的选择自己、策划自己。在对待死亡“非本真的向此而在”与“本真的向死而在”两种态度中,前者只是消极的逃避死亡,沉溺于现实的物质生活当中,从而失去自我;后者勇敢的直面死亡,积极筹划人生,超越自我,使自我成为个性之人,从而从沉沦中醒来。
二、人的本真之性——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在讨论“此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反映、表现人的生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开始关注诗、语言、技术等问题。
存在的显现一方面通过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是通过诗、思和语言。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宣扬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他反对把语言、艺术、技术等看做是工具。因而,他强调人要诗意的存在,这种观点受于荷尔德林诗作的影响。海德格尔一生最为推崇的诗人就是荷尔德林,他对荷诗分析、阐释并引用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人诗意地栖居》。他为我们今天的栖居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4]由于人的功利性、工具性,将原本应体现自我本真的存在变成非本真的存在,人就此沉沦。而诗意还人以自由,人诗意地栖居便是摆脱沉沦、体现本质,自由地存在。
三、对教育的启示
海德格尔并不是一位教育家,但其有关人的存在的哲学思想,洞察人类学习、思维和理解的本质对教育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在他的“此在”论中,提出人要摆脱沉沦于世间,还真实的自我,就要有悟性的活着,探索自身存在的意义,理解自我存在的本质。但现实中人们却沉湎于道听途说而是悟性失去个人的说服力,[5]这种理性的框架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学校中进行的的学习就是使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也不被鼓励把所学的东西与他们自己的生存意义真正的联系起来,学校的教育越来越具有一种工具主义的色彩,越来越强的功利性。即使在抵制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人中,有许多把理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通过颂扬理性将心智的发展作为存在的理由,作为个体生存全面发展的基础。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观点将另一种类型的积极行动的工具主义引进到教育中,科学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这些东西可以学会并且在现实中可以应用,但却不是作为不能预先规定的存在的机会。[6]学校教育学生方式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更具诗意的品质和个体投身于学习中的热情。
纵观目前中国的教育,其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尽可能迅速、准确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以应对各种评价机制。即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几年之后,学生学习仍旧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他们对知识即使没有抗拒的心理,也没有渴望的要求。学生根本看不到学习的价值,甚至也体会不生活的意义。被动的接受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学生由排斥灌输的方式发展到排斥所学的知识,最明显的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外在的强压与约束不仅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种应内化的规范的意义,也对其有一种排斥,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需要他人监管的“道德”。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无人监督情境下成年人的道德行为反而不如小学生,以至于人们提出“道德反哺”的理论。
教育功利性和工具性的强化,使人成为知识、评价体系的奴隶。用海德格尔的观点,当人还在孩提的时候,就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摆布,就已经失掉了自由。孩子受制于家长的期望、束缚于固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师的要求、社会的需求。个人不再是他真正的自己,而成为了他人、社会要求他成为的那个样子。在海德格尔的眼中,适合的教育不是去获得满足全球资本主义的需求所需要的技能,也不是纯粹为了自己去获得知识。合适的教育尤其关心我们从学习中得到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如何感觉到学习应影响我们的观点和我们的行为,还影响关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这个我们即作为负责人的个人,也作为人类状态的参与者。
海德格尔的思想指示我们的教育面向人的存在的本真,还人以自由,使人诗意的生存,它揭示了教育为了“生活”的思想。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